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2022年第二季度网络涉法谣言辟谣效果分析

2023-12-12 19:28:35编辑:封鲨

4月,网络相关法律辟谣排行榜汇总10起热点事件,围绕谣言持续时间、传播渠道、发生地域、类型及辟谣平台等维度综合分析,筛选出2起关注度高、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分析,对网络谣言进行分析

2022年第二季度网络涉法谣言辟谣效果分析

4月以来,随着疫情防控的加强,各种疫情谣言层出不穷。

总体来看,本月各地疫情谣言同质化严重,主要围绕防疫政策、防疫人员和物资等话题,多有“封城”谣言出现。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不少造谣者为了引起关注、刺激舆论情绪,故意捏造特权预期,出现引发地区矛盾的现象,社会影响恶劣。

例如,山东鄄城在疫情期间私自外出的居民剃头,官方发布网络视频是“恶搞”。 网友在微信上编造“婴儿制造核酸被志愿者刺伤身亡”引发热议,警方调查显示,实际情况是婴儿不小心被被子遮住口鼻窒息。

本月突发事件频发,舆论发酵过程中谣言滋生,扰乱舆论秩序。

就像安徽省灵璧县渔沟中学的一名学生被殴打致死一样,舆论场上流传着殴打一人、殴打者是校长侄子、死者父亲是退伍军人等视频,舆论热度迅速高涨。

当地警方和宣传部门两次发声正面回应,证实相关视频是恶意嫁接或编造。

在谣言传播渠道方面,短视频平台和微信社交群仍然是谣言传播的主要载体。

发布谣言的人多在嘀嘀打车、小红书( RED )或微信群里发布剪辑、拼接视频,辅助讲解、解读文字。

值得注意的是,“锁定副驾驶”的传言最早出现在国外,随后通过国内微博等平台传播。

有关部门对此类谣言要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及时应对澄清,消除国外势力利用时事热点捏造谣言攻击我国的不良意图。

关于辟谣速度,10条谣言中有8条在24小时内曝光,表明各地政府部门的辟谣速度和重视程序都很高。

两起因制造金华某女子从事特殊业务传播谣言而被逮捕的男子和唐山一女子因制造“婴儿核酸被志愿者刺伤”谣言被传唤的案件,均在形成警方实体工作闭环后对外公布。 辟谣的时间略有推迟,但社会效果良好。

从辟谣效果看,本月八成谣言事件在政府曝光后迅速平息。 尤其是疫情谣言反响良好,随着各地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政法机关可以依法精准打击疫情谣言,加大净化网络空间力度。

典型案例分析

01

广西南宁“女子在网红店门前被强奸”的媒体很快被辟谣。 4月16日,据极目新闻、《南宁晚报》等媒体报道,15日晚,广西南宁某网红烤肉店门前发生一起闹市区强奸案,相关视频在当地微信社交群、嘀嘀打车等平台广泛传播

涉事店铺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由于实际上顾客酒后发生争执,店方已报警处理,但民警到场后,其中一名顾客不符合合并意图,拒绝袭击警方,警方使用防卫喷雾对其进行控制。

16日,南宁市公安局局长岗派出所工作人员表示,网上流传强奸并非事实。

对此,不少网友认为,捏造这样的谣言影响恶劣,呼吁追究造谣者的责任。

网络称,“闹事强奸”的情节非常吸引眼球,甚至有民警“出面”,进一步增强谣言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从辟谣效果看,舆论谴责造谣者的“打节奏”行为,报道内容令人信服。

但在舆论应对的角度上,明确的内容被媒体披露,缺乏信息传播水平和权威性。

此外,警方在接受采访时也仅表示网络传播内容不真实,并未详细描述事件的全貌及后续处置,容易引起舆论的追问。

总的来说,通过媒体等社会力量澄清谣言是有效的辟谣手段之一,但公安机关综合研究分析谣言的社会影响和发酵风险,对可能引起社会争议或不利于自身形象的谣言,积极还原事实

02

据网络报道,山东郓城对疫情期间擅自外出的居民剃头官方回应,被质疑处罚力度不够4月5日,网友在快手、嘀嘀等平台发布短视频。 视频显示,山东鄄城凤凰镇一名戴红袖带的志愿者在疫情期间抓获擅自外出的居民后,使用推子剃头。

相关视频曝光后,迅速引发热议,网友谴责基层防疫人员滥用权力、任性妄为,呼吁有关部门调查严惩。

对此,凤凰镇政府相关人士于4月6日在接受大众网采访时表示,网络视频是4人拍摄的“恶搞视频”。

凤凰镇派出所所长刘传举表示,对视频制作者进行了批评教育,当地政府对两名违规发行红袖乐队的村干部进行了批评通报。

在舆论场,不少网友指责视频创作者扰乱公共秩序; 但人民网评论称,当地部门只是对视频拍摄者批评教育,质疑该视频是否为恶搞视频。

此前,湖南、河北、河南等地出现基层务工人员因居民不配合防疫,采取捆绑、游街等偏激手段的事例,引起舆论对疫情期间基层权力滥用的反感和警惕。

因此,有关当事人拍摄视频、故意刺激公众情绪,在主观恶性和社会影响方面都比较恶劣,必须依法严惩。

然而,面对愤怒的网民和蓬勃兴起的势力,当地政府部门和公安机关迅速反应、主动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舆论,但处理力度并不理想,于是追究不断。

疫情谣言事关防疫大局和社会稳定,有关部门对挤掉防疫流向、无底线消费疫情谣言宣传行为,依法、按规定从重从严从快处理,有效提高违法成本,发挥社会遏制作用

5月5月,网络相关辟谣排行榜共汇总12起热点谣言事件,围绕谣言持续时间、传播渠道、发生地域、相关类型、辟谣平台等维度综合分析,选取2起关注度高、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分析

从谣言内容来看,5月疫情谣言仍占多数,但热度和影响力有所下降,表明网民对谣言的感知能力明显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疫情谣言因情节怪异、具有强烈的情绪扇动力,暴露后迅速发酵,“北京孕妇在医院门口分娩”等谣言在网上流传。

当地有关部门辟谣,有效消除误解。

本月,一些网友通过制造“杭州下沙连环杀人”、“浙江谋财女子”、“‘南大尸案’告解”等谣言,对一起恶性案件、旧案堆积案进行造谣、渲染,捏造案件调查进展

虽然所属公安机关主动澄清谣言,但一些舆论对旧案的关注度依然较高,舆论往往表现出“长尾效应”。

本月,海外媒体恶意散布谣言、抹黑我国的现象突出。 比如,敌人媒体制造“停止护照”、“晒绿卡”的谣言攻击我国出入境管理措施。

对此,有关部门严正发声,有力回击了不实报道。

对于谣言传播渠道,本月谣言分布较为分散,涉及微博、微信、论坛、短视频平台、海外媒体等领域。

其中,微博平台谣言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哈尔滨洗车场一男子被别人泼汽油烧死”、“平顶山女孩被同学‘熊眼’”等谣言事件均成为微博热点,阅读在微信领域,谣言多与疫情相关,网民虚构的疫情相关信息通过微信朋友圈、群进行转发。 如“北京、长春封城静默”、“上海黄浦区西成里被强行入户杀害”等。

从上个月开始,本月视频平台作为谣言的发酵和传播渠道备受关注。 典型的例子是“B站虚拟博主谎称‘因拐卖消失半年’”事件,相关人员利用网友对女性权益保护议题的关注,以虚拟主播身份“口述”编造谣言,引发网友关注和围观

对于辟谣情况,12起辟谣工作均获得较高公众舆论认知度,其中9起谣言在48小时内曝光; 在辟谣3天以上、“B站虚拟主播声称被拐卖半年”视频发布11天后,平台对相关账号采取处理措施,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哈尔滨男子烧伤死亡事件曝光后,当地警方曾两次回应“黑恶势力当街烧人”的传言,但第一次发声因措辞不当刺激舆论发酵,随着第二次回应,详细阐述了舆论关注,有效平息了舆论质疑

可见,如果处置部门过于追求响应速度,轻率发声,有可能刺激更多的追究,反而卷入舆论的漩涡。

此外,在“南大弃尸案”指控传言传出10多天后,南京警方通过媒体澄清,辟谣速度略有放缓。

典型案例分析

01

自5月份抹黑中国防疫、外交工作相关部门,阻断谣言传播以来,多家海外媒体对中国防疫政策、外交工作等进行了辟谣。

5月11日,有外媒报道称,中国网民近日在加拿大留学时,因受到中国“边境检查”的阻碍,以“现在严格限制出国”为由,将护照“砍掉”并予以曝光。

对此,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官方微信5月13日表示,海外媒体出现了“停止护照”“切绿卡”的假消息。 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官方微博“@北京边检”当天也表示,相关传言为不实信息。

图源网据新华网5月24日报道,5月23日,有线新闻网CNN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表演讲,演讲结束后全场起立鼓掌,但中国代表团没有起立鼓掌退场

对此,中国代表团声明,泽连斯基发表演讲时,代表正在与国际能源署署长法蒂赫贝罗进行会谈。

网友揶揄媒体造谣手段低劣,称“欲加罪,不惜任何患部”。

这些事例并不是海外媒体第一次利用国际事务谣言抹黑我国,此前美国频繁利用乌克兰问题抹黑我国,东航空难发生后海外势力持续进行谣言攻击。

从辟谣情况来看,有关部门分工明确,辟谣工作迅速及时,舆论对国外不良信息有较强的甄别能力。

但从谣言的影响力来看,这些信息不仅扰乱了国内舆论的风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因此如何在国际舆论场有效地造谣成为国际传播的一大课题。

有关部门既要坚守国内舆论阵地,筑牢意识形态防线,也要加强纵深布局,积极抢占国际话语权。

02

网民散布“悬案”谣言引起关注的两地警方处置工作稍晚于5月30日。 据荔波新闻报道,5月14日,网友在微博上发文称,“南大尸体案”嫌疑人、安徽省鞍山市私人诊所负责人、主任医生江某已被南京市公安局刑拘,这一疑案历时26年得以解决。

对此,南京市公安局刑事调查局30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此事,称案件目前正在调查中。

据《红星新闻》5月31日报道,该网友5月21日发文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名66岁男子近日被哈尔滨市公安局呼兰分局逮捕,疑似“呼兰杀警案”真凶。

哈尔滨呼兰区警方回应称,网络信息均为谣言,目前本案还在调查中,不便透露具体案件。

警方表示,相关人员此前曾发布“南大尸体事件”虚假信息,但目前相关微博账号已被禁止,相关人员的网上帖子已被删除。

舆论谴责这位网友“有造谣的毛病”,呼吁依法严惩。 部分网友追问两起案件侦查进展,少数网友质疑警方办案不力。

综观舆论发酵情况和舆论反馈,两则《旧谣言新传》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有限,但“悬案”再现公众视野,警方办案进展和办案细节再次引发舆论追问。

在此背景下,两地公安机关10多天后通过媒体发声澄清,回应速度和辟谣力度稍显不足,网友持续讨论。

这提示各地政府法律机关要重视此类司法案件的造谣现象,及时发声辟谣,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

6月6月,网络相关法律辟谣排行榜共汇总10起热点事件,围绕谣言持续时间、传播渠道、发生地域、类型、辟谣平台等维度综合分析,筛选出2起关注度高、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分析

从谣言内容看,6月谣言强度和社会影响力普遍居前,突发事件和试点谣言层出不穷形成协同效应,引起舆论对安全、公平等议题的关注。

本月,河北省“唐山烧饼案”震撼舆论,女性安全问题持续高烧。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关于女性暴力、强奸等突发事件的谣言频繁发生。 如“唐山女研究生被强奸”、“江西围殴多名男子街头女子”等。

这些谣言刻意渲染女性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社会环境,虚构极端事件引发性别冲突,扩大社会痛点问题,达到吸引眼球、收割流量的目的,性质极其恶劣。

此外,“丹东袭警身份造假”、“河南警方殴打致老人死亡”等谣言也随车出现,抹黑了公安民警的执法形象。

目前,部分地区警方对造谣后造谣者采取了刑罚等处罚手段,舆论反响良好。

全国高考、多地中考于6月举行,相关谣言频发。

具体来看,相关考试谣言主要包括四大类。 一种是谣言考试作弊,比如网络“泄露高考数学题”,安徽“黄山考生高考时录像作弊”等等。 二是造谣阅卷不公,比如在网上传播辽宁高考地理可疑审核错误。 三是“今年福建高考数学平均37.8分”谣言测试难度。 四.“江苏考生英语0分总分533分”等谣言考生分数。

在谣言性质上,多涉及谣言炒作、摩擦热,影响力有限,但仍有少数谣言引发社会公平、教育体系的讨论,具有潜在的发酵风险。

谣言传播渠道方面,本月谣言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在微博、微信、嘀嘀三大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微博传播的谣言广度、速度和舆论热度都高于其他平台。

在一些案例中,就像北京三里屯保安24小时不识别核酸只识别48小时一样,网友发布其微信社交群聊天记录,内容怪异、点睛,随后相关截图显示

对于这样的谣言,辟谣部门要迅速应对,及时阻断谣言发酵的势头。

关于辟谣效果,本月选出的10件中,有9件经过相关部门迅速平息,舆论的认知度很高。

河北省“唐山烧烤店暴行事件”发生后,传来一名被网络殴打的女性死亡。 当地妇联、医院等部门相继造谣,但由于参与,女性一直没有露面。 再加上“烧烤摊被拆”、“央视采访车被砸”等边界谣言层出不穷,舆论质疑仍未消除,官方辟谣效果不佳。

5起谣言超过72小时,其中江西赣南师大澄清女子称校内有人在指导下接受药性入侵,上海浦东发生强奸杀人案等突发事件情节复杂,辟谣周期长,说明有关部门调查、应对速度有待提高。

典型案例分析

01

据网络报道,四川泸州学生聚众斗殴重伤官方辟谣行动称,从6月9日开始,网络上出现四川泸州凤鸣镇一名学生被4名成年人聚众斗殴重伤的消息,并附有事发现场的照片和视频。

该信息来源于当地微信社交群,迅速在微博、媒体号等平台传播,衍生出多个版本,包括被打的学生被殴打两次,伤情严重死亡。 打人者是黑恶势力、地头蛇,其子是泸州警方,派出所包庇不处理等。

6月11日,泸州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民警微发布情况通报,还原事件经过,澄清了网络流传的五大谣言。

警方调查发现,该案是一起交通肇事引发口角的案件,民警到场后双方准备带到派出所调查,打人者已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并受到罚款行政处罚,“黑恶势力”“包庇”等

通报称,公安机关已对6名制造、传播、散布谣言者进行了处罚。

在舆论场,不少网友称赞警方处理高效快捷,呼吁严惩造谣者。

总体而言,泸州警方妥善应对了这一谣言,有力平息了舆论质疑,表现出极高的舆论素养,值得各地有关部门借鉴。

首先,谣言发生之初并未受到高度舆论关注,谣言的恶劣程度、发酵速度也没有明显风险,但泸州警方敏锐地追踪谣言的发酵轨迹,在48小时内完成核查,以官方通报的形式公开回应,舆论意识和响应速度均“在线”

其次,官方通报内容详实,逐一澄清网络谣言,并援引医院诊疗报告、监控视频等事实证据增强可信度,不回避舆论对当事人“背景情况”的关注,合理坦诚公开。

最后,通报对殴打他人的唐某和6名造谣者的处罚结果,促进舆论应对和实体工作“双闭环”,起到社会震慑作用,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02

6月7日,甘肃考生在百度贴吧等平台上发布了高考数学全国乙卷考试期间QQ群上的试卷照片,并询问了试题的解决方法,网络高考出现“试题泄露”的教育部门迅速回应并消除了疑惑。

这不是一个例子。 另一位网友发现广东的一名考生在数学全国新高考I卷参加考试之前,在社交媒体账号“泽嘉”上询问了问题的答案。

众多爆炸物的叠加迅速引爆舆论场,相关话题在微博等平台上发酵扩散。

很多网友推测高考有问题,追究事件的经过; 此外,也有部分网友猜测考生“背景较深”,讨论焦点随后转向教育公平等层面。

6月8日,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官网消息,公安机关透露,数学全国乙卷案系考试作弊,甘肃一考生拿着手机进入考场,经过考试后,将试卷拍摄下来发到QQ群进行答题。 数学全国新高考I卷事件,是恶意编辑的“填空帖”。

真相至此,除甘肃考生作弊外,其他泄露试题的说法均为谣言。

在舆论上,网友普遍认同官方的回应,但也有网友质疑考生如何带入手机发送信息。 此外,部分网友质疑监管人员玩忽职守,追究处罚措施。

此次,教育部考试院高层对高考期间舆论反响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舆论反应迅速,迅速通报情况,澄清谣言。

但是,通报中没有回应作弊考生的设备来源、监考人员的处罚结果等舆论关注,舆论场依然在追究。

总体来看,中考期间相关谣言种类繁多,各地反映迅速,辟谣举报发布迅速,质量高,舆论反响好,说明相关部门具有较强的网络舆论意识和引导管控能力。

来源:法治网舆情中心微信公众号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