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街头,穿着时尚的华尔街女性精英正在追赶一个离过婚、也有孩子的农村“土”孩子。
男人长得不好看,身材矮小,是农村来的年轻人,而女人是剑桥大学毕业的金融界精英。
难以想象,他们终于认识了两个星期。
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只恋爱了四天,就突然结婚了。
两人一个是从乡下来的“土生土长”,一个是14岁辍学的“工厂妹妹”。
但是,他们意外地一起拍摄,顽固地不想输给命运。
他们在人海中沉浮,经历失败、挫折是常有的事,最后可以说是成功了。
到此为止结局还不错,这对夫妇成名后,自愿向美国捐赠6亿美元,改变自己的中国国籍,成为美国国籍,这是怎么回事呢?
《厂妹》奋斗史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张欣,身价百亿,在胡润女富豪排行榜上榜上有名。
但是,她的成功并不是站在父母前辈的肩膀上,而是全靠自己的顽固坚持下来的。
1965年8月24日,张欣出生在北京。 她是一个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说着地道的北京话,性格有北京人特有的豪爽大气。
但张欣的家庭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左右为难。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下海做生意”兴起,当时比较繁荣的香港成为很多人心中赚钱的宝地,张欣的父母也追随潮流去了香港做生意。
14岁的张欣和父母一起移居香港。
但是,在张欣的父母既没有本钱也没有人脉、人才济济的香港开辟天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于人生地不熟、缺钱,这三口之家暂时面临崩溃,张欣看到父母天天缺钱,也就不想读书了。
她毅然辍学,上了流水线当了“厂妹”。
在流水线上工作很辛苦,每天都要完成定额的工作量。 做完一天的辛苦工作后,张欣回家和妈妈挤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睡觉。
张欣对现在的生活特别不满,有时会抱怨妈妈。 “要是有一天我也能每月赚1400元就好了。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张欣每晚都去夜校学习。 张欣14岁,但我知道学习是改变命运最有效的方法。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张欣儿时的伙伴来香港。
同伴看到张欣现在的生活,觉得张欣的生活很糟糕,她建议张欣去英国留学,寻找新的机会。
张欣听了好朋友的建议,努力积攒去英国留学的费用。
这个存起来就是五年了。
为了积攒出国的费用,张欣在服装厂、电子制造厂等工厂从事最低水平的工作。
五年的时间里,张欣存了3000英镑,她买了一张去英国的单程机票,然后毫无意义地离开了。
但其实能申请去英国留学的机会是祖国帮助了她。 当时张欣住在香港,没有香港户籍,还是初中学历。
香港的留学手续非常繁琐,想要在香港获得留学机会,对张欣天来说很难登天。
于是,张欣回到北京,寻求祖国的援助。
张欣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留学培训,但不间断学习后,张欣能说流利的英语,80年代的中国能说流利的英语也是人才。
国家惜才,张欣看独生女也不容易,有关部门主动帮张欣办理留学手续。
得知张欣家境贫困后,为了减轻张欣的留学压力,主动申请国家援助。
办完留学手续后,张欣欣带着英汉词典、铁锅和3000英镑的积蓄前往英国。
到了英国,她先打工从高中毕业,拿到了高中毕业证书。
之后,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英国前十大苏塞克斯大学,主修经济学。
这是张欣长期争取的机会,她也意气相投,顺利获得了经济系学位,并报名参加了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的学习机会。
1992年,张欣从剑桥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虽说过了这么多年,张欣还是做了一件很有争议的事。
但是,在把握自己命运、不断与生活抗争方面,张欣非常成功,也值得我们学习。
获得剑桥大学硕士学位,张欣也成为了精英。
毕业后,张欣先后在高盛集团和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旅行家集团工作,负责中国直接投资项目。
如今,她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西装革履地在高楼里工作,成为了令人羡慕的精英。
闪米特与潘石屹结婚、创办SOHO大厦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讲话,鼓励国民创业,一时间,整个中国的人潮涌动,许多有志之士纷纷“下海”大显身手。
张欣意识到国内经济将迎来新高,关注国内经济,寻找合适的时机回国。
1994年,张欣回中国考察工作,这次回国遇到潘石屹。
张欣第一次看到潘石屹,潘石屹穿着一套黑色西装,一件浅绿色的衬衫,领带上有一个浅绿色的波点,头发有点秃顶,人戴着一副稍微矮一点的大眼镜。
关于长相,潘石屹性格有点朴素、愚蠢,但张欣和潘石屹交往了两周,确立了恋爱关系,恋爱4天后,两人闪着光结婚了。
张欣大胆的举动也吓了周围的朋友一跳。 毕竟,当时张欣还是华尔街的金融精英,潘石屹是个来自甘肃天水农村的小男人,更何况潘石屹结过两次婚。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潘石屹都配不上张欣。
但是,张欣不这么认为。 张欣欣赏潘石屹骨子里的朴实厚道,觉得和潘石屹在一起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
张欣和潘石屹结婚后,张欣放弃了在香港百万年薪的工作,和潘石屹一起来到北京创业。
其实是张欣亲自追的潘石屹,再追下去也很不容易。
当时,潘石屹有女朋友,有刚离婚的前妻,两个女人在张欣面前躺着,简直太困难了。
张欣追的潘石屹,潘石屹在张欣面前一直很自卑,在她面前第一次觉得是“鳗鱼”。
不过,潘石屹看起来像块土,当时潘石屹已经是“万通六君子”之一,他和其他五个人掌管万通财务,手中的单子都是上亿个大项目。
张欣也看中潘石屹是潜力股,坚决和潘石屹在一起。
1995年,潘石屹和张欣开始在北京创业。
两人创立了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也就是SOHO中国的前身。
张欣的大胆探索精神也让自己的公司有了充分的发挥空间,1997年,张欣和潘石屹在北京郊区建立了自己的爱巢——“山语间”。
张欣也加入了建筑学的圈子。 潘石屹2000年买了长城旁边的一块地,本来打算建在高尔夫球场上,张欣觉得这块地不能办长城公社。
张欣请了12位亚洲优秀建筑师进行设计,长城脚下的公社诞生了。 这座建筑也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威尼斯“建筑艺术推广大奖”的作品。
2005年,美国《商业周刊》又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建奇迹”之一。
在艺术创作上,张欣大胆无限的创造力也给土地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事业成功了,但两人的婚姻受挫了。
由于张欣和潘石屹都是商业精英,两人一会儿聚在一起,一会儿离,就会产生矛盾。
张欣为了缓和矛盾,决定和潘石屹分工合作。 潘石屹负责商业谈判、销售和与政府的交易,张欣欣负责建筑设计。
“样板间”这个概念最早由张欣提出,当时北京房地产行业没有房子盖样板间,张欣花了两天时间做了样板间。
潘石屹看了不理解,命令张欣马上拆掉这间样板间。
张欣也不着急,只说再给你两天时间。 她把家具放好,如果那个时候还不行的话拆了也不着急。
最后,事实证明张欣的商业直觉很敏锐。
样板间在房地产行业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很多人看到样板间,都争先恐后地来买房。
2010年,张欣又突然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
她亲自监督建造了望京SOHO,当时看起来很奇怪的大楼一盖起来,就遭到了很多漫骂。
2011年1月17日,演员宋丹丹公开发声,指责望京SOHO的存在破坏了北京建筑的整体和谐。
就像当年巴黎突然出现的埃菲尔铁塔一样,现代的建筑风格与城市的厚重格格不入,令人唾骂。
如今,不得不说,张欣大胆的设计给北京带来了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望京SOHO也成为了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张欣自己也成为世界先锋设计师伯乐,带领设计团队取得了许多好成绩。
捐款赴美引发热议2011年,张欣每年能赚到超过10亿美元、超过16亿美元的钱,登上了《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
她与潘石屹携手十多年,潘石屹也多次感谢张欣对他事业的帮助。
潘石屹说自己是“卖瓜高手”,没有张欣的帮助,SOHO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大,在国际上也很难有这么大的名声。
两人不仅在事业上,在家庭教育上也没有落后。
张欣说,自从和潘石屹有了孩子后,两人晚上很少去交往,尽量回家和孩子吃饭。
周末的时间也尽量留给孩子,带着孩子去运动。
当孩子在场上打球时,他们会在外面看着孩子成为啦啦队员。
她说自己和丈夫都很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也许是爱子的爱,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张欣和潘石屹做了一件非常有争议的事情。
2014年7月15日,张欣和潘石屹现身哈佛大学,代表SOHO中国基金会与哈佛大学签署“SOHO中国助学贷款”协议。
他们向该基金会捐赠了6亿美元,用于支援世界大学本科专业的中国贫困生。
张欣说,因为自己在英国学习的时候,打工的时候,生活很辛苦,为了让贫困家庭的学生也有资格接受国际名校教育,她们决定捐款帮助这些孩子。
但是,这个消息一出,国民就褒贬不一。
有人觉得张欣他们不爱国,就算有钱为什么不捐赠给中国的大学呢? 另外,可以出国留学的孩子们非常优秀,可以申请海外大学奖学金。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张欣的做法可以帮助很多出国留学的贫困学生。
张欣也被网友扒出,她已经把自己的国籍改成了美国国籍。
当时在英国留学的时候,张欣已经放弃了中国国籍,加入了美国国籍。
于是,很多人猜测张欣和潘石屹向哈佛捐款,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机会去哈佛学习。
不过,张欣更改国籍一事也遭到网友谴责。 这件事不地道。 结果,能出国是因为祖国帮助了她。
然后,她成名后,抛弃了养育她的祖国,成为其他国家的一员。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样忘恩负义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
2014年11月,张欣和潘石屹又代表SOHO中国基金会与耶鲁大学在北京签署了1000万美元的中国助学贷款协议,帮助在耶鲁大学留学的中国贫困学生。
捐赠后,张欣和潘石屹的两个儿子也分别进入耶鲁大学、哈佛大学。
2018年,美国《名利场》采访张欣,记者问她:“你认为自己是重要人物吗? ”我问。 张欣不假思索地回答。 “我想我是建造北京的中心人物之一。
但2020年初,武汉疫情爆发,全国爱国者纷纷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武汉度过难关。
张欣和潘石屹夫妇在微博上只喊了一声空虚的“武汉加油”,之后一分钱也没捐。
我们不是道德绑架,每个企业家都要在国难时无偿捐赠,但即使SOHO向美国捐赠亿,对自己国家一点也不捐赠的行为难免感到寒心。
2021年11月2日,潘石屹代表SOHO中国基金会向自己的家乡天水市红十字会捐赠1000万元,用于天水市的疫情防控。
潘石屹对兰州日报记者说:“突发疫情对家乡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乐观的家乡人民一定能战胜困难、度过难关。”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