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公布了一组数字,“近5年回国的留学人员超过131万人,占累积回国人数的72.5%。”同时,《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的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海归一直难以融入国内环境”。海归融入国内面临什么问题?本期学术聚集我们一起关注。
毕业于职业前景全英排名前五的伦敦政经大学商科毕业生陈生立在伦敦工作两年后选择回国,目前他正筹备自己的公司。
李然在英国读的是文科专业,在当地找工作并不容易。她认为,自己毕竟有留学海外的经验,回国发展应该也不会差。然而事实是,她已经待业三个月,工作仍没有苗头。
留学专家认为,陈生立和李然的个案代表了两个极其典型的海外归国学生类型。“一部分学习、能力拔尖者,在国外有很好的发展。回到飞速发展的国内,他们也有能力在事业和生活上再创高峰。但另一部分人在海外泡一两年只为文凭,缺乏真才实学,很容易眼高手低,国外待不下去,在国内找工作也不尽如人意。”韦戈说。
难题:需重新搭建关系网
尽管归国原因各有不同,但水土不服几乎是共性。创业时政策限制很多,要打通的关系网太多。多年接受西方简单直接用事实说话的工作方式是极大的冲击。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也在公开场合表示,绝大多数海归都来自市场经济法制特别完善的国家,回到中国创业时容易一下子适应不过来。另外,正如调查显示的那样,海归的关系资源网有一定时期的断裂,以至于他们要花大量时间来重新搭建有利于自己在国内发展的关系网。
破题:调整心态保持清晰独立
中国目前仍处于高速发展中,海归如何在机遇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方式,不但对海归有指导意义,也为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方向。
调整心态十分重要:“海归首要的是放低身段,不要认为自己泡过洋墨水就高人一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工作机会与竞争者,有利于自己就业和择业。”
暨南大学海外预科中心主任陈希则认为,海归们的很多问题应该在出国前就弄明白,而不是归国后才来迷惑。一是留学前,应该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发展做必要的规划,而且要对国内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判,另外在西方学习知识时,价值观要保持清晰和独立,这样才不至于回国后无所适从。
“慢就业”就在身边
提要: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
满意的工作毕竟难找
学校毕业没有马上就业,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但是海归就业难,近年来,这样的事情似乎多了起来,才成为社会关注的现象。本次调查显示,有70.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中就有“慢就业”的现象。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数量始终处于上升状态。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660万,到2013年上升为699万,今年达到了749万,再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面临新挑战,其实“慢就业”与就业形势严峻,两者之间有着比较强的相关性。
2015年6月,一家研究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的研讨会上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透露,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除去部分毕业生还要继续深造外,其中许多就属于“慢就业”的范畴。这尚且是2014年毕业半年后的统计数据,就目前态势看,“慢就业”的毕业生可能更多一点。
本次调查显示,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57.7%的受访者选择;其次是受访者希望能够“理性寻找发展方向,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第三是“准备自己创业”。
“就业”并非人人能“慢”
提要:选择“慢就业”年轻人作主
实行“慢就业”需家庭支撑
大学毕业的就业选择权在于年轻人,本次调查显示:有近6成的受访者表示,“慢就业”的决定权在年轻人;有21.5%的受访者表示,或者是以年轻人为主。两者相加超过8成。然而,有10%的受访者表示,年轻人“慢就业”需要综合家庭成员的意见。上海市统计局的一份报告显示,有55.6%的受访家长表示,若“慢就业”的理由充分会给予支持。
其实,选择“慢就业”也并非人人能慢。调查显示:有60.7%的受访者表示,实现“慢就业”,必须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压力;其次,是要有理解支持孩子“慢就业”的家长,或者是家庭环境;有44.9%的受访者表示,还需要有能够承受导致“懒就业”、“怕就业”后果的压力。
受访者杨女士表示:“真正能将‘慢就业’付诸行动而又能被家庭接受的,其实是为数不多的‘实力派’。出生于普通平民家庭的大学毕业生有几个能够闲在家里?更不说幻想先畅游四海,增加历练,然后就业。大多数人为了票子、房子、车子、孩子等,往往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现实生活中,‘跳槽’频繁就说明这个道理。”
“慢就业”体现社会进步?
提要:体现了多样性选择
自我意识逐步增强
那么,受访者是如何看待“慢就业”这一社会现象的呢?
调查显示:有40.1%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有评论这样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是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青年一代主体意识觉醒后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抗争,是一种对‘田园诗’式生活的向往和回归。”
有34.0%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倒退现象;有25.9%的受访者表示不好置评。
在对“慢就业”持肯定态度的受访者中,有37.7%认为这是社会多样性的典型体现;34.9%认为这是年轻人自我意识逐步增强的表现;33.7%认为是年轻人寻找职业趋于理性;32.2%认为,“慢就业”会催生一批自由职业者的成熟,尤其是艺术类、设计类的从业者。以后依次为,经济发展造就了“慢就业”的基础;
就业方式多样化,比如“短期就业”者会逐步增加;“慢就业”是“慢生活”的体现等。
受访者张先生解释说:“之所以认为‘慢就业’具有进步意义,是因为经济发展了,必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不委屈自己,慢慢寻找自己合适的职业,没有什么不好啊。”受访者陈小姐认为:“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受了那么多年的束缚,毕业了,想学学媒体介绍过的国外青年人的方式,行走世界。不过,我也不是光靠父母养着,我可以边行走,边打临工。穷游。哪天心灵想安顿了,就好好工作吧。”
“慢就业”引发的担忧
提示:担心青年责任意识缺失
忧虑“啃老”现象会蔓延
对“慢就业”持否定态度受访者占到了34.0%,在这些受访者中,有45.0%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年轻人缺乏责任心的表现;41.5%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很多年轻人娇生惯养,成熟得晚,畏惧就业;35.6%的受访者直言,“慢就业”就是“啃老”。以后依次为,花小力气,赚大钱的投机心理的表现;以追求个性的理由,掩饰不劳而获的心态;纯粹的“食利者”(靠上辈财产产生的收益生活的人)开始出现等。(见表4)
有受访者表示,“在目前的社会情况下,‘慢就业’只能是极少数有钱人的专利,或者是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伪命题,会误导年轻人的就业观。”
而受访者周小姐则担忧,“‘慢就业’会不会变成‘怕就业’。人一旦‘散’了心,能不能再回到严酷的职业竞争环境里。在今后的若干年里,去任何一个地方就业,或者是自己创业,或者是继承家族的企业,竞争始终是伴随左右的。”
作为个人,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就业态度,旁人都无可非议。但是,就大多数人而言,大学毕业,即意味着一个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在这个新的人生阶段,首先是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完全独立起来,或者说,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一个独立的有担当的人,无论是“先就业”,还是“慢就业”,都是人生途中的经验财富。部分受访者对于“慢就业”的赞许,是对社会进步的赞许;部分受访者对于“慢就业”的担忧,是对年轻人能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的担忧。
调查说明
暑假,按照传统思路海归就业难,是刚毕业的年轻人选择就业的好时机。然而,现在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有人认为这是“啃老”。那么,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呢?
为此,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中国在线进行了“您怎么看待‘慢就业’”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在线方式,受访者均为上海市居民。样本的性别比例为1:1;根据调查需要,样本年龄为,20岁―30岁为50%,45岁―50岁为50%;家庭收入分为5000元及以下,5001元―10000元,10001元―20000元,20000元以上等层次。有效样本为1000份。
调查显示:57%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的原因是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60.7%的受访者认为,能真正实行“慢就业”的,家庭还是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45.0%的受访者认为,“慢就业”是年轻人缺乏责任意识的表现,32.2%的受访者则认为,“慢就业”会催生一大批自由职业者,尤其是艺术类、创意设计类的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