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日本的外国留学生,心中一定都有美丽的梦想。
也许,在追寻那个梦想的过程中,或者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这些梦想会变得淡而虚幻,成为心中唯一的遗憾。
但是,有一种声音总是存在的——“我曾经拥有”。
日本新华侨报行文讲述了在日本东京追梦的留学生的故事。
文章摘录如下
3年前,小万放弃了在国内收入高的设计工作,怀着美丽的梦想想到了东京。 他希望以“居住者”的身份享受这座城市。
经过繁琐的手续,小汪如愿以偿。
当汪拖着两个沉重的行李箱来到家里时,心情一下子低落了。
住宅下来后步行需要30分钟的曲折的小巷,在日语中被称为“丁目”。
一开门,一股很久没有通风的气味扑鼻而来。
就这样,小汪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活。
除了上课的时间,剩下的时间都是自己的。 我以前没有在家里玩过瘾的游戏,但是现在可以玩得很开心。
结果,这样快乐的日子还不到一个月,小汪就不得不“弹尽粮绝”地找兼职。
但是,学校教的皮毛日语不足以应对面试,所以找工作也是屡战屡败。
在朋友的介绍下,小汪出了“后门”,找了一个不说日语的面馆厨师工作,每天晚上放学就去打工,回到家里星空满月了。
这样,一个月的兼职收入除了房租和饭菜所剩无几。
这时,小汪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有点任性。
原来,自己一直憧憬的梦真的只是梦。 对于住在高层公寓,想象着拿着一杯红酒,坐在阳台上舒适的椅子上看这座城市的整个夜景的人们来说,这是语言学校的学生们的一个遥远的梦想。
为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他不得不增加打工的时间,经常在店里做到凌晨三四点。 没有电车的话就在店里聚一夜,早上起来去学校上课了。
也许是因为工作时间太长,生物钟打乱了,小汪时而失眠,时而焦虑症。
半年后,有人见到小汪,觉得26岁的男子已经有点“沧桑”了。
这个时候,小万从语言学校退学,凭借在国内大学毕业的优势,总算找到了工作。 当然在拉面店。
万先生说,他不后悔来东京,只是之前没有准备,就盲目来了。
万先生羡慕那些在这条街上度过很多时间的年轻人。
而且,他现在受到年龄的“歧视”,不得不忍受母亲的“聊天”。
但他无法面对的是,每次和国内的朋友聊天,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在东京这个大城市,坐在办公室里做设计的设计师。
在那些崇拜和羡慕中,他一次次为自己解释的话被埋没了,以致大家都认为他是那个“设计师”,只是改成了“拉面”的设计。
万先生有点失落,“其实,东京不是织梦的地方,只是一个竞争梦想的竞技场。
如果你没准备好,就不要轻易来这个城市。
这里,也许会让你一下子成为王子,或者成为“流浪者”。
东京,欢迎的是有准备的人。
“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