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百亿“光头”围攻谁是最大赢家?

2023-02-09 06:26:30编辑:阿卫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百亿“光头”围攻谁是最大赢家?

文丨华商韬略,作者丨吕敬之

2亿5千万人以上!

中国脱发人数不断刷新纪录,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脱发,其中男性约1.63亿人,女性约0.88亿人。

90后成为脱发的灾区。

与秃顶战斗的防脱行业也有40多年的历史。

除了假发以外,根治脱发的防脱产品、手术等层出不穷,它们真的可靠吗?

01、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防脱答案——章光101用“抹除”治疗“秃顶”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防脱术,我国第一个防脱企业也在使用这一招。

1974年,经过100次失败实验,赵章光终于配制出生发剂,命名为“101生发酊”,纪念自己的100次实验尝试。

这个小小的生发酊后来造就了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家防脱企业——章光101。

赵章光任章光理事长前,是温州乐清县的赤脚医生,负责皮肤病。

有一天,父母带着18岁的女儿找到了他。 年轻的女儿两年前开始严重脱发,家人说到处叫医生也没有效果。

为了治好这个女儿,赵章光开始了研发之路。

为了弥补药材费用,自己的结婚戒指、身体卖药,终于在第101次配方中成功了。

当小药瓶不见的头发能再次长出时,这个消息迅速传开,十里八村的“地中海”们慕名而来,其中有《浙江工人日报》名记者。

赵章光的妙手回春救了记者的头发,记者妙笔一闪,让生发酊101名声大振。

但由于没有合法的医生牌照,打出中医秘方招牌的赵章光在推广产品时,四处碰壁。

直到1985年,一直在寻找营销出路的赵章光来到郑州,看到街上一则少女甩长发的护发广告,他豁然开朗,“生发和护发的概念放在一起,既能绕过药品的高规格审查,又能批量生产。

1987年,郑州市“101”毛发再生精炼厂正式成立,“101”产品完成从“小道配方”到“正规鉴定与批量生产”的蜕变。

郑州的工厂不久,北京政府就抛出了橄榄枝。

北京民政局以100万元人民币和全家人在北京的户籍为条件购买赵章光的处方。

但当时,从研发到推广,赵章光已经和101个产品走过了13个年头。 对他来说,“101”就像他的孩子,谈不上卖。

在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后,北京民政局再次找到赵章光,“是的,我们不买处方。 我们邀请你去北京工厂。

“这次,赵章光答应了。

1990年,“章光101”成为经卫生部门批准,首批获准生产和销售的生发类特殊用途化妆品之一。

在此后的六年里,章光101获得了11个国际发明奖,还参加了日内瓦的世界发明博览会和新技术展览会。

到了1998年,章光101已经占北京朝阳区总税收的三分之一。

赵章光登上美国《财富》杂志,在中国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八,在“万元户”时代,早早就实现了“小目标”。

2000年,染发剂开始流行,章光101强势推出日常护理洗发水、护发系列,提出洗发水、养发、生发三者整合概念,并在全国迅速扩大实体店,2000-2010年间,章光已有1500年

但是,开始举行高楼宴会的客人章光,突然大楼倒塌了。

2010年,国家药监局通报称,章光101D生发宝系列产品含有米诺地尔,是美国药监局认证的雄激素源性脱发外用搽剂,一直以“纯草本”概念营销的章光被打脸。

章光方面表示:“第一,米诺陶洛斯的出现是操作失误。 第二,含有米诺陶洛斯的产品只发往新加坡。

但夸大宣传,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对章光的信任,此后章光的销售额下跌如崖,最惨淡的时候,一个月的销售额不及前一天的销售额。

章光已经不是第一次染上负面了。

2021年2月,安徽省马鞍山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查获的章光101产品,包括生发液、生发剂、防脱发剂在内,“黄体酮”不符合规定。

尽管如此,在市场的强劲需求下,章光并没有因为丑闻而消沉。 反而是17%的市场份额,在生发洗发水领域的成绩并不差。

然而,大侠的质疑并未停止,不少人表示章光是智商税。

毕竟章光在国家食药监局的注册身份是“特殊用途化妆品”,不是真药,所以很难保证疗效。

02、21世纪科学解惑答案——雍禾植发2010年章光陷入米诺陶洛斯丑闻时,张玉创办雍禾医疗,成为中国第一家通过ISO认证的植发医疗服务提供商。

中国防脱行业也迎来了新的回答——植发。

1998年,第一次来北京的张玉盯上了植发市场。

章光可谓顶天立地,国人一直认为防止脱发的最好方法是涂上药膏。

大量的市场需求,单一的解决方案,以及植发行业门槛低、没有标准,让张玉看到蓝海。

一年的准备期间,张玉在雍和宫的第一家植发店起家。

10平方米的隔间阳台上,挂着手术的机器。

那时植发还是需要切开头皮,有创手术,担心卫生、安全、技术,很多客户不敢。

偏偏张玉认识死理,好不容易有了客户,也会因为一点指标不符合手术标准而推脱。

到手的数万元手术费总是被他拒绝,房东看不出他是“树”。

张玉说,“我这个生意不大,但我不骗人,不骗人,是真的。

这真的成就了现在的雍禾。

2000年以后,雍和宫附近植发店开始增加。 为了抢客户,大家开始虚报毛囊移植成功的数量。 动辄几百甚至上千,虚报已经成为潜规则。

不过,像“木”一样的张玉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仅少报,如果手术效果不如之前说的那么好,还给客户赔偿。

这份真挚让张玉的人气渐渐积累起来,邻居们都在传颂这家“环境一般,老板却很有良心”的小店。

2005年,张玉在一家小店注册了商标。 为了纪念雍和宫的第一家店,他给店取名“雍禾”,并从“和”字中去掉了“口”字。 因为张玉觉得应该多做点生意。

这家雍和宫中的小店就这样开了八年,张玉迎来了事业的第一个亮点时刻。

2008年,张玉成为全国首家引进FUE技术的植绒店老板。 FUE与传统植发手术不同,它不需要切口,让雍禾实现了从“开刀”到“无痕”的技术跨越。

与赵章光的命运相似,张玉引进FUE技术后,第一位成功治愈的患者,在论坛的博主上,“16个小时的手术后,2000个毛囊单位成功移植”的故事随着论坛的文章被传开。

雍禾植发,着火了。

作为抗乏力行业的后起之秀,雍禾开启了高客单价和高毛利率的“双杀”局。

在雍禾,提取一个毛囊的价格为10元-20元,一个毛囊可以种1-4根头发。 一个植毛手术需要移植4000个毛囊。 平均来说,种一根头发需要5-20元。

光是植发手术而不是后期护理,人均消费就要2.7万元。

客单价高的情况下,雍禾的毛利率可达74%,这个利润等级堪比五粮液。

2017年,着眼植发行业的中信产业基金关注雍禾的造血能力,投资3亿元入股雍禾医疗,引领雍禾进入资本大门。

中信的加入给了张玉进一步扩张的信心。

2018年至2020年3年,雍禾植发的营销成本分别为4.64亿元、6.5亿元、7.8亿元,销售费用为49.6%、53.1%、47.6%,半数收益来广告。

电梯、地铁、公交、嘀嘀、B站都可以看到“拯救发际线,寻找雍禾”的广告。

十几亿的广告费,是有价值的。

2020年,雍禾在全国拥有51家连锁机构,植发收入达14亿,2018-2020三年累计治疗人数超过17万人,已成为行业第一。

但是,植毛是锤子买卖,长出了很好的头发,就不再来了。

做不好。 头发更秃了。 不来。

为了扩大用户基数和粘度,雍禾收购了中国本土的业务。 史云森是来自伦敦的毛发修复老品牌,拓展了植发以外的养发业务。

雍禾可以迅速完成这笔交易与中信产业基金的关系。

中信产业基金控股的美容连锁公司美丽田园,2013年收购了史云逊中国区整体业务。

雍禾在中信的帮助下,迅速完成了对史云逊业务的收购。

丈量市场,利润率高,加上中信的助力,雍禾的资本化走向了快车道。

2021年12月13日,雍禾植发在香港交易所以每股15.8港元上市,成为全国植发第一股。

其中,中信证券合计持有35.34%,其他主要股东包括易方达、常春藤资产管理等。

雍禾上市,是否代表治脱发可靠? 果然不一定。

植发,主要是引进技术,很多机器都是购买的,这有什么能区分伯仲的? ——医生的手臂。

所以,看雍禾不靠谱,要看医生的素质。

2018年至2020年,雍禾的劳动力成本分别占成本的45.6%、43.4%、39.8%,一半以下的收入在于医生和培训。

另制定《植发技术的研发与技术服务》,从术前检查、发型设计、术后护理三个主要方面制定详细规范。

从权威性和成本投入来看,雍禾也以医生素质为核心竞争力,但企业发展迅速,管理难免出现疏漏,雍禾也因手术失败被消费者起诉。

植发与整形不同,整形的好坏肉眼可以看到,但植发看起来一样,医生的技术好坏肉眼很难分辨,但实际上玄机被遮住了。

同样成功成活毛根1000个,在熟练的医生下,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技术不高的医生只有50%。

换句话说,好医生从客户后脑勺抽取1002个毛囊,可以活1000个,而不良医生为了保证存活毛囊数量,必须抽取2000个以上,甚至4000个,客户可因此造成后脑勺毛囊永久性损伤

所以,雍禾这卷书的分数还有待观察。

上市才刚刚开始,想要做一份满分的答卷,雍禾必须在扩容的同时完善管理,保证医生的植发技术,少开发浪费的产品,多研究硬核技术。

03、2021年——防脱行业的下一个回答会是谁? 从章光到雍禾,从涂药到植发,一场防止“秃顶”的围城直到今天,出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

就这样,生发和植发各自开花结果,谁也没有一统天下。

这是因为植发存在天然的技术障碍,特别是对生发企业来说,想要介入植发领域的研发,劳动力成本太高。

但相反,植发企业进入生发领域更容易。

2021年底,雍禾完成与美国假发品牌哈发达的收购,积极开展咨询、植发、护理、假发销售一体化。

由此可见,想横向发展的野心。

但是,植发机构的扩张暴露了雍禾管理的漏洞。 多线拓展的事业是一艘更大的船,雍禾能否稳操胜券还不得而知。

二是这个最有技术的行业偏偏是做营销的。

近年来,防脱消费群体发生了两个明显的变化:年轻化和女性脱发人数的增加,2.5亿脱发者中30岁以下的占69.8%,26-30岁占41.9%,其中,女性占总脱发人口的35%。

也就是说,防脱不再是中老年男性的天下了。

为了满足消费群体的需要,防脱产业纷纷开始了营销升级。

老字号章光、霸王都是以IP联名起家,在包装和视觉设计上精益求精。

雍禾在小红书( RED )、微博等新消费种草平台与KOL共同宣传。

但大家似乎并不活跃于科技研发。

章光天猫店铺数据显示,销量领先的是创立初期获得认可的101生发系列奥特曼最近的2021年第二季度财报中没有产品开发经费记录的雍禾招股书中,2018年至2020年度,营收近半数的市场营销

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先进的技术开发,但现在国内无论是生发还是植发,都致力于“买”用户,而不是“买”技术。

明明是最应该竞争技术的行业,却相互呼吁,这或许是防脱力产业升级的真正突破口。

明年,毛囊克隆技术将正式进行人体试验,如果坏死毛囊能够再生,将为人类的防脱事业带来全新的格局。

作为消费者,我们希望看到防脱企业在这种科研中的积极布局。

令人遗憾的是,“秃子”围城战打了40年,不仅是一家,尽管乱象丛生,但没有一家企业因为脱发问题本身而提交了高质量的回答。

参考资料:

[1] 《章光101求变:新零售时代,最重要的还是满足消费者》经济观察报李晓丹

[2] 《章光101再上“黑榜”!两款育发产品检出性激素》环球时报综合报道

[3] 《章光米诺地尔疑云》时代在线网络

[4] 《神奇的章光101,一举造就了京沪两个首富!》胡华成

[5] 《植发第一股:雍禾医疗集团掌门人张玉的逆袭故事》人民信息安荻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