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成年父母建立了一个“家长群”

2023-01-14 14:44:55编辑:過客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韩荣田宏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4月16日08版) )。

成年父母建立了一个“家长群”

红包寄出后,被群友迅速抢走,发红包的人马上接受了祝贺,祝贺他的孩子在公司晋职。

这是美国湾区科技公司的中国员工家长小组。

作为监护人,出现在各个团体。 幼儿园、中小学生家长群……但越来越多的成年家长组成了微信群。 是高校家长群体、留学生家长群体、公司员工家长群体。

在这些“成熟孩子”的家长群里,群里的昵称不仅是谁的爸爸、妈妈,更神秘。

该湾区公司的家长群,群成员昵称形式包括孩子的性别、学历、年龄及所在城市。

在表示昵称性别的字母f (女性female )和m )男性male )中,玄机——的大写字母表示现有的对象,小写字母表示单身。

平时群里讨论的话题多是孩子的晋升、工作评级、年末的收入等。

理解父母很亲切但不想被监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加入留学生家长群,很多群里规定根据孩子的学校、年龄、所在城市等信息修改群里的昵称。

“信息交流、友爱互助、经验交流共享”是该群的群规则关键词。

记者在群里也发现,不少热心家长在梳理海外高校的基本情况、攻略申请、相关留学政策分析。

不少新群家长听说孩子申请学校,也有人笑称自己只是为了找个组织“抱团取暖”。

在留学生的家长群体中,家长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有孩子申请学校的、已经在国外上学的、孩子毕业的。 群聊的话题是学校申请、孩子出国学习、生活、工作就业等。

虽然很多留学生在出国或出国之前就已经成年,但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爱和担忧并没有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减弱。

事实上,除了留学生父母有家长群体外,许多内地大学生的父母也有家长群体。

这些小组大多由大学老师和辅导员组成,便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

目前正在本科学习的黄秋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的老师定期在群里给家长发送每个学生最近的成绩、学习情况、各类奖学金名单和日常通知。

“每个学期末,老师都会直接把成绩单邮寄到我家。

”黄秋说,“我们从小就几乎有一群父母,上了大学还在。

黄秋认为,虽说远隔重地的父母最先能了解孩子上学的情况,但作为成年人,这个群体却觉得自己像是在“监督”,有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

黄秋的妈妈是小学语文老师。

她告诉记者,在大学的家长群体中,大家都很热衷于讨论孩子的就业和学习问题。

她坦言,孩子的学习和工作是父母心中永远绕不过的话题。

但学校和家长认为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让他们逐渐独立。

“父母永远驾驭不了的心”

随时想掌握孩子的一切,不断出现在孩子身边的父母被称为“直升机父母”。习惯为孩子出谋划策,帮助孩子尽早消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的父母被称为“铲雪机”式父母。

小时候,父母可以像“直升机”一样随时监视。 孩子长大后,这些父母想办法成为“扫雪机”。

对于“扫雪机”式的父母,心理咨询师、熟知亲子话题的优秀受访者左飞表示,这些父母一方面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孩子牵挂着千里之母”“不管你多大,在父母眼里都只是孩子” 另一方面,父母和孩子长期近距离生活,很难察觉到孩子成长过程中自我认识的变化,很难实现“父母”的角色转换,仍然会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

“如果父母更加开放,双方自然都会轻松很多。

但是人很难摆脱惯性,我们作为孩子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要求所有父母都要开放。

“左飞举例说,如果父母每天强迫他们相亲,试图控制他们的生活,孩子必须批评父母吗? “在家庭里,很难争夺谁对谁错,如何中和和平衡这种矛盾很重要。

要避免爱情成为亲子冲突的导火索,左飞建议父母从三个方面考虑方法。

一是向身边比较开放的同龄人和家庭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寻求建议。 二是找专业心理咨询师、教育专家帮扶; 第三,和和孩子同龄的年轻人聊天,谈谈自己的烦恼,试图理解现在年轻人的想法。

左飞认为,父母加入家长群体,很大程度上是家长自己所说的“抱团取暖”,但如果群体成员之间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念相近,这样的交流不会带来太多建设性的意见

“为了让你家的孩子30岁不结婚,为了让他家的孩子40岁不结婚,两家的父母即使长时间交流,也没有熄灭一点想法的火花,只是增添了不安。”

山东省一位高中教师李家指出,父母不能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

李家说:“过度承担就是控制。

其实,父母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永远驾驭不了的心’。 如果放不下‘父母’的角色,孩子怎么能真正成长呢? ”

父母“越界”孩子如何应对

面对“直升机”“扫雪机”式的父母,有的年轻人默默忍耐,有的人想讲道理,有的人奋起“反抗”。

有的反抗者一方面拒绝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另一方面积极出击,做家务,解决工作上的问题,让父母意识到自己是独当一面的。

90后杨佳供认自己是“反抗者”,主动出击。

在申请留学期间,她说服了父母给予选择权。

她会主动把从留学中介、有经验的亲戚朋友那里得知的信息告诉父母,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和他们一起商量。

她说:“如果不大方地犯错,父母会支持你的。

左飞提醒,孩子在“反抗”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拒绝的程度,太极端可能会给父母带来无力感。

他们的担心和关心并没有因为孩子的拒绝而消失,只是闷在心里不表露出来。

短期内,孩子获得自由,双方有边界感,但长期来看,尤其是父母年老,会影响他们的心理。

目前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的李梓华觉得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和工作的关注还是可以理解的。 “最奇怪的是,父母总是觉得自己没有朋友。

“李梓华说,他办完了申请学校后的手续,自己想在开学前回家陪父母,没想到回家后因为很少出去社交,被父母这么一说。 “一开始我很忍耐,但听他们说,之后的时间一长,我就忍不住吵架了。

李梓华说,虽然父母有时“越界”很为难,但他知道他们的好意都是为了自己,所以会有选择地考虑并采纳父母的意见。

他相信,无论是将来找工作,还是工作后和父母同龄同事交往,父母的意见都很有用,但有时自己至今仍无法接受。

(文中黄秋、杨佳、李梓华等受访者均为化名)

2021年04月16日08版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