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留学心理”开学季来临,如何尽快适应留学环境?

2023-01-09 20:10:16编辑:淡墨

2020年4月海外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以来,很多留学人员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留学心理”开学季来临,如何尽快适应留学环境?

如何应对这个日益向世界蔓延的严峻环境,是保持心理健康、留学人员的头等大事。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出国人员心理支持项目组”组织了部分专家,多渠道为海外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心理服务。

希望大家关注我们项目团队的官方公众号:留学心理( liuxuexinli )】从2015年开始,北京大学心理认知科学学院的李同归老师与一些中学开展了“基于PKU-PRISM模式的中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科研项目

将心理评价中提取的PKU-PRISM模型应用于实际中学生选拔培养中。

减压高考,是一项迫切需要心理学家参与的工作,也无疑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

(文中图片多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后删除。

2022年9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8版发表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出国人员心理健康支持项目组秘书长、北京大学心理认知科学学院李同归老师的文章: 《开学季到来如何尽快适应留学环境?》,给开辟留学之路的学子们一些不同文化环境下心理适应的一些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出国人员心理健康支持项目组从2013年开始,在教育部国际交流合作司的指导下,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精心组织下,十多年来致力于为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从事前培训到日常咨询的全面心理支持服务。

下图为2022年9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8版的电子版。

本文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电子版,可以点击文末的“原文链接”。

在这里投稿的是原文。

可能与正式发布版有微妙的不同。

扩大朋友圈,巩固安全感,尽快适应留学环境

李同归

北京大学心理认知科学学院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海外人员心理健康支持项目组秘书长又到了留学季,出国留学之旅的同学们,做好心理准备了吗? 离开父母和家人,独自在异国学习和生活,是所有同学的挑战。

如何尽快融入留学环境,在心理上适应跨文化环境,下面的几点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所有端正留学态度、追求留学价值的留学生在出国前都有美好的憧憬,相信留学将开启人生新篇章! 的确,国外一些名牌大学拥有比国内更先进的设备、更优美的环境、更先进的技术和不同于国内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对未来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希望大家记住的是,留学毕竟和海外旅行不一样。

去海外旅行的话,也许会体验名胜,体验异国的风土人情,但是敞开心扉就可以了。

但是,如果你要去留学的话,就是另一回事了! 你会发现在国外的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留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需要努力适应不同文化的环境,冷静下来,奋发图强。

而在这奋斗的过程中,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焦虑、紧张、抑郁、寂寞、空虚等负面情绪,如何应对这些留学过程中的挑战,反而是你留学价值的体现。

留学的价值是指出国接受教育,在专业知识、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生活体验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特别是出国获得的比在国内接受教育更好。

特别是在疫情常态化阶段,国外防疫政策与我国大不相同,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到合适的应对方式也是留学价值的重要表现。

因此,出国之前,端正留学态度,正确认识留学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心理挑战,从“父母要我留学”变成“我自己去留学”,是留学生们必须要做的心理准备。

2、熟悉新环境,扩大朋友圈,充满理想和憧憬,走留学之路,离不开兴奋。

一切都新鲜迷人,周边所有人都很亲切,对未来的留学生活充满期待……

这是跨文化环境下,心理调适的第一阶段——兴奋期。

大部分留学生都体验到了这种兴奋,晚上睡不着,情绪容易高涨,探索欲望强烈,看世界很美。

这些对留学生们熟悉周边的物理环境非常重要。

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问题是容易上当,大部分转账诈骗都是针对这些刚出国的留学生们。 因此,即使是在兴奋期,也要时刻绷紧转账诈骗的弦。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慢慢习惯留学生活的节奏。 知道了在哪里买菜做饭、在哪里听课自习、如何应对作业等,这种兴奋感就会消失,进入另一个棘手的阶段——敏感期。

这个时期最大的问题是对人敏感,有非常强的防备心。 对谁都不信任,怀疑别人,帮助别人,让人不舒服……。

为了适应不同文化环境,需要良好的社会支持。

因此,即使在敏感的时期,也需要从你身边重要的他人那里,积极地和对方交往,建立、拓展新的朋友圈。

这些重要的他人包括你研究室的导师、师兄、同一宿舍的同学、隔壁宿舍的朋友、当地的同学等等。 这些是你在紧急情况下直接帮助的人。 只有有意识、积极地接触,才能建立新的朋友圈,提高应对新环境下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环境。

3、巩固安全感。 融入新的环境新型冠状病毒大爆发出国留学,难免会感到寂寞和孤独。 应对这种负面情绪的最有效方法是巩固自己的安全感,包括现实的安全感和心理的安全感。

前者是指,尽量将周边的物理环境纳入心中,让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等人知道发生灾害时的逃生方法和路径等,最大限度地消除潜在的损害。

另外,如果你有身体症状,如发热、乏力、干咳,你知道如何及时去看医生,让自己处于安全的环境中,充分获得生活必需品和物资。

更重要的是巩固心理安全感。 为此,要与自己的父母、亲戚、同学、朋友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真实地表达自己感受到的酸甜苦辣,寻求支持和安慰。

能和一直支持你的同学朋友联系在一起,表达心情,交流体验,分享知识,互相支持,让你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大大提高心理安全感。

让每个留学生感受和运用自己的能力,感受他人与社会的联系,对未来抱有希望,是留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需要阅读原文的朋友,请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从2020年1月25日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系与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联合,快速开通“抗疫、心理援助”公益心理咨询热线。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出国人员心理健康支持项目组”将与清华大学心理学科的这条公益心理热线合作,推出面向留学生的心理支持热线。

该平台与中国联通合作。

4000-100-525 (记忆方式:“我爱我”。

是的,爱的最高境界是自爱! )就可以了。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出国人员心理健康支援项目组”将一如既往地保护留学生的心理健康!

北大-清华出国人员心理健康支持项目组由当时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科(现更名为北京大学心理认知科学学院)牵头,结合清华大学心理学科,于2013年1月成立“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联合准备小组”,呼吁构建中国出国留学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

根据当时教育部副部长邓平教授的指示,同年3月22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组织北京大学心理系吴艳红书记、李同归老师、清华大学彭凯平主任、陈绍建老师、何燕老师作为代表参加,成立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出国人员心理健康支持项目组”。

从2013年开始,该项目团队逐渐组建起高素质的留学心理服务专家团队。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刘兴华研究员、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彭凯平和樊富珉担任该项目组专业指导专家和授课专家,并领导项目组积极开展工作。

迄今为止,来自国内各高校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专家团队已组织全国各地近40人,几乎所有成员都有留学经历。

该项目组成立以来,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协助开展了“平安留学出国人员提前培训”工作。

负责编写适应海外留学人员自我心理的小册子,组织“平安留学前研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年均开展学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约100次。 (每年直接面试的听众超过6万人,互联网接入超过300万人)。 参加2018年和2019年的“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北京站)”,进行现场心理评估和心理咨询等工作。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