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研究》2017年第六辑
安德鲁·马弗尔《致他娇羞的情人》
——抒情诗的叙事学分析
彼得·霍恩① 著 谭君强② 译
①汉堡大学 英文系; ②云南大学 文学院
摘要:安德鲁·马弗尔的诗《致他娇羞的情人》所展现的是一位男性抒情诗人与他不情愿的(娇羞的)情人间炽热的爱情关系。作为这一爱情故事的主人公,他运用叙述来劝诱(或引诱)他心爱的人,以使她同意在文本外的世界里使他的爱得以完美实现。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运用了三个不同的叙述序列,三个爱情故事发展的可能形式,每一个都基于不同的叙述脚本。在彼特拉克主义这一当时爱情观的总体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实现充满激情的爱是持强烈否定态度的赵永峰 四川外国语大学,因为这一爱情观排除了满足性欲有助于情感的纯净和升华这样的观念。前两个叙述序列各占诗歌的三分之一,表现(“讲述”)了在彼特拉克观念的前提下,他们的爱情故事不会有幸福的结局:第一个序列中赵永峰 四川外国语大学,在无限的空间和时间这一假设和虚幻的条件下(“足够的天地和光阴”),这一满足感将被无限期地推迟;第二个序列中,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这一现实条件下,无限期的推迟无异于不可能。这两个版本都被嘲笑,因而含蓄地被拒绝为不切实际的,最终是不人道的。针对这两个从根本上无法令人满意、两个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结局的序列,抒情人在人类无可逃避的生存短暂的情况下,在渴望实现他们的欲望并得以相互满足中,给他心爱的人设想并讲述了亟待将之付诸实践的第三个叙述。由此,两个毫无惊人之处的宏观序列与一个潜在的充满众多变化的叙述最终走向一个事关重大的结局,但却要由这对情人在诗歌之外的现实中、在文本外的世界中去实现。在面对生存危机或心理问题时,这样一种实践性、功能性叙事的运用,可以看作是抒情诗的一种典型叙事策略。
关键词:彼特拉克爱情观;爱情诗;框架;脚本;叙述序列;事件;叙事策略
意识流·蒙太奇·悬念
——解析《最蓝的眼睛》之叙事特色
庞好农
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里把意识流、蒙太奇和悬念等叙事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建构起与小说主题相适宜的叙事层面,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当代黑人小说叙事风格。她描写的内心独白、内心分析和自由联想打破了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了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组成主观心理时间,通过对深层意识的发掘来披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此外,莫里森通过蒙太奇手法把两个或多个空间并列或交叉起来,既营造了情节发展的张力,也揭示了人物过去心理经历与当前内心活动的内在关联。其笔下的书名悬念、人称悬念和伏笔式悬念是小说情节发展的指路标,使小说结构简洁而凝练,引导读者能动地参与到该作品的解读之中,获得审美的享受。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意识流;蒙太奇;悬念
古典小说的时序变形与伦理说教
江守义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
摘要:古典小说中存在大量的时序变形,倒叙和预叙在小说中的表现多种多样,形成了一定的叙述程式,这些叙述程式有利于伦理说教。同时,倒叙和预叙给小说带来了不同的悬念,这些悬念最终也指向伦理说教。
关键词:倒叙;预叙;古典小说;伦理说教
世界转换中的碎片世界
——《五号屠场》的认知叙事模式探微
马菊玲
宁夏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后现代主义小说非线性的零散叙事模式给读者的阅读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对读者的审美体验提出一定挑战。探讨后现代主义叙事的认知过程不仅可以阐释读者如何在认知上保持混乱叙事结构的连贯来完成阅读,还能发现文本的新形式和新意义。本文基于文本世界理论,尝试从认知诗学及认知叙事学视角重新评价《五号屠场》,认为世界转换是小说认知叙事模式突出的认知特征,小说文本世界如同“破镜中的碎片世界”一样被拼接到一起。频繁转换的文本世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状叙事模式——环叙,映射了小说荒诞的主题。
关键词:《五号屠场》;世界转换;认知叙事模式;环叙
继承、发展与创新——王寅教授访谈录
赵永峰
四川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
摘要:王寅教授践行中西合璧之学术研究理念,为我们建构了一幅语言研究和教学的宏观蓝图,引领了语言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趋势,如后现代哲学与语言学等的结合。本次访谈主要从为学、为师、为文、为人四个角度对王寅教授进行访问。
关键词:王寅教授;语言教学;语言研究
欧洲近代圣经研究范式转型回眸
梁工
河南大学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摘要:在欧洲近代文化日新月异的启蒙时期及浪漫主义时期,圣经阐释史上发生了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型,其特点是从张扬信仰的神学思辨转向基于理性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本文聚焦于那场深刻变革,回顾莱玛鲁斯、罗伯特·洛斯、塞姆勒、康德、柯勒律治等人做出的贡献,并考察施莱尔马赫如何将针对特殊文本的圣经阐释学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阐释学。
关键词:圣经研究;范式转型;启蒙;浪漫主义;理性主义;一般阐释学
“模范少数族裔”神话祛魅
——试论《无声告白》中华裔美国人的精神危机
郭英剑① 王芳②
①中国人民大学 外国语学院
②中央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小说《无声告白》以美国70年代模范族裔家庭为观察对象,展现了美国华裔成功表象下所面临的精神危机。本文拟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身份焦虑和婚姻危机来探索美国华裔在种族融合上的困境,揭示小说对于“模范少数族裔”神话的解构。
关键词:模范少数族裔;身份焦虑;婚姻危机;种族融合;解构
隐喻研究的若干新进展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编辑部
摘要:隐喻研究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个核心内容。近年来,隐喻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除了通过心理实验论证概念隐喻对语言使用和认知活动的影响外,还对概念隐喻本身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②关注隐喻在交际中的使用情况:现代隐喻理论更加侧重隐喻的认知作用,但忽略了传统修辞学中所讨论的作为话语策略的隐喻使用情况,这种状况有所改变;③研究方法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采用多模态和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隐喻;跨学科;应用;进展
隐喻研究的误区
——基于转喻模型的考察
赵彦春
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首先揭示莱考夫()将转喻扩大到句子层面而引发的弥散性问题,进而分析拉()和科维克瑟斯()的进一步泛化及其所造成的系统冲突和弥散,最后追溯这一问题的哲学渊源并剖析其症结。研究发现,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没有对隐喻进行逻辑的分类和归结,使其理论体系显得混乱与矛盾;二是把隐喻问题无限泛化。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混乱;矛盾;泛化
基于意象图式的认知修辞分析模型
辛志英 童小雨
厦门大学 外文学院
摘要:现代西方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在对语言、修辞和认知关系的假设上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因此深入考察修辞与认知的关系对修辞学的发展或有所裨益。结合意象图式、语篇分解等理论,文章对语言中的修辞行为进行分类,建立了基于意象图式的修辞分析模型。该模型包括修辞行为产生的心理动因和语篇维度两个方面。说话者在每个基本语篇单位中,在语调(或句读)单位、小句、命题和话语行为四个维度上,通过对主导意象图式所对应的知觉组织原则的遵循或违背实现修辞行为,最终通过这些基本修辞行为构建整体语篇所要达成的修辞效果。
关键词:知觉组织原则;意象图式;语篇分解;认知修辞
从译学词典看中西译学差异
韩子满 徐珊珊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
摘要:国内外都编纂出版了一定数量的译学词典,对推动翻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中西译学词典在词条收录原则、编写体例和释义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出我国译学词典无法区分基本译学概念、无法反映译学原貌、不注重译学知识系统性等不足。出现这些不足,根本原因是我国译界尚缺乏足够的理论意识、前沿意识和跨学科意识。未来宜从这些方面入手,对词典编纂的指导原则和编写方式进行修订,以期早日编写出真正意义上的译学词典。
关键词:译学词典;理论意识;前沿意识;跨学科意识
五四时期郭沫若与郑振铎有关翻译和创作的论争研究——兼论翻译的功用与地位
任淑坤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和郑振铎以翻译和创作为焦点发生了论争,论争涉及对翻译和创作的不同比喻、翻译之功用、翻译中的创造性以及翻译的地位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更客观地看待历史上那场论争,同时也对争取翻译的合理地位,改变“译不如作”的固有认识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翻译;论争;创作;功用;地位
翻译的跨文明转向:酒井直树的翻译共存
机制及欧洲中心主义问题
道格拉斯·罗宾逊①著 祝朝伟②译
①香港浸会大学 文学院;②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
摘要:过去数年,翻译研究界就欧洲中心主义展开了热烈的争论,预示着继20世纪90年代“文化转向”及世纪之交“社会学转向”之后的新转向:翻译的跨文明转向。这一转向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文明”的“中心”,而是文明之间的交叉与联系。长期以来,东方主义被视为此类文明联系的思潮之一,而近年来涌现的西方主义则是与之抗衡的另一思潮。本文认为,翻译研究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东方主义”及“西方主义”方法中诸多创新性的思想,均源自中国思想对西方思想家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欧洲中心主义;文明的魔咒;东方主义;西方主义;共存
走向文学阅读的神经认知诗学模式
亚瑟·M. 雅各布斯①著 蒋勇军②译
①柏林自由大学 实验和神经认知心理学系
②四川外国语大学 期刊社/研究生院
摘要:文学阅读的神经认知诗学模式源于神经科学、修辞学、诗学和美学的实验数据及其思想,它将有助于产生一种更实用和更自然的方法来研究特殊的语言形态——小说和诗歌的阅读。
关键词:认知诗学;神经认知诗学;实验数据;心智—大脑;文学阅读
语言生态视域下的双语教育政策研究
王晋军① 刘娟娟②
①广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②云南大学 文学院
摘要:语言生态的定义及理论认为语言生态与双语教育政策密切相关。双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与一个国家的语言生态息息相关。在多语、多民族的国家,语言生态是双语教育政策制定的根本依据,而双语教育政策则会调适和影响该国的语言生态。成功的双语教育政策有助于语言生态的良性发展和民族融合;而不切实际的双语教育政策则会危及语言生态,激化社会矛盾。
关键词:语言生态;双语教育政策;文莱;新加坡;菲律宾
《英语研究》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