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25日报道,烟台大学有这样的团队。 他们24小时在校园里昼夜坚守,精准采集信息、核酸采样组织、解决心理问题、解决生活难题,奔走于校园各处,打着冷暖电话、应急响应深夜……在抗疫关键时刻,他们以实际行动完成初心使命
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义气,勇毅坚定。 “因为我是辅导员! ”。
“爸爸是‘战士’,在第一线要多保护哥哥和姐姐。”
音乐学院辅导员姜杨一个月前刚当爸爸,女儿“小石榴”元宵节第二天出生,“虎宝宝”来了,姜杨一下子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但是,自从学生春季学期返校后,疫情一直“不停”。
3月15日,烟台大学开始全面封闭管理,全体学生员工无特殊原因需留校。
一边是还不到月亮的小女儿和坐月子的妻子,另一边是学院唯一的男辅导员——老师,学院里还有400多名学生在等着。
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他说:“我要留在学校! ”我下定决心。
姜杨与未满月的女儿视频通话
从驻校那一刻起,姜杨就把精力投入到学校的抗疫工作中。 除了学生的日常日程检查、疫情管理、核酸检测等工作外,他还是学院抗疫教职员工党员突击队的一员,负责学院所有琴房和舞蹈房的管理、维护和消毒,随时做好应急服务保障工作。
每天早上7点,姜杨先给琴房和舞蹈房通风消毒。 “琴房是同学们练琴的地方,舞蹈房是大家练琴的地方,要保证干净和安全。 大家要信任我,就要把它们当成“门卫”,一个也别搞错。
”
既是学生们的“管家”,也是学生们的“树洞”。 担任毕业学年的他,担心毕业生的就业,倾听他们的就业诉求,随时解答提问,对接就业岗位……。 每天,他在2018年班为大家推送就业信息,提醒大家毕业论文的同时,也不忘给大家打气,让同学们看在眼里,更留在心里。
音乐学院181-2班秦雅楠,有一天悄悄地给姜杨发了一条信息。 “老师,大学里最幸运的事就是遇见了你们。
马上就要毕业了。 我也想为应对疫情做点什么。 我用自己的钱买了防疫物资。 我想把一切捐给奋战在第一线的疫情防控人员。 尽我自己的绵薄之力吧。 “防疫口罩3000张,消毒液30瓶……姜杨看了之后,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他的选择是有意义的。
“100多次心灵对话,近30次班会,我最擅长的是‘陪伴’。”
“老师,你有时间吗? 我想和你说话! “老师,我有件事想和你说! “老师,我最近有点难受……”建筑学院的学生一遇到难题和烦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辅导员张昆老师发信息。
本硕作为心理专家的她来说,对同学们进行心理疏导既是她的专家,也是她的责任。
春季学期开始以来,张昆进行了100余次在线一对一辅导。
其中,有一名女性因为自己的居住地有瘟疫,抛弃了朋友而住宿。 抛弃朋友什么也没说,她自己很自责。
张昆知道后,第一时间并没有找她说话,而是先找班长、团支书、她的好朋友、父母了解情况,让她心里有数。
张昆和她面对面聊天,觉得说什么都苍白无力,她半夜给同学们发了信息。 “不管是你们住宿观察,还是在防控一线做志愿者,都是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谢谢大家每人为学校做出的贡献! ”听到这个消息,想到那个女人突然告诉自己,虽然老师哪儿也去不了,但是她用最简单的方法保护着学校,她似乎松了一口气。
据其他同学介绍,这几天,该女子变得外向,成为抗疫秩序维持的志愿者。
张昆说:“建筑学院的学生适应性强,特别是在校园封闭管理初期,学生上网上课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学生向我反映他们很享受现在的学习节奏。
但也有部分同学情绪波动较大,情绪低落、空虚、缺乏动力。
“张昆坚持每周班会,班委和宿舍长召开例会,约30次班会让学生们拉近与老师的对话距离,隔着屏幕与老师聊天,讲述学生们的烦恼,讲述学生们的担忧。
收集到相关信息后,张昆开始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成绩、层次分类进行分析。
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张昆注重发挥示范作用,鼓励宿舍党员到宿舍学习,学习委员组织卡片学习等。
针对毕业年级,张昆设立了“复试必胜小屋”,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练习,找到最好的状态。
“能提供温暖的服务,发现了每个到达学生心中的机会。”
“学生在哪里? 我的工作单位在哪里?
”参观学生宿舍时,特里尔可持续发展技术学院辅导员方宁对所有学生说:“我24小时开着南校区临时办公室的门。 我和其他驻校辅导员的手机24小时在线,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找我们! ”。
从3月15日起,烟台大学实施南北校区封顶管理,为了充分保障南校区11000多名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学生办公室第一时间成立了南校区驻校专案组,来自方宁等20余名各学院的辅导员和学生办公室的张强老师,共同负责南校区万余名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工作
三一大学是烟台大学新成立的学院,方宁是目前该学院唯一的辅导员,参加南校区住校专案组。 也就是说,他不仅要负责南校区的各项工作,还要兼顾北校区的学生。
为了在这种特殊的时期真正做好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方宁注意在工作日的信息采集中,发现一切能让学生心中实现温暖服务的机会。
3月23日,是他一直关注的中德211-2班徐子媛的生日,看到这个信息,方宁从校内买了生日蛋糕庆祝生日。
另外,为了让其他宿舍的同学也“味蕾满意”,缓解不安,方宁买了披萨分给大家。
“我们的辅导员老师太有心了,在防疫这样的特殊时刻,能让我们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非常感动! ”同学们一边吃着蛋糕和披萨一边幸福地说。
“两个‘战’都打,两个‘战’都赢”
在新冠灾祸中,大家的精力几乎都消耗在了冠状病毒对策上。 对于分管经济管理学院基层学团工作的辅导员徐小惠老师来说,她不仅仅是年级负责人,她还要统筹安排好各年级的辅导员,与近3000名本科、研究生一起工作,72个班。
近日,团中央发布通知,将上线举办第17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终审决赛,徐小惠顿时紧张起来。
学院有两个队进入国赛战场,准备迎接最后的终审答辩。
核酸检测、数据统计、彩排报告、组织学生模拟答辩、提交参赛信息、调试设备……发生这么多事,该怎么办? 当晚,徐小惠辗转难眠。
这时,她看到了比赛群发的信息,说:“刚修改了答辩PPT,感觉这个版比之前的版好多了。
“我们刚才又在走廊里讨论了,我觉得第一部分应该在一分钟内结束……”看了比赛组大家的热情投入,又看了另一个志愿者组的同学们,每个人都可以积极地“抢工作”
现在,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我不仅带大家做,我们也做得漂亮! ”她马上站起来打开电脑,把最近的工作按照版本整理好。
她认为按时间段分配工作是最有效的处理方法,给自己定下任务——,每晚都要制定第二天的详细日程,如期开展一天的工作。
徐小惠的日程
一大早,从微信集团的工作提醒下,徐小惠马不停蹄地赶往各个“战场”,一天下来,忙碌而充实。
有时候,徐小惠也累得想哭,但一想到自己倒下了无愧于初心,她就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她说。 “我现在在两个‘战’中,两个‘战’都要战,两个‘战’也要赢! ”“黑白”工作制几乎是她的常态,她的习惯是24小时随时待命。
学院抗疫学生党员先锋模范志愿者刘传卿是“挑战杯”团队的一员,“给徐老师发信息能及时回复,不管是哪项工作,她都能解决,她觉得无能为力! ”。
闪电记者吴丽兰通讯员亻健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