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今年考了八次托福,留学申请一波三折。国际班还值得坚持吗?

2022-12-15 09:19:14编辑:俗趣.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沈蒙和

今年考了八次托福,留学申请一波三折。国际班还值得坚持吗?

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杭州某高中国际班三年级学生秦轩(化名)有点忙,——美国大学已经进入了正常申请,对今年想去本科的他来说是最后的冲刺阶段,所以他每天都忙着写申请书,一直折腾到半夜。

他的母亲看在眼里,既高兴又心疼。 “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也帮不了他。 只能做后勤支援的工作。 夜宵很丰富。

在秦轩看来,这一年刚过,真是跌宕起伏,光托福在线考试就考了8次!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不努力的话,什么时候努力呢?

瘟疫流行打乱了留学计划

我为了参加考试也找过黄牛

秦轩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好,几乎不让父母担心,初三毕业顺利地考上了重高。

决定出国留学是上高中后的想法。

“初三的时候,我埋头准备中考,不太注意周围同学的动向。

上了高中才知道,很多同学都去了国际学校和国际班,原来他们在初中阶段就在准备托福考试。

渐渐地,身边的高中同学也纷纷选择了留学。

“秦轩说,在那些同学的影响下,他开始了解留学的相关信息,觉得自己正走向这条路,开始从事父母的思想工作,想读国际班。

最终,父母尊重了秦轩的选择。

因为非常喜欢数学,秦轩希望将来去美国前30名的大学学习数学系。

进入国际班后,他做了相关的准备,比如参加美国数学竞赛( MAC )。

但他没想到下一次留学的路会这么三成。

由于新冠灾祸,去年秦轩——数学竞赛中断,夏校不能参加,托福在线考试和SAT考试被取消。 这些都是留学美国的敲门砖。

“我的留学计划本来就比其他同学晚,所以受到的影响比别人大,那段时间,不仅是我,我的家人也陷入了不安。

“秦轩记得很清楚。 特别是去年上半年,大家在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地区抢考位,寻找黄牛。 他好不容易才抢到了香港的考试位,但最终因为疫情被取消,SAT最终没有通过。 当时他真的快崩溃了。

工作的转机发生在托福在线考试之后。

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层出不穷:第一次、第二次在线考试直接被系统屏蔽,据说是因为考试系统需要比较新的计算机设备。

第三次换了新电脑后,总算顺利结束了考试。

但常言道,一鼓作气,衰三竭,秦轩当时不在考状态。

秦轩的妈妈说,在托福网考恢复之前,家人已经被托福网考完成率折磨得身心俱疲。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我儿子正在参加在线考试。 我在外面祈祷。 考试顺利结束就好了,但因为需要托福成绩,所以比起拿高分,先顺利考试是很重要的。

秦轩的妈妈计算了。 儿子前后参加了8次在线考试,成功率不到一半。

最后得高分的,还是在线考试。

国外疫情控制差强人意

的目标还不要申请

在应对考试的同时,父母和孩子为了暂时留学的地方而吵架了。

国外疫情控制不好,家人希望秦轩考虑香港的高中,但他不想改变初衷。

后来,母亲和儿子对一所大学有了共识,——去了美国的纽约大学。 “因为国内还有一所‘上海纽约大学’,所以想着如果到时候出不来,也有可以转换学分的地方,所以读了书。

不过,秦轩最终的申请目标不仅仅是这所大学。

“总体来看,我的计划和原来一样。

秦轩告诉记者,有些同学原本在美国读高中,现在想回国内的国际高中,有时也会为了申请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大学或欧洲的学校而改变申请策略。

经历了这几个月前的申请操作,秦先生发现今年的申请压力受疫情影响不大。 好的学校还很难申请。 从学校和留学中介那里得到的反馈是,美国的大学很重视校内成绩。

虽然走过了艰难的道路,但自己还没有收到入学通知,但有老师的帮助和家人的支持,秦轩淡淡地说:“加油,总有收获。

而让秦轩妈妈高兴的是,儿子在短短一两个月的申请过程中突然长大,能担当,对自己未来的留学目的、学习内容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发现家人对孩子未来的教育也有了新的认识。

“在儿子的申请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不同的教育理念,越来越觉得成绩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留学目的性也很重要,不能盲目跟风。

目前国内的基础教育很好,看清国际大势、深造要紧密结合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

现在有很多学生在高中国际班上学,在这难得的2021年,国际班值得坚持吗? 秦轩的妈妈认为,关键要看准备留学的“初心”和是否有克服困难的决心。

瘟疫之下有新的商机

更有对留学市场的真正考验

对留学机构来说,疫情在影响传统业务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商机。

“当时,回国上网络课的留学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凯银出国深造创始人虞小玥告诉记者,很多父母认为在家学习效率不高,面对一些选修课等方面的困难,有的学生一时无法得到帮助。

95后的虞小玥和团队的很多伙伴都是海归,对这些留学生的困难有同感。

从去年疫情的发生,到参加实地授课项目招生,只有几个月的反应时间,去年很快就招收了30多名留学生。

他们帮助留学生建立校园,模拟海外环境。

除了上各自学校的网上课程外,学生们还可以在实地课程中得到国内老师的帮助。

“根据目前国外疫情的趋势,预计今年将有更多的留学生加入我们的实地课堂。

”俞小玥说,他们正在升级硬件设施,邀请更多讲师,进一步完善社团活动。

面对新冠灾祸下的留学难,不少留学机构也尝试突围。

CHT国际管理学院的钱莎莉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学院与芬兰著名大学合作招生,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开设第一个班。

“这个项目大学毕业或毕业就可以申请。 在杭州校区学习一年的学分课程,一年的学习结束后,直接去海外大学学习一年,实习半年就可以获得教育部认定的本科学位。

“钱莎莉考虑到瘟疫影响的未知数,他们特意设计了保留学籍的方法。 也就是说,如果明年受疫情影响不能正常安排学生留学,他们可以为符合条件的学生保留留学资格,在不受疫情影响后,让学生继续出国学习。

钱莎莉表示,这种方式即使学生不能正常出国,也能享受尽可能多的教育机会,保护学生们的学业不受影响。

这对很多学生和家庭来说,是相对保险的出国留学路径。

“所以,目前所有留学项目,我们也以保险、稳定为主。

杭城某留学机构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由于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明显变化,他们也开始改变思路,设计符合市场需求和学生利益的项目,“既是高考,也是商机。

如果不趁现在强势改变,现在和未来都将缺乏竞争力,很有可能被淘汰。

所以疫情是对学生、家庭、机构和整个行业,一种观念和实际技巧的检验。

国际高中圈资深老师观察:

选择留学地点更为慎重

很多学生放弃了申请美国大学

在国际高中社团中,邹海联是前辈。

这位80后数学老师曾在杭外剑桥高中任教多年。

2015年,他在以“中英教育对比”为焦点的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备受关注。

在这部纪录片中,五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公立中学,与50名英国中学生临时组成“中国式班”,采用传统中国式教学法上课。

邹海连是五位中国老师之一。

在这个节目中,中国式基础教育显示出了很多优势。

邹老师回国后,国内高中国际班发展得更旺,他也从教一二班数学老师,成为人大附属杭州学校高中部的负责人。

邹海连(右)。

今年春节假期,邹海联主要忙于两件事。 一个是和同事们开网络视频会议,安排节后工作。 二是了解2021年学校第一届毕业生的录取情况。 说白了,就是报个喜。

去年11月以来,邹老师的微信朋友圈喜讯几乎没有断过。

今年毕业生共有27人,截至目前,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中,53封来自英国,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等——范德比尔特大学、波士顿大学等6封来自美国。另外6封来自澳大利亚。

很多同学刚申请香港和加拿大的大学,正在等消息。

在他看来,今年的毕业生比往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大学申请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在留学目的地的选择上,学生们变得更加谨慎,在美国疫情持续没有好转和留学政策不明确的背景下,很多学生放弃了申请美国大学,或者不再把美国作为唯一的留学目的地。

他们在向美国申请的同时,也向加拿大、英国等学校申请。

“我读过一些相关新闻,据说今年申请英国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G5学校的录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邹老师对钱报记者说,同时美国高校的早申数据显示,虽然部分高校申请数量有所下降,但对整体合格率影响不大,顶尖名校的申请难度依然较大。

邹海连

这一年,他在与家长、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大家普遍对这些事情有所担心。 第一,海外疫情尚未看到曙光,担心出国后的健康问题和海外教育能否正常开展。

其二,目前很多被国外大学录取的学生都在国内学习网络课程,今年这个毕业生会不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这些担忧直接影响了大家的留学信心。

另外,许多考试因瘟疫而中止,许多学生成绩不标准化,大学申请依赖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绩和个性化活动,更能反映学生特质、打动人心的文件更为重要。

“对于不改变初心继续留学的学生,也要看到机会。

邹海联分析说,受疫情影响,留学人数有所减少,国外各高校都面临一定程度的财务困难,如何继续吸引国际学生上学变得更加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校申请者来说将是一大利好。

确实,有大学降低了今年申请的标准,比如对语言的要求。

邹海连(左)

同时,国内许多高校也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为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在特殊时期,做到两全其美。

例如,去年8月西湖大学和康奈尔签署了双向学生交换协议,经过报名和选拔,18名康奈尔的研究生参加了这个特别项目。 他们的专业背景多为数据分析和计算机领域。

9月初,他们正式加入西湖大学,在云栖校区远程学习康奈尔秋季学期的课程,期间也不上西湖大学的课程。

邹海联建议,在新的一年里,应该更深刻地思考出国留学的初衷。

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更合适的留学地点、学校、专业。

瘟疫终将过去,生活终将继续,学习的脚步永不停歇。

留学是为了更长远的发展、更全球化的大学教育,而不仅仅是为了“镀金”。

本论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一律禁止转载、复制、摘录、改写、网络传播等著作权使用行为。 否则,本报将按照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