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M金融风险管理师
关于frm,为您推荐更多优质内容>>
留学一年取得美国高校商学硕士学历的张晴,没想到回国后找工作居然会四处碰壁。她原以为找个上万元的工作是底线,但投了无数简历后发现,仅靠留学文凭在招聘市场上根本吃不开。
记者采访发现,把留学当“镀金”轻松溜一圈回国的“洗澡蟹”式海归,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淘汰,留学生年收入从几万元到超过百万元分化严重。
近年来,众多海归在选择回国求职后,往往面临着一系列国内HR“来自灵魂的审判”:
留美硕士月薪4000多元
不少海归薪酬收入低于预期
“应聘时,面试官除了考察英语水平外重点看海外经验。一听我在美国留学1年且没啥实习经历,往往就没下文了。”张晴说,经过努力她才找到月薪4000多元的一份工作。
张晴的遭遇并非个例。
在被调查的80后、90后海归中,44.8%的人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海归认为月工资远低于自身期望。
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齐立新说,自费留学生付出高额学费、生活费,必然对就业薪酬期待较高。
他说:“纯粹算笔经济账:现在,美国留学每年起步花费在4万美元,折合人民币接近30万元,留学4年总投入在120万元左右。即便回国找到月收入过万元的工作,也得7年多才算收回留学投入。”
受国内发展机遇与政策吸引等影响,海归人数激增。教育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达到58.48%。
不少海归坦言,放平心态、理性调整预期成为必然。据报告显示,2016年毕业的美国留学生,在国内求职的平均期望月薪为8395元,同比下降6.3%;实际平均薪酬为7085元,低于预期值15.6%,实际薪酬与期望薪酬的落差幅度同比缩小1.9个百分点。
“大海归”、“小海归”
薪酬差距逾10倍
据悉,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将“是否掌握独特技术或技能”作为分割线,将海归群体划分为“小海归”与“大海归”,其薪酬分化日益显著。
某咨询公司高管坦言:“仅有普通文凭,缺乏技术与经验的‘小海归’竞争力明显较弱。能拿到高薪酬的,大部分是有名校过硬文凭或者多年实际工作经历,处于人才金字塔塔尖的‘大海归’。”
在普通社会招聘中,留学生与本土毕业生薪酬水平相当,“企业不可能独为海归打破薪酬公平体系”。相较“小海归”与国内毕业生同台竞争的失落,“大海归”的发展则如鱼得水。
近年来火热的软件信息行业为例,无论海归还是国内毕业生,硕士的起薪为8000元左右。若是掌握全球领先成熟技术的海归人才,年薪则能达到80万元左右,如懂经营更是能达到上百万元。
目前,“小海归”群体比例明显偏高。《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51.2%的海归在海外生活时间不足3年,29%的海归在海外生活时间在3年至6年。海归中,硕士研究生占61.5%,本科占31%。
根据欧美学制,熟练掌握先进技术或成熟技能,一般要读完博士学位,或者有海外多年工作历练经验。而我国过半海归都是攻读两年制或一年制硕士。此外,随着留学“低龄化”,留学4年的海归中不少人仅读完本科。
此前在微博上条刷屏的新闻《普通家庭海归子女:6年花200万 回国只拿2000元底薪》,即反应出海归回国就业的部分现状:“留学光环正在势微,不管什么学历,都还得扎扎实实做出来的”。
再看看国内薪酬鄙视链,如果一旦入错行,收入的差距那是真不好弥补,海龟也没戏。
每年行业薪酬排名其实都大同小异。薪酬最高最稳定的还是:金融、IT、地产。这也是这些年拉动国内经济的“马车”。
但金融业还是有区分的。金融行业里银行、证券、保险三分天下,券商和银行平均员工薪酬待遇遥遥领先,保险行业则较低。
激烈竞争将淘汰“洗澡蟹”式海归
“去光环化”倒逼留学从“镀金”转为“炼金”。一些海归介绍,海外留学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过程,但不少留学生不努力克服语言、文化障碍,这种安逸、逃避的“镀金”式留学,最终能收获的也仅是一张文凭。
今年7月,齐岳结束5年的留学生活,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在上海一家大医院当医生。读博期间,齐岳每天都是早上不到8点赶到研究室,一直加班到晚上8点后才离开。
齐岳说,不加班加点实验,很可能研究成果就会被其他研究组抢先完成并发表论文美国海归,此前的辛苦白费。此外,在学习基础、语言文化都存在劣势的情况下,不付出更多努力很难得到导师的全力推荐。
此外,留学生专业扎堆,与国内人才需求出现错配。《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海归,海归主修科目中,商科占比达到46.3%,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项占比约20%,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占比分别为16.2%、7.4%。
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袁玉宇说,“洗澡蟹”式海归肯定会遭遇淘汰,海外留学生应充分把握各种实践机会不断“炼金”,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国内HR圈流行的学历鄙视链盛行
在豆瓣的一个名为“HR心中的留学文凭鄙视链”的讨论组有一张流传很火的鄙视链:
同时还有人追问:
据说现在国内HR都不认英国的一年硕了?那港校硕士也高于英国非G5硕士了吗?
一段热评将讨论带入高潮:
我申的那个金融工程方向,有个叫巴鲁克学院的,专排第二,离华尔街最近,几乎都能找到超好的实习,系主任还帮忙找工作。然而回国大家都没听说过。所以肯定还是康奈尔哥大这种好。
我在一个很小的私募基金实习的时候,国外回来的如果不是top50好像是不给面试的。
论名校情结、耶鲁哈弗、985/211、重本情节,HR和大企业简直跟我们的父母和长辈不分上下。
而他们秉承的逻辑也是一样的:越处在鄙视链的上端就越能表明一个人的优秀。因为名校对应的是更好的教育、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宽广的人脉,而在大家同为应届毕业生,还没有很多工作和社会经验的情况下,文凭带来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往深了说,这条学历鄙视链何尝不是成功学的又一种滥俗体现。
我们以名校为荣
父母以名校为荣,企业也以名校为荣
比如常春藤名校、清华北大,在一般人眼中就是高薪、成功的代名词,在企业那儿则等同于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
很多企业,尤其国企和大企业,也很乐于宣传自己的职工里有多少耶鲁哈弗海归,清北毕业生,硕士占多少,本科占多少……
这种对学历的执着,在全社会都根深蒂固。
当然,你能说你一点都不想上名校,但你无法否认“比你更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这种事儿,只配在学历鄙视链顶端的那部分人身上适用。
领英的一篇报道也指出,在所有学历中,硕士们升职最快,平均9.2年变总监,而最龟速升职桂冠由博士们扛起,平均为10年,比本科学历的小伙伴们要多花费大半年,让人不禁唏嘘6年青春许学术到底为哪般。
所以说,名校加身却眼高手低的人有很多,而卧薪尝胆逆袭成功的人也不少。学历不是我们坐吃山空的理由,自然也不是知难而退的借口。学历,可以是敲门砖,但却做不了攻城锤!
当然,主页君需要提醒大家:留学生起薪高低不代表市场悲观或不悲观。个人价值总是在社会实践中回归的,不是有什么样的学历就应该拿什么样的工资,自身价值应该靠个人的努力奋斗来证明。
海归回国求职
优劣势势均力敌
海归有海外学习背景,而本土人才熟悉国内行情,二者各有优势和劣势。企业招聘时都会考察其商业头脑、团队合作、创新胆魄和思维、学习、执行能力,以及人格的成熟度,这无关乎于求职者的身份。
根据调查,海归就业存在自身优势与劣势,其中优势如下:
当然,海归就业的劣势表现也非常明显,具体如下:
和国内北清复交名校应届毕业生相比,海归除了语言优势,其他方面其实都比较吃亏。
花百万留学,归来月薪几千的案例数不胜数。
主页君有一些比较有趣的群,
资料福利群、金融职场群、Excel群……
里面有很多大神哦~
长按二维码添加FRM福利君,申请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