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的话题被广泛讨论。
在网上公布的聊天记录中,父女因生活费问题发生争执,父亲想帮女儿省钱,但得不到女儿的理解,随后女儿在微信群里辱骂父亲。
随着事件的发酵,她在其他社交平台上投诉父母的信息和其他不正当行为,也给网友“扒窃”。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很多家庭之间的纠纷,不是什么大事,不足以告诉别人。
大多数情况下,闭门解决纠纷、消除分歧是解决家庭矛盾的最好方法。
然而,这父女之间的纠纷不仅过于叛逆,还频频被女儿传到网上,成为舆论热议的公共话题。
对于成熟的女儿向父亲要钱,却不给父亲就骂人的样子,很多网友都不敢看。 这相当于舆论对“巨大幼儿”现象的关注,也引起了关于“母语家庭”之痛的讨论。
在舆论的压力下,该女学生表示已经认识到错误,后悔自己发表了骂父亲的内容,现在也和父亲和好了。
但是,除此之外,亲子关系之所以变得水火不容,甚至反目成仇,究竟是哪里出现了裂痕,还有待探究。
具体在这个事件中,我们不知道父女两人吵架的背后有什么背景。
其情感矛盾与他们二十多年的交往方式、生活经历紧密相连。
在网上能找到的内容只是两人关系的冰山一角,仅凭这些信息很难客观判断其是非。
然而,无数家庭教育的案例表明,孩子的独立能力、消费观念、人的行为态度在家庭环境中会得到正面的熏陶,这也是父母教育孩子时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本土家族”的观点一方面有助于成人审视成长背景,应对成长过程中的不足,让自己摆脱过去的阴影,接受现在的幸福。 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做父母的时候超越上一代的界限,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不重复同样的事情。
但是,无论家庭教育有什么缺陷,孩子拿着父母的钱却乱骂是极其不妥当的。
在极端过激的言行中,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外在表现。
所有世代之间的矛盾,都不是“母语家庭”的责任。
一方面,孩子也有基本的道德义务,另一方面,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是真正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完美的“母语家庭”几乎不存在,家庭生活中的摩擦、贫困和迷茫不可避免。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为人父母的应该努力完善自己,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而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要有来自家庭的“力量”,更要在接受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塑造和培养自己的人格。
面对“原生之家”的痛苦,如何用正确的方式与过去的岁月和解,突破自己的心墙,走出心灵的创伤,是面临家庭问题的年轻人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放大“本地人”的负面影响,故意让他们陷入这个故事,让过去的痛苦无限循环,可能会毁了家庭关系,也可能毁了自己的生活。
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父母和家人,本质上是逃避。
勇于面对生活,与家人平等沟通,才是真正的破事之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