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土中学部学术校长韩冬:从美国回来的初中生该如何选择学校?

2024-06-29 04:59:16编辑:名佚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588篇文章

小留学生_小留学生_小留学生

题图:by Scott Webb on

作者:韩冬,一土中学部学术校长,北京大学学士,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硕士。曾任教于北大附中,后任教于北京鼎石学校,为该校首任科学组组长。毕业生遍布哈佛,耶鲁,斯坦福,MIT 等世界顶级大学,超过 200 名北大清华毕业生。

前些日子,一位朋友受人之托,向我询问从美国回来的初中生该选择怎样的学校。那位家长本来并没有想让孩子回国,甚至在美国疫情爆发后还特地买了防护服寄过去,但在日益严重的形势下,终究还是觉得孩子在身边才放心,于是那个孩子买了高价机票,历经各种辗转终于回到国内。

这样折腾我听着都觉得焦虑,然而这位家长焦虑的事情还在后头:孩子回国后该何去何从?面对难以预测的疫情,和更加难以预测的国际形势,是否应就此取消或推迟留学计划?还是只在国内寻求短暂的过渡?

在初中甚至小学就选择留学的家庭一定十分看重孩子未来的国际化适应力,如果留学计划取消或者暂停,那么在国内期间,应该寻求怎样的教育机会,能让孩子既能够打好各种基础,又能在未来得以继续留学计划,应付各种不可预测的未知未来?

一些回归的小留学生家庭已开始在国内寻找过渡的学校,甚至在国内做了更长远的学习计划,开始重新在国内择校。

面对中外教学上的差异,如何让回归的孩子们重新适应国内的学习节奏,同时还能延续国外学习中积累的优势,是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

在这里,我想以我的经验,从学业差异、课堂形态、心理调节、文化适应四个方面,给这些焦急的家长一些建议。

学业差异

先说学业。显而易见,通常从英语国家回来的孩子英文会有明显优势,而语文会有明显差距。这种差距并不可怕,省下学英语的时间多读读中文书,有意的再练练用中文写作,通常很快就能补上——毕竟这是母语。

当然,这需要学校能够提供灵活的机制,让孩子能够自主分配学习时间。

▲by Annie on

但另外还有一点比较容易被忽视,却可能是更大的挑战,就是数学上的差异。注意,在这里我用的词是“差异”,不是“差距”。其实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各国的数学教育差距并不大,而且是越高年级越同步,甚至有时在国外学的更快(比如很多地方高一就开始学微积分)。

但是对相同知识,国内(指公立体系)往往要求更熟练的掌握程度,也就是能够更灵活的解决一些复杂的题目。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种能力建立在一定习题量的基础之上。

很多传统学校里的孩子其实对数学概念本身的理解未必有多么深刻,但通过大量的“刷题”仍然可以获得不错的分数——当然这对孩子的整体发展来是有害。

从国外回来的孩子其实情况也各有不同,其中大部分是数学在按部就班的学,在国外成绩合格甚至名列前茅,但回国之后会发现熟练度与国内的要求有差距;一部分孩子有可能已经在数学上有一定特长,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回国之后发现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并没有做题熟练能够换来高分,于是可能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可能本来就没有兴趣学数学,在国外通常又不会有人逼着学,这样回国之后就会发现差距极大,甚至感觉无望达到要求,选择直接放弃。

我认识的几乎所有在中小学有留学经历的学生都跟我说过:在数学方面,他们在国外都是远远领先同龄人的。学校通常都会让他们修习更高年级的数学课程;另一方面,我认识的几位来中国留学的学生,他们的数学水平都低于国内相应年级的水平。

不像语言学科,数学是有严密的学科逻辑和严谨的学习顺序的,因此在一个环节上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后续学习,一步慢步步慢,因此,如果遇到数学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尽量迅速解决。

此外科学也会有类似的问题,但通常没有数学这么明显。

对于这一点,我建议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回国就读的学校时,一定要注意学校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管理体制,一定要尽量避免传统灌输式的学校,这样孩子很可能会对学习快速失去兴趣。

同时要注意学校是否有足够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能让孩子的精力得到合理的分配,并且能够为孩子个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支持。

课堂形态

去年,我离开曾就职的国际学校,在一所教育研究机构担任教研总监,其间有过一两次在传统的公立学校开示范课,当时感受到了强烈的不适应:

过去几年我已经习惯了上课时被学生随时提问,以及抛出一个问题后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但彼时学生们只是一行行笔直的坐在座位上小留学生,等待着我点名提问,而我抛出讨论问题后大多面面相觑,欲言又止。我作为教师都尚且对这种课堂形态的转变如此不适应,对于学生来说,可想而知。

我们通常印象为欧美的课堂相比亚洲的课堂更加灵活宽松——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大多数欧美国家的课堂,教师通常会给学生比较多的参与机会,也不会对学生的行为有太刻板的规定。大多欧美公立学校和面向普通阶层的私立学校的课堂甚至会看起来十分混乱。

其实一些欧洲(尤其是英国)贵族学校以及美国的精英私校的课堂非常强调秩序和纪律,但这些学校的教师往往也会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互动活动,比如分组讨论、轮流汇报或者围绕圆桌轮流发言(哈克尼斯圆桌教学法)。

与此对比,大多数中国的公立学校课堂仍然比较传统,老师一言堂、教室里很安静、学生要背着手坐直,举手要用左胳膊垫着右胳膊肘的课堂。可想而知,从欧美国家回来的孩子会极不适应。这可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学习热情。

对于这一点,家长也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去适应,本来这也是传统教育的问题。家长应该做的是尽量选择教学理念先进,课堂形态更加强调互动的学校。当然,也并不是说学生参与度高就是好课堂。

孩子在那些只追求学生高兴,老师轻松,形式热闹的课堂是完全学不到东西的;而这其实在欧美的低层次学校是很普遍的状况——这些学校其实在这些国家起到了阶层固化的作用。

最理想的课堂形态应是活而不乱,动静相宜:既有每个人面对难题时的长时间安静思考,又有面对复杂任务时的合作配合;既有学生安静倾听教师精辟点拨的时刻,又有学生纷纷提出质疑或热烈讨论的时刻。当然,这对老师的教学能力要求非常高,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不容易达到。

而传统的公立课堂对秩序的强调,其实是在对教师要求降低的条件下尽量提升教学效率的策略。但如果孩子对这种形态不适应,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那么也很难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效果。

▲一土科学工作坊

因此,在选择学校时,一定要具体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并最好对教师团队有一定了解,判断一下 是否可以提供灵活、轻松,同时又高效、有序的课堂。

心理调节

几年前有部特别棒的动画电影叫《头脑特工队》,里面的主要情节就是反应一个小女孩儿突然改变生活环境之后出现的心理波动。对于小留学生来说,从国内初到国外时这种类似的心理波动几乎无法避免小留学生,而在适应之后返回国内时也同样容易产生心理波动甚至失衡。

▲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图片来自网络

前青春期的儿童正处在情感特别敏感且不稳定的阶段,能够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太多了。比如在刚才提到的电影中,小女孩儿本来住在寒冷的明尼苏达,在户外和朋友打冰球是最大的乐趣,自己也是球队的主力;而搬到温暖的加利福尼亚就只能在体育馆里打冰球,并且需要重新融入新的球队,而在新球队中试训时的一时精神恍惚让她发挥失常,最后情绪失控。

更常见的心理问题诱因包括学业上的差距,融入新集体的障碍,对原来朋友的想念,甚至只是气候和城市环境的变化。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种波动是短暂的,但身处这个年龄,即使短期的波动,也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处在这种心理状态的孩子,特别需要支持和陪伴,无论是来自家长、老师、新朋友还是老朋友。

因此,家长在选择学校时,除了看学校的学术实力,更要看这所学校的整体氛围。我不建议家长在这个阶段把孩子送入一些崇尚竞争,甚至宣称“半军事化管理”的学校。现在还有很多学校每次考试之后贴榜公示排名,可想而知,刚从宽松的国外环境回来的孩子,会对此有怎样的恐惧和厌恶。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同伴关系应该是相互支持,而非涉及利益的竞争。

另外严格的传统班级集体管理也很可能让孩子难以适应。这样的管理往往强调整体行为的整齐划一,往往缺失对个体内心世界的足够关注。相比之下,近年来渐成气候的导师制则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这一问题。和管理三四十个学生的班主任不同,导师一般只对应几个到十几个导生,因此可以充分关注到每个人。

另外导师的角色不再是集体管理者,而真正转变为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陪伴者和指导者。此外,一个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可以从开设的课程看出一二。在一土学校,从小学就专门开设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在中学阶段也会有专门的心理专题课程。

▲一土社会情感学习之情绪管理

▲作者在北大附中任教时的导生合影

(北大附中实行导师制)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至关重要,就是家长。家长这时候对孩子应该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千万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不适应表现而急躁甚至苛责孩子。

文化适应

这是一个与心理状态相关,但相比又更复杂的问题。一个人到国外之后往往会经历文化冲击( shock)。文化氛围这东西真是很难描述清楚,从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到社交习惯,再到食物、电影、流行元素,当然更深层次还有文化传统和国民性格,都是可能的冲击点。

同样道理,很多人回国之后也会经历逆向文化冲击( shock)。我本人对此就有特别深的感触。比如在加拿大感觉到那边的人普遍很直爽,说话从来不绕弯子,大大咧咧,特别休闲,但对一些事情,比如规则,还有做事的顺序,异乎寻常的在乎。在那边听到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Yes or No” (意思是没有中间选择)和“one deal is one deal” (大概相当于一码归一码)。

而这些是在我回国之后才更强烈的感觉到的。最典型的一件事是好几次差点儿在人行道上被车给撞死—— 因为在加拿大汽车一定会礼让行人的。

另外回国工作之后不少人都觉得我与人交流过于直白,过于执着于原则,也因此给自己找了不少麻烦。好在我那时候已经成年,又经历了比较多,这些麻烦构不成痛苦。但孩子就不一样了。

▲by Luo on

此外,有关文化,还有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文化认同感。自我认同的混乱在小留学生,甚至是第二代移民中都十分普遍。我到底是中国人还是本国人?这个问题是很让这些孩子困扰的。

我在加拿大读书时就常遇到一些自小留学的本科生拒绝使用自己的母语。我曾经跟其中一位简单聊过这个问题,他只对我说:“ 你以后就知道了说中文没什么用。” 当时我被这句话弄的有点儿摸不到头脑:跟本地人说中文是没用,但跟我这样的中国人说中文也没用吗?现在逐渐体会到可能他的大概意思是说中文的人无法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

可保持自己的原生文化和融入主流文化难道一定是冲突的吗?其实在加拿大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族群文化,很多人完全可以“ 多栖” 。但这样的要求对于孩子来说显然太高了。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归属感对于他们是极其重要的,他们极度渴望获得主流文化的认可,所以一旦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难免就会“ 一厢情愿” 的将自己归入主流文化圈。而这时回国,他们面临的就会是再次的文化错位。

对他们来说,最好的环境应该是在文化上开放的环境。这个环境对已经熟悉的文化具有开放性,同时还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孩子浸润中国文化,帮助孩子重新找回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

具体到学校的选择,如果还希望孩子能够对自己有清晰的身份认同感,就应该避免纯国际学校的选择(当然这些学校通常只招收外籍学生),同时也应避免很传统的公立学校,而应选择根植中国文化根基,并培养国际视野的学校。当然,一土就是这样的学校之一。

▲一土的孩子们在故宫撒欢儿!

我知道家长们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到国外,结果遇到这样的事情,不得不暂时中断国外的学业,肯定觉得堵心;但说实话,我倒认为这说不定其实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恰好可以让家长们再重新审视一下把孩子在这个年龄送出国外的考虑是否周全。

无论孩子是将这段时间在国内的学习作为短期的过渡,还是纳入长期的规划,都需要从孩子的成长需求出发,根据孩子的特点,作出最审慎的决定。我认为,只要在上述四点做好对孩子的支持,同时选择了合适的学校,相信孩子的前行之路会更加的稳健而光明。

活动预告|一土中学【开放日】

4月25日 上午10:00-11:00

为了设计课程体系,这位中学校长画了一棵树……

更多排行: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