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华裔老人在美国怎么活?
来源 | 南强晚晴
近日,在微信朋友圈里热转的一篇文章让人唏嘘感慨。一位81岁的中国老人独自在美国亚特兰大机场停留三天,被热心华人发现。老人透露,她独自一人将女儿孙女养大。为了女儿和外孙女在国外的生活,不惜将在京房产变卖。然而当她随女儿移民美国后,却遭到美国女婿的嫌弃,女儿孙女也很冷漠。心灰意冷的老人想回故土,外孙女就给她买了一张机票,让她自行回国。在热心华人帮助下,老人已回到北京,目前被接到朋友家居住。
近年来,许多中国老人漂洋过海到美国投靠子女,但扑面而来的是文化差异、语言壁垒以及家庭纠纷,对于这些老人,如何适应那里的生活成为关键。
已年过八旬的华人李老太家住纽约法拉盛,她每天必做的工作就是和老伴儿一起去赌场吃顿免费午餐,顺便赚点小钱,然后再搭乘“发财团巴士”回法拉盛。 “发财团”已成为华裔老人的 “另类美国生活”。原来,美国不少赌场为开发客源、增加人气,通过华人旅行社专门招揽华裔客人。为吸引这些年长者,赌场不仅提供接送服务,还提供免费饮料及午餐,并且提供赌资。虽然要忍受往返两三个小时的舟车劳顿,还要花好几个小时“坐班”,但一个月能挣六七百美元现金。
在法拉盛,大约有 60%的华裔老人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些老人无儿无女、单身家庭、身体残疾等;有的则是爱子心切,被儿女骗得身无分文。虽然美国也为老人提供各种福利待遇, 但很多华裔老人,特别是新移民老人却很难申请得到。即使“幸运地”申请到,一个月的生活补助金也仅有400美元到600美元不等。所谓“穷则思变”,很多老人不得不开源节流。来自广东台山的唐老太住在旧金山唐人街,她现在基本靠社区组织派发的免费食物过日子。她每天四处打听免费食物派发点,只要腿脚听使唤就去排队领食物。另外,迫于生计,许多华裔老人甚至干起了捡垃圾的活儿。在法拉盛,可以见到不少华裔老人在捡拾那些可回收的瓶罐。
对于华裔老人来说,语言是他们融入美国社会最大的障碍,许多老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唐人街。由于紧张的工作节奏,子女也无暇陪着父母。华裔老人内心深处十分空虚寂寞。来自广州的张老太太今年70多岁,她和老伴退休之后就被儿子接到美国。每天除了看中文电视就是打扫卫生,几乎没有别的娱乐活动。小区里白天静悄悄的,每当有汽车经过,他们都会下意识地往窗外看去,尤其是下午孙子、孙女快要放学回家和儿子儿媳快要下班回来时,他们等待的心情更加急迫。但在回家之后,孩子们又各自忙碌,真正能和他们坐在一起说说话的时间并不多。日复一日,老两口心里有说不出的寂寞。而对于那些失去老伴独自赴美的老人来说,日子更难熬。
来自中国大陆的赵老先生随着女儿在纽约长岛买房定居了。这里景色优美,但几乎与世隔绝。平时女儿上班后,家里只剩下赵老先生一个人。他常常把屋子收拾了两遍还感到无事可做,只好看着日出日落。一对来自武汉的老年父母表示,他们中年时千辛万苦存钱送孩子出国留学,孩子离开将近10年之后,头发已花白的老两口才终于踏上了美国领土。“在美国100 天,真正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大概加起来不超过1周。”
很多人以为在美国就能住花园洋房,但对很多华裔老人来说,蜗居也成了奢望。很多华裔老人用月收入的 35%来付房租,有的还需要支付高额的水电煤气等费用。在旧金山,许多华裔老人都蜗居在唐人街上狭小的散房内,独居的何姨是当中的一员。
在一所名为“泰平旅店”的寓所内,记者拜访了何姨。 何姨来自广州,在唐人街生活了27年。她曾在一家餐馆打工,她的好手艺为老板赢得不少回头客。但自从10年前因工伤赋闲在家后,何姨搬到了这里的散房居住。如今,她每 月的收入来自伤残补贴,大约800美元,但房租就占去 600 多美元。床头摆满锅碗瓢盆和油盐酱醋,房间内几无下脚之地。65岁的孙老先生也在为住所伤神。他在福建原本有很大很不错的房子,一年前被儿子接到纽约居住。因家中居住环境狭小拥挤,只能天天睡客厅地板。并不是儿女不孝顺,只是目前儿女都处在打拼阶段,收入有限,所以一家三代只租住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
在众多压力下,沉默的华裔老人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2012年2 月,一名华裔老人在赴美探亲一个月后就自杀。据称,老人在事发前曾向家人表示“住不惯美国”。美国帕洛阿图大学副教授朱贲靓去年的调查指出,因为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身处异国的文化语言挑战,华裔老人极易心里苦闷与忧郁,产生自杀念头及实际自杀率较其他族裔要高。其中,每100名华裔老人就有15人始终有自杀念头。在造成自杀的原因方面华裔老人想回国退休,华裔老人如果体弱多病以及只能讲单一母语,特别容易产生孤立与轻生自杀念头。朱贲靓指出,与家庭之间的疏离逐渐成为自杀率年年升高的主因。有孩子的地方就是家, “我们不在乎粗茶淡饭,只求能跟孩子多待一会”。但不少华人父母表示,即便这么低的要求华裔老人想回国退休,在美国也属奢望。调查指出,华裔老人面对压力时往往埋在心中,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结果造成更严重的忧郁症状。由于家人的冷淡不关心,使老人失去自尊,心里总想不愿成为家人负担,于是产生一了百了念头。
不过,也有些情况正在变好。以前在美国的中国老年人移民少,老人不懂英文,在美国寸步难行……现在随着华人移民越来越多,已经改变了这个境况,老人交朋友变得更加容易。 在耶鲁大学,近年来有不少中国留学生的父母在学校内垦荒种菜,此举得到校方支持,美国网友亦纷纷点赞。有趣的是,此事在中国引发热议。“种菜是中国人的种族天赋”的说法广为传颂。据耶鲁校友杂志报道,来到美国的留学生父母年龄 均在50岁-70岁,没有人会说英语,所以只能依靠早到者的帮助。在菜地附近的法纳姆纪念花园,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家长聚集地。他们将此地称之为“三棵树”,每天在此聚集,锻炼身体并用中文互相交流。“三棵树”对于这里的中国老人们显然有着重要意义。
来自不同地方、操着不同口音和方言的老人们三三两两聚在这,晒晒太阳,聊聊各自的新鲜事。有的老人是第一次来美国,才刚到几个礼拜,很多人则来了不止一次,最多的竟然有8次之多,还有些老人随子女工作的变迁从得州奥斯汀、纽约州特洛伊等地一路辗转来到耶鲁。有过这些经历的老人除了对中美差异有所比较,更对美国不同地区的生活颇有体会。这些老人是中国留学生的父母,因为儿女的缘故远涉重洋来到美国这片相对陌生的土地,不少人近期刚升级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他们一批又一批来到美国,不只是为了自己在美研修的孩子,更为了孩子的孩子们,除了实现旅游签证带来的一家三代人一次次为期六个月的团聚之旅外,他们更担当着帮助子女照看孙辈的重大职责。
满意金融网
账号ID:
看视频 做交易 尽在满意金融网
点击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