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波鸿出版的期刊《欧洲现代汉学》冬季版的一项调查考察了在德中国学生的生活状况,结果清楚地体现了在德国生活的压力和挑战,但也有开放、多样化等优势。总体而言,学生们对德国的感受是正面的。欧洲时报德文网近日刊发德国知名驻京评论员、德国多家主流媒体驻京记者泽林(Frank )相关话题讨论专稿,全文现编译如下:
一项德中研究调查了中国年轻人对该国生活的感受,第一份摘要近日发表在期刊《欧洲现代汉学》上。该期刊经过同行评审,这意味着这些研究都会由独立的同行检查其严肃性和实质内容,然后批准发表。这项研究由波鸿的心理治疗师索尔曼( )领导,由一支来自上海、海口和杭州的研究团队进行。学生们是在回国之后接受采访的,因此与德国留学经历已经有了些距离。
从数量上看,中国人是德国最大的留学生群体。尽管有新冠疫情在德国我们的留学生活,但在2020/2021年冬季学期,德国最大一群外国学生还是来自中国,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20年。该学期共有名外国学生在德国注册,其中43500人来自中国。其次是土耳其人,有37000人;然后是印度人(28900人)、叙利亚人(19300)、奥地利人(15700)和俄罗斯人(14300)。
▲图源:Jan /dpa
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找出学生们认为格外困难的事。到达德国后,由于至今仍然极明显的文化差异,中国学生会感觉到困难,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能成为一个巨大挑战,例如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在超市购物、或使用公交工具。根据外国学生的形容,寻找公寓和开设银行账户更加困难,购买保险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许多人报告称,虽然他们已经学会了语言,但在这些特殊情况下他们无法充分沟通。该研究发现的另一个不应被低估的、对于了解中国的人而言并不奇怪的因素,是许多人怀念家乡的食物,出国之后后悔没有学会烹饪。
总体而言,学生们尤其惊讶于德国生活对个人承担责任的要求。他们在中国的大学环境中不习惯这样,那里为他们减去了很多事情。“(来德国后)很多人都处于一种持续压力之下,”索尔曼总结表示,然后有些学生会倾向于退却,思乡之情增加。某些案例中,研究人员发现存在抑郁和焦虑症状,个别情况下这些症状甚至导致学生辍学,出问题的学生随后会提前回国。
▲图源:
学生们制定了哪些应对压力的策略?索尔曼表示:“他们希望更接近其他说中文的学生。”因此,德国虽然没有英美那种著名的“中国城”,但也存在年轻的、紧密联系的中国团体。“另一个不太合群的选项,是学生退回到网络游戏或微信等本国社交媒体上,”有些人甚至发展到上瘾的程度,或者至少比以前更加自我孤立。
然而,学生们也向研究人员报告了许多好的方面。与中国相比,德国大学有更大程度的自由,这让他们既不太习惯、又感受到解放。许多接受调查者称“开放”的学习氛围令人振奋。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参加头脑风暴会议,在讨论中给出自己的意见。在德国,课业考核有许多中间环节,而不是为了一场大型“期末考试”而努力。索尔曼表示:“这被认为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一旦习惯了德国的日常生活,许多人都认为它充满开放、多样化和令人兴奋的关系体验。例如,学生们提到了合租公寓中通常相当国际化的生活、运动中的团队精神或学生酒吧中的社交活动。
▲图源:Max Grönert
可能因为存在许多挑战,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回国后都感觉自己成熟了很多。索尔曼总结认为,“他们愿意承担更多的个人责任并做出自己的决定,在德国的生活让他们更加成熟。”这也体现在他们愈发增长的自信上:生活在德国的中国学生常常将自己视为“文化外交官”在德国我们的留学生活,他们认为,影响德国人对中国的无差别形象是他们的责任。在德国生活期间,对中国的自豪感没有被削弱,他们会更加认同中国,与此同时也愿意把自己在德国的新经历融入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在中国,留德经历通常会被描述得非常积极、丰富,且对未来在中国的生活相当有帮助。索尔曼总结这项研究称,“尽管德国面临重大挑战,学生们也希望能再次前往德国,并建议其他人也这样做。”
(欧洲时报德国版编译报道,转载请注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