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圈圈!四川这个“双一流”火了!留学率达到95%,很多人都放弃了留学读博!

2023-01-09 19:10:00编辑:沉舟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 吴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川农大1956年从成都迁往雅安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创造了许多奇迹。 其中一大奇迹是90年代川农大派遣的留学生,留学回国率达85%,远高于同期全国各类海外留学生回国率,川农大获评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工作单位。

圈圈!四川这个“双一流”火了!留学率达到95%,很多人都放弃了留学读博!

新形势下,川农大留学回国率也达到95%以上。

20世纪80年代,四川农业大学校门

成都-雅安高速公路开通前,从雅安市到省城成都至少需要坐半天的汽车。 如果遇到堵车,中途住一晚再去也不少见。

在信息如此闭塞、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四川农业大学留学的388名(次)各类人员中,有85%的人进入学校,而出国留学的科研教学人员,往往也表示要返校工作。

(数据截至2010年)

雅安校区老样子

谈及回国返校的原因,川农大的归国留学人员都在讲述学校老一辈留学人员的感人事迹,以及老、中、青几代干部教师共同创造的“川农大精神”。

成为将川农大留学人员留在海外、与故乡相连、促进回国的巨大动力。

学校首任院长、著名水稻专家杨开渠教授早年在日本帝国大学留学。

留学归来,他的足迹遍布四川各地农村,冒着烈日严寒收集研究资料; 我国现代土壤农业化科学的奠基人彭家元教授,在四川解放前夕,国民党空军中校的儿子为他办好了去台的一切手续,要求他尽快带着房子去台。

他说:“我的事业在大陆。” 夏定友教授于1949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回国,在“文革”期间蒙冤20年后,不顾衰老和疾病,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潜心科研和人才培养,直到生命的尽头。

还有杨允奎、杨志农、杨凤、邱祥聘等老一辈川农,他们的故事和事迹一直在川农校园里传诵,生根发芽。

心中有大我,诚信报国:杨开渠教授

在川农大,为了学校工作的需要而放弃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有朱庆、吴登俊等很多留学生。

那个时期,川农大几乎没有留学人员谈论学校和回国条件。

许多教师多次出国,又多次按期回国。

1989年回国的罗承德教授说:“不踏上祖国的土地,内心会变得孤独。

不管去哪里留学,我的事业都在中国。

在特殊的“出国留学”背景下,回国留学人员可能在某个特殊时期被怀疑和误解。

而且,川农大对回国留学人员给予了充分的信任,放手使用,吸引和留住了很多有用的人才。

回顾未来,不仅“川农大精神”的传承支撑着学校人才回国办学的奇迹,四川农业大学自身也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珍惜贤才。

学校是全省首批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两所试点高校之一。

近年来,为了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一流农业大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质量效益,学校诚聘海内外英才。

引进全职、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人才、学术骨干等五类人才。

学校及所在教育科研机构全方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包括必要的办公、实验用房及研究生招生等,支持组建融合性教学研究团队,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及以上各级各类人才工程项目、科研项目及奖励等。

与此同时,学校三个校区所在地(雅安市、温江区、都江堰市)以及成都市都有大量人才支持政策和项目,学校将尽最大努力推荐申报,为人才引进提供支持。

在经费支持上,按照四川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双支计划》 《专业建设支持计划》资助体系,对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或具有批准国家级人才项目潜能的青年学者,学校将持续稳定地给予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

对优秀人才,再给予200万元以上的科研启动费。

此外,各类人才享受住房补贴,领军人才50万元以上,优秀人才30万元以上,优秀人才20万元以上。

在“川农大精神”的世代传承下,在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过程中,现有的川农大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

不仅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坐镇,还有国家优秀高级专家,国家级教育名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他们成为学校育人和推动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招生”头条!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四川农业大学官网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