随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决定让孩子出国留学,为留学做准备的时间也越来越早,一些父母开始选择在合适的时间让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入国际学校,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留学生活。
但是,对家长和孩子来说,这个过程并不简单。 正如专家所说:“为了避免孩子陷入不同教育系统的缝隙,学生和家长在决定转学之前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原以为父母可以放心,但压力更大了。”“国际学校高端西式,学业轻松,读这样的学校父母也可以放心。
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发现,孩子从公立学校转入国际学校时,国际学校非但没有“减负”,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心理压力和纠结不亚于以前。
国际学校课程原本面向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对于从小就不具备英语学习环境、在公立教育体系下没有自主学习习惯的中国学生来说,要跟上国际课程的步伐并不容易。
习惯了对孩子的指导、监督的中国父母,在孩子进入国际学校后,面对完全陌生的国际课程,不知道应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另一方面,在西方教育思维下,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当父母想向学校老师寻求指导时,外教老师往往无法理解中国父母的教育模式。
学生的问题解决在于,学习生活中的“必修课”更多地体现在语言、学习方法、为人处世等方面,而不是家长的心理压力。
国际教育专家表示,面对长期在上英语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同龄人,从公立学校转学过来的插班生还是感到压力很大,整个英语课对很多同学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学习方法的转变也是必须跨越的坎儿,特别是课堂讨论、学习小组方式。
在国际学校,课堂教学方式和氛围与公共学校大不相同,对写作、阅读能力要求也很高,重视广泛阅读,老师建议学生多读各种书籍积累知识。
许多文科作业都是通过论文完成的,英语写作能力尤为重要。
与此同时,学习包容和理解,解决问题也是学习生活中的“必修课”。
与公立学校不同,国际学校的学生大多以亚裔学生为主,尽管中国孩子的比例很高,但根据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如果你有不理解或不习惯的地方,你应该学会包容和交流。
转学故事:前一年准备,又花了一年时间捉弄小王的女儿,年仅10岁半,小学四年级时从北京市有名重点小学转入北京某国际学校。
“孩子在公立小学成绩很好,一直是三好生、连长、班长。
在某德国工业集团驻京分公司管理相关业务的王先生很久以前就接触到了西方的教育理念。
小王说,之所以决定把孩子转学到国际学校,不是因为女儿不熟悉公立学校,而是因为她发现孩子不开心,不喜欢上学。 “从小学2年级开始萌发厌学情绪,3年级前期的成绩更加明显。
“从考虑转学到最终付诸实施,小王花了两三年时间。 “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去调查国际学校,和女儿说话了。 一开始女儿强烈反对,说她不想离开同学。 我们没有道理,但有意识地带她去了国际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之后她自己在学校不开心的话,就问什么时候可以转学。
但是,转学并不容易。 提前一年,王先生和女儿开始准备入学笔试。 让王先生没有想到的是,“平时英语满分,剑桥少儿英语1、2、3级满分合格的女儿,入学英语考试只考了80多分。
”
在最初的适应阶段,父母和孩子都会面临挑战,父母的压力会更大。
“我们习惯了公立学校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模式。
在国际学校,另一方面,由于突然的放松,孩子失去了自制力。 另一方面,老师给的很多学习任务很模糊,比如可以教七大洲、四大洋,其中渗透了很多单词,但是因为没有量化的单词表,孩子们和我们都不知道明确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结果,三个月后,老师说女儿默读13个单词错了6个。 这是以前我觉得她错了一个也不能原谅的。
“直到这时,小王才意识到,即使到了国际学校,在基本的学习和训练方面,家长也要起到监督和陪伴的作用,但监督和陪伴的方式完全不同。
“老师会留下一个大项目。 例如,假设你要做一个关于生物链的PPT。 学生必须自己查资料,做PPT。 父母参与过多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以前,公立学校老师布置的报纸由父母全部代行。
“王先生说,这个熟悉、摸索的过程持续了一年左右。
家长面临中西教育差异的国际学校管理团队多为西方人,班主任也是外国人,家长会和校园开放日的频率超过公立学校。
需要从班主任老师和班主任那里得到最直接的反馈,用英语交流。 英语不好的家长只能从中方教师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
私立学校不是义务教育,不能用对公立教育的想法来看私立学校的规章制度。 比如制服规定非常严格,童鞋必须是统一的纯黑,抄作业可以直接退学,发生肢体冲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等等。
单纯的中国式教育、西式教育各有利弊,学习目标不同,教学模式不同,考试制度不同。
如果孩子在公立学校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无法适应国际学校的学习。 我建议小学三年级毕业后转学。
国际教育注重人格塑造,教育的效果在短期内不会表现得那么明显,只有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家长才能看到和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