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位中山大学的创始人从增城的两栋绿色和红色的建筑中脱颖而出。

2023-01-31 12:39:38编辑:半枫

据大洋网报道,广汕公路增城段,山峦连绵,树木郁郁葱葱。 四丰村在公路旁依山而建,这里的村民大多以种植为生。

一位中山大学的创始人从增城的两栋绿色和红色的建筑中脱颖而出。

作为典型的客家聚落,四丰村一直有“非耕即读、耕读传家”的传统,而陈宗南是四丰村近代最有名的读书人。

陈宗南有多少人? 在中国近代史、广东工业史、大学校史上都有他的身影。

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庚金留学生,和他一起去美国留学的有梅李琦、王仁辅等。 他也是中山大学化学系、工学院的开创者和开拓者,曾任大教务主任,曾聘请鲁迅、郭沫若执教。 他是一位更务实、积极投身实业的广东学者,中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广汕公路、广东味精厂都与他有关。

最近,我访问了位于增城区增江街四丰村的陈宗南故居。

据说陈宗南的故居建于1922年,有蓝色和红色两座大楼,建设之初就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抽水设备。 中西合璧、气势恢宏是增城区最辉煌的洋房历史建筑之一。

如今青楼红楼尽收眼底,青砖红瓦岁月斑驳,悠悠横跨百年青红二楼,背后有什么往事?

躲在增城的青红古楼

陈宗南故居位于增城区增江街四丰村白石岭。

进入四丰村,陈宗南的故居在新建民居的山里格外引人注目。 山脚下,古式的建筑物一座座红色地矗立着。

据同行的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的刘伟伦介绍,陈宗南故居建于1922年,东南西北方向坐,由青楼、红楼和两层平房组成。 青楼左前青砖,故城“青楼”,红楼右后红砖,“红楼”,青楼与红楼之间有两层平房之称

记者在青楼红砂岩墙上的铭牌上看到,该建筑于2002年9月被评为广州市注册文物保护单位。

一位村民告诉记者,陈宗南的侄女还在四丰村,记者们在指导下找到了她。 陈宗南故居的钥匙存放在她的丈夫刘秀启那里。

对于外界的访问,刘秀启奇怪地表示:“陈宗南是增江街的名人,早前区和街道的文化部门来过很多次。”

在他的协助下,这两所安静的大宅向记者敞开了怀抱。

青楼:上世纪竣工时有厕所

青楼四面三层,楼额中间刻着一个圆圆的红色“宗南”字,像主人的印章,字下有波浪线和直线,代表海洋和陆地。

张佳胜策划了陈宗南的故居修缮项目,据他提供的资料显示,青楼面宽,进深均为三间,建筑占地204.5平方米,楼高13米,其内部结构如下: 一楼中间有天花板,有通风和采光,其他与单元房布局相似。 两层楼的结构与同一层楼相似,只是客厅变小了,后面有书房和休息室,外面有阳台。

三楼的室内面积减半,剩下的留作露台。

青楼的大门进去了,客厅里空空如也。 除了报道墙壁上的黑板曾被用作校舍之外,宽敞的空间中还存在一些细节,让人联想到建成之初中西合璧的美。

大厅两侧石柱、绿方柱基、红绿相间鼓形柱座、白色圆形柱体、绿叶浮雕和四个圆形漩涡组成的柱头,是典型的爱奥尼亚柱式。

吊顶是欧式方格天。 这个技术非常难。 切成几格的话会反复吊挂。 每个方格都精心装饰着石膏线和红、黄两色的涂线。

大厅后面,吊顶下躺着的柿蒂条纹花窗是中国风的,原来下面还安装了几扇花窗,一起做成顶天屏风,现在屏风已经不见了。

刘秀启带着记者参观了整个大楼。 一楼天花板上有一口井,井水清澈,至今仍可饮用。

天花板对面是楼梯,是混凝土结构,近百年后不仅看不到一点损伤,而且被时间打磨得温暖光滑。

二楼铺满了褚红色的进口花街砖,让人吃惊的是一片也没有破损。

记者在三楼看到一个方圆约1米的水库,直到下楼时刘秀启才知道指着二楼的旧水泵,青楼竣工时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抽水系统,使用的是卫生间。

刘秀启说,青、红楼他小时候是四丰小学,60岁左右的村民几乎都在这里读书,多的时候有400多人上课,20多年前四丰小学盖了新校舍就搬走了。

“几年前,村里有一户人家因为房子倒塌住在青楼里,后来他们的新房子盖起来搬走了。

”他说。

红楼:屋顶的蓝色装饰极为罕见

青楼的侧门可以走到院子里,穿过院子里的几棵果树就可以到红楼。

红楼平面呈“凸”字形,宽3间,深2间,楼高3层,建筑占地面积122.3平方米。

从外面看,红楼带有更为清晰的西式风格,一楼大厅同样是欧式方格吊顶,二楼突出的阳台立面上有三个连续的拱券,用罗马柱子支撑,楼框很适合老式西洋楼

三楼的室内空间向后缩小,前方留下露天的钢筋混凝土平台,屋顶上建有女儿墙,还有池塘。

刘秀启说,红楼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做过四丰村生产大队的工作。

与青楼相比,红楼更加颓唐,一楼堆满了垃圾,二三楼只剩下砖墙骨架。

尽管如此,记者还是有很多发现。

大厅的门是栅栏门,两个大的满洲窗屏风大厅拆除在大厅内,翻过来一看,上端是红、黄、绿、白四色海棠花压花玻璃,独特的梅花图案蚀刻玻璃,最下面的门板上雕刻着兰花图案

有趣的是,一楼玄关的正对面站着半个人高的桶状水槽,三楼也有一模一样的水槽。

“上面可能放着洗脸盆。 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洗脸池。

刘伟伦推测,结合青楼的表现,记者仔细观察后发现,底部是凹陷的半球,边缘有排水口,洗脸池这一说法后来也得到了专家的证实。

最特别的是左侧房间的白色天花蓝色图案。

是唯一保留手绘天花装饰的地方,线条呈长方形环绕,四角有美丽的花朵图案。

图案并没有什么新意,特别之处在于它的颜色惊人。

刘伟伦是广州一位资深文保人士,他介绍说,很多老洋房的天花图案五颜六色,这种明亮的蓝色是他在其他洋房里没见过的。

故居的主人是什么

熟悉中国近代史、广东工业史或大学校史的人,对陈宗南并不陌生。

陈宗南( 1886~1962 ),又名煌煌、字伯熙,来自广州增城石滩镇四丰村。

据记载,陈宗南从小就很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在增城高等小学堂读过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之后进入广府中学。

1904年学使方案面临考试,陈宗南被录用为秀才。

次年,陈宗南考入两广留学预备馆,随着该馆改组,陈宗南转入唐山矿学堂学习,1909年陈宗南被派往留美。

1916年陈宗南回国,此后担任国立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学校教务主任及理科主任、理工科院长、工学院院长。

1949年以来,中山大学化学系培养了无数新闻英才,陈宗南是其中的开路者。

邀请鲁迅担任大教务主任

故事要追溯到1909年,当时美国政府开始返还多索庚子赔偿金时,清政府外交部利用“庚金”策划美学事务所,面向全国招考,派遣赴美留学生。

当时去北京参加考试的学生多达600多人,在规模巨大的留学史上实属罕见。

考生不仅要考国语、历史地理、英语等普通科目,还要考德语、法语、拉丁语中的一门。 另外,几何学、代数、西洋史也在考试范围内。

600名考生中最后录取的只有47人,广东增城的唐山矿学堂学生陈宗南在其列,与他同组的还有梅李琦、王仁辅、严家驺、王长平、张廷金等,陈宗南(陈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庚金

经过补习学校的短暂过渡,1910年6月28日,陈宗南考入美国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专业。

1913年陈宗南毕业,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15年获得毕业证书。

1916年,陈宗南回国,进入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任教。

1924年广东省高等师范学校编入国立广东大学,两年后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陈宗南先后担任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学校教务主任及理科主任、理工科院长、工学院院长。

在任期间,他曾作为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四处聘请知名人士任教,其中就有鲁迅和郭沫若。

促进广汕公路重组办粤味素厂

“咸以工业建设,实为国家今日之要图。 实况调查尤其刻不容缓。”陈宗南等学者提出的口号是,要为中国培养高等工程教育人才。

课程期间,陈宗南与同事开设化学、电气工程、力学等基础课程,化工原理、国防化工、纤维化工、淀粉化工等专业课程,编著理科教材硕著《近代无机化学实验》,该教材多次再版,影响深远。

1938年广州宣布沦陷那一年,时任中山大学教务长兼工程院院长的陈宗南带领部分师生踏上西征之旅后,辗转搬到现在的韶关市坪石镇。

在坪石镇,大学工学院租用民房,解除困难,恢复实验教学,为当地人举办免费的民宿学校。

在血与火动荡的年代,陈宗南带领师生顽强地播撒下一个科学火种。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山大学迁往广州,陈宗南仍担任教务长兼工业试验所所长,当选中国工程师学会广东分会会长。

1949年由陈宗南主导工作的中山大学化学系已成为国内高校中师资力量最强、学术水平最高的化学系之一。

除教育家外,陈宗南还积极投身实业。

民国时期,从广汕公路进入增城,从博罗县福田经增城三江四升平乡(四丰村和大埔围村)进入增江陆村乡,进入增城县。

1921年,陈宗南考虑到这条公路沿线居住人口众多,从防备战乱、保护人民的角度出发,线路并不合适。

他开始四处游说,建议广汕公路从荔波坳进入增城,最终方案被采纳,抗战期间,当地人遭受的损失并不高。

1933年,陈济棠大办省营工业,急需化工人才,陈宗南受聘为广东省建设厅技正和肥田材料厂厂长。

肥田材料厂是当时广东省营厂中规模最大的工厂,制定了氮肥、磷肥、混肥等产品。

陈宗南精心推进建厂计划,一方面聘请了以锡马塔( s—meiten )为首的40多名美国技术人员安装机器,另一方面开采英德等地的磷矿石试制磷肥,同时采集西沙群岛的鸟粪制造合肥。

其间,他创办了广东省建设厅工业试验所,广东味精厂就是在该所的技术支持下成立的。

遗憾的是,日军入侵后,陈宗南不得不开设肥田材料厂,此时生产氮肥的机器刚安装完毕,还没有投入生产。

1949年,陈宗南定居香港,受聘于新加坡南洋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兼代校长。

1960年,退休的陈宗南回香港休养,1962年去世。

专家审查

这两座大楼为什么建,怎么建? 你和陈家人有什么样的交情? 时过境迁,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也许能认识一二,但几乎不能口述了,有的六七十岁的村民也只记得小时候上学的往事。

两年多前,张佳胜通过增城侨务办公室接触过陈宗南的孙子。 据他介绍,陈宗南的后人已移居海外,陈宗南的故居一直由四丰村的亲属管理,两栋产权早就归还给该人。

“据说当时陈宗南的妻子还有几个弟弟在乡下,陈宗南出钱给亲人盖了这两栋楼,这两栋楼后面的山林也属于陈家。

”张佳胜说。

在综合了青红二楼的全貌后,建筑专家、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汤国华说:“两栋都可以! ”赞不绝口。 他指着建筑的外墙对记者说:“蓝色建筑是青砖清水墙,明显是中西结合风格,红色建筑是红砖清水墙,明显是西式风格。

“汤国华长期从事岭南建筑物理环境和岭南历史建筑保护的研究与设计。 他进一步解释说,与混水墙相比,清水墙的灰浆更丰富,砖缝规范美观。

砌砖工人将外墙面砌好后,用砂浆填满缝隙,俗称“勾缝”。 清水墙不需要外墙装饰,每块砖的高度小,墙面极为平整,对砌砖质量要求很高。

对于记者在青楼、红楼多楼发现的方形水池和桶状水槽,他说:“这是蓄水池,旁边小的是洗涤池。

”汤国华说。

他还对天花板四角的蓝色对称图案感兴趣,“它是佛青,也叫群青,是一种深蓝色的无机颜料,一般用于染布、印刷和油漆的原料。 这个颜料不易脱落,可以长期保留颜色。

汤国华说,这是西方建筑中常见的图案,也与陈宗南的留学背景有关。

青红二楼具有极高的建筑价值和历史价值,但由于地处增城乡村,认知度不高。

风雨交加,青红二楼已有颓势,院中荒而茂盛,院中有与这两栋楼同龄的老荔枝树,与近百年前一样,伫立在门前,默默无言。

四丰村所在的增江街是人文中心,底蕴深厚,历史遗存众多。

“陈宗南故居是其中比较耀眼的一处,也需要关注乡村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活化。

”刘伟伦说。

(朴人:广州民间文物保护协会成员刘伟伦) ) )。

(文/公关老媒体记者吴多、侯翔宇图/公关老媒体记者陈忧子) )。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