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上头条,先介绍一下自己吧。
建筑系研究生转入互动设计,现位于英研gap year,offer分校是英国前三大艺术设计院校。
在国内等待入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媒体进行玩耍,记录下从毕业到考研的经历,希望后辈们分享经验。
背景
国内五年制建筑系有半年设计院实习经验,半年全职工作经验。 2018年接触互动设计,半diy历时8个月创作作品集,有莲藕、格拉斯哥、拉夫堡、金斯顿offer、原2018年法尔的入学经验。 由于一些原因,gap一年来通过瘟疫证明了这个选择是正确的,现在19年的法尔的学生经历了英国的罢工
本打算2020年入学的,但是看英国的这种形势,太着急了。
读书要干脆做自己的媒体,自己尽量给后人提供信息。
为什么要成为专家
我想,不搞建筑的根本原因是,在实习中,我第一次意识到在设计院做的设计、做的事情,一定不是我想要的,而是我想要的。
这句话可能很任性。 成人的世界绝对不是由“我想要”“我想要”构成的,所以生活中有很多方法。 接受这些是进入成人世界的必修课。
但是,也有人很难选择妥协。 实习中,项目类型以住宅为主,市场上已有最合理、最畅销的户型设计。 我们只是放进去,微调,每天烦恼厕所的尺寸,把立面导入CAD做图纸,然后排文本就行了。
实习期间带我去的师傅对行情也不乐观。 项目也就是这个。 他说得对,只是在混饭吃。
作为实习生,做这些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要的。 让我绝望的是今后的工作,同样是像我的师傅一样的状态。 大量的时间,画画,反复劳动,完全不涉及设计的部分。
我喜欢建筑,努力学习了五年,最能坚持的是对优秀作品的造型感、空间感、美感、材质的向往,而不是换三次厕所。
第二次刺激我的是毕业设计。
大学五年来,每次布置作业都熬夜、熬夜、画画,同学和室友在一起。 这是建筑类的特色,通过微笑,是维持大家友谊的一种方法。
毕竟,没有一件事是一夜不能解决的,如果有的话,有两晚解决的说法。
但在毕业设计中,熬夜带来的负面情绪达到了高潮。 因为强度太大了。
七天,白天睡两个小时,然后不停地画画。 一画画,腰就痛,颈椎就痛,贴上膏药继续画。
那个夏天我现在还记得。 那个场景,我熬夜到第五天就相通了。 凌晨4点,宿舍的4盏台灯还在黑暗中亮着,周围一片寂静。 我对着眼前又要画很久的CAD突然有一种苍白的悲怆感,画到什么时候,我在做什么,这样的生活会持续一辈子吗? 就在这一瞬间,窗外突然传来了鸟叫声。 用那天早上的叫声,告诉大地新的一天到来了。
新的一天来了,我已经熬夜了,不知道到底是哪一天。 我应该和昨天晚上计数,还是和今天计数…… 那个突然对这个专家感到非常厌恶。 一看到眼前的界面就觉得生理上的恶心。 直到今天,我对CAD的界面有一种天然的反感。 我再也没有打开过CAD。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创伤应激反应。
那一天,对任何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普通的早晨。 没有人伤害我。 但是,那个时候,我压抑了很久,爆炸了。
结束毕业设计后,有三个月没来阿姨了。 回家吃了一个月中药,才慢慢好了。
中途在家接受理疗,继续坐在电脑前引起颈椎腰椎问题。
那时,我不想再彻底地呆在这个行业里了。 与其说是反抗,不如说是反感。
当时没有什么技术,毕业后走上了社会,为了赚钱,只能找份建筑设计的工作养活自己。
杀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工资。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规模小的建筑公司。
如果说互联网本应该是996的话,那他们就有足够的工资过上体面的生活了。 我当时在10点10分工作,晚上回家后还得换图。 实习期间为3000分钟。
转正后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也吃不到主管画的年终奖饼,就这样辞职了。
当面包和梦想都不能令人满意的时候,我想是时候毫不犹豫地离开了。
到目前为止,我一分钟也不后悔。 也没能感谢学习建筑给我带来的辛苦。 通过那样的时间和努力,我做了更有效率的事,做了真正喜欢的事。
但是,路是自己选择的。 如果从小就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就太好了。 我们很多人都是高考结束后看分数和大学,然后选择了一般的专业,一般是学什么专业,就这样开始上的大学。
不能责备别人。 自己人与人之间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是视野和结构。 我们出身平凡的大多数人,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的视野,只能尝试一次。 碰一下,也许最终会发现自己不那么讨厌,想做的事。
如果是决心在这个行业工作的后辈们,你没有必要失望。 不适合我并不意味着不适合你。 目前,我的同学们在深圳上海这样的城市努力工作了一年,25万美元唾手可得。
对于真正喜欢建筑的孩子,在天道上给予奖励,深耕细作,在未来有很多可能性。
对于建筑系已经想成为专家的学生,其实建筑学上培养的空间能力、造型能力有助于将来设计领域的学习。 我们学过设计心理学,建筑的空间和尺度,这些对未来的专业学习有比较大的帮助。
很多人说建筑学处于整个设计学科轻蔑的连锁上端。 学习建筑后转到任何学科都有利。 我对这个说法有所保留。 实际上接触过一些工业设计大神,数字交互媒体设计的学生。 你会发现他们的纬度一点也不低于建筑。 他们的专业能力、生产价格都很优秀。
保持谦虚,发挥优势,补短板,多看优秀的人、优秀的作品、尖端的设计和研究。 建筑学毕业生并不是自然而然地有光环,仍然要看个人能力。
为什么要改变对话
我只是知道了。 我绝对不会继续这样建筑下去。 我真的不知道能做什么。
可以说是赤裸裸的演讲吧。 大家恐怕永远想不到吧。 我成了日语老师。
在大学里考了N1可能真的有点用,但我在校期间也有过兼职日语教育的经验。 这本身是在玩兴趣,但没想到有一天能赚钱。
这期间我没有赚很多钱,但比起空闲时间多,我有更多的时间考虑自己应该做什么。 从那个观点来看,我的单位时薪提高了很多。
从2017年到2018年的一年多,是我人生中最不安的时刻。
上经济学课,读了很多历史书,尽量开阔自己的视野,努力更多地了解世界。
我们普通人,毕竟一辈子都打不开地图,都有上帝的观点。 我们能做的就是比周围的其他人快一点,多一点。
想互动也是这个时期萌发的想法,首先当然是钱。 在杭州这样的地方,互联网公司多如牛毛,月薪一万起。
如果你以蚂蚁为目标,工资不是最重要的。 阿里达摩院有很多有趣的社会项目,科技和艺术相结合,这些项目很有吸引力。
最重要的是,我认为互动是未来的趋势。 因为它落地,它以人为本,它包罗万象。
交互设计本身就是人与环境的交互,是空间,是接口,是机器,是装置,是服务体系,所以交互只是做APP,做界面,做网页
我们现在细分的很多设计领域,建筑、服装、纯艺术、插图、珠宝等等,这些专业都可以结合交互设计的思维逻辑进行设计。 这已经是业界的共识。
例如,有很多珠宝设计师。 他们在制作挑战掌握边界的首饰时,考虑到人体整体与首饰的相互作用,制作出有趣的互动首饰项目。
光看作品本身,并不被认为是珠宝设计,而更像是纯粹的艺术作品。
还有放置在广场和公园与市民交流的新媒体交互设备,营造了市民文化的亮丽风景。 这被认为是与景观专家的组合。
景观装置UMBRA,Tinkah工作室设计
例如,与室内的结合中,有一个叫做策展专家的专家。 是将室内、交流、商科相结合的这样的专家。
从与建筑的结合,到尺度舒适的建筑物和构筑物,本身就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媒介。
瓜纳哈尔住宅/Cubo Rojo Arquitectura
小屋的空间可以直接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同时空间通过内庭和花园营造自己的氛围,将居住者的活动从室内带到室外。
如果你是一个在建筑学科或任何设计学科都有很深功勋的设计师,我相信跳槽到交互设计不是一件难事,因为设计学科的核心是相互联系的。
交互设计更大的意义是可以玩很多东西,涉及很多学科,有很多发展方向。
求稳定进大厂当民工,画界面做产品,或者进入华为,阿里科研机构与科学家和工程师合作做产品终端和用户体验像我这样天生的放荡者如果热爱自由,就会跨界有很多有趣的互动它覆盖的范围很广,所以对于对设计领域充满热情的人来说,可以做很多开心的事情。
说到这里,关于是否会改变的问题很多,这是现实的问题。
奇怪的方法有很多。 对于有很多设计创意的人,突破传统兼职赚钱的方法就是成为创意生产者。
在卡内基梅隆等许多美国顶尖大学,他们都有专门的创业项目,意在帮助在校学生用不同的思维和视角解决现实中的商业问题。
可以说是为公司提供设计咨询吧。 这样的咨询不是传统的商业设计咨询公司。 与设计logo并制作vi不同,我们采用创新性的、现有技术可能无法实现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 本身就是公司投资的实验品,国内环境非常不成熟。 华为就是这样做的,它是一个创新的设计团队,在美国很多公司付钱资助。
我的gzh上介绍了这样的创业项目。
作品集怎么办?
之前叨叨了几句,那么让我们进入正题吧。 作品集怎么办?
当然,国内也有开设互动专业的大学,比如同济大学、江南大学、香港地区的香港理工等,这三所大学非常好,但是不会考虑在国内学习。 交互设计的发源地在欧洲,最先进的理念在美国,在国内不过十几年的历史。 上研究生院优先考虑国外。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 国内的应试学习难度还很大。 倒不如说申请海外的自由度更高,不需要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可以节约时间做设计,做项目。
即使是同一个互动专家,不同的国家和学校教的内容也完全不同,所以在准备作品集的时候要注意。
就像纽约大学一样,需要体现很多技术部分的实现,将来的读书也需要制作技术这个部分。 整个美国的大学都在商业化,项目必须贴近生活,落地。
像英国一样,选题需要社会性,在设计过程中,思维的发散很重要,为了能以更创新的策略推进你的设计,学校不想看商业化的项目,你被认为缺乏创新能力、深层思维能力; 如果你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互动专业是Arduino整整两年,值得对编程感兴趣的同学申请。
每个学校都有细分。
回到我的准备过程,我基本上处于半DIY状态,有心理辅导,但不多。
读书、思考,提高自己的能力,把组织作为辅助,不要依赖。
书籍:设计心理学4册、交互设计四策略、交互设计精髓4、色彩设计原理等。
然后是在线授课。 我上过UX组的课。 我很重视工作。 大家可以好好学习基本的交互设计。 用来打基础非常好。
然后就是看很多作品集和设计项目。
作品集绝对不是几个月就能完成的。 我做了八个月是因为我有建筑设计的基础,同时也保持了仔细看设计项目的习惯。
我推荐的必填APP是Behance,Pinterest。 前者看了优秀的项目,后者在找图片。 我最近想学互动媒体,所以关注了B站的几个大人物。 还有MANA,里面有很多很棒的互动媒体的设计作品。
我系时经常看的谷德,现在也以建筑、景观项目为中心看。
设计一定是一个堆积起来的过程。 不是几个月内一蹴而就的。 作品集也不是商业化的。 现在,作品集机关到处都是。 大家的项目像工厂出品一样组织起来。 优秀的设计师应该通过作品集来体现自己的能力和见识、思维和逻辑,决不应该把自己的项目当作流水线产品。
我现在也在看国外的大学,他们做的项目和研究已经导致了更好的交互设计项目。 大家关注一下对自己是否有帮助。
确实到了现在,我仍然只是呆在节点上,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也没有令人惊讶的历史。 只是,一步一步地探索,打开地图看看,即使自己是韭菜,也希望自己是每天能做喜欢的事的韭菜。
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喜欢传播和分享,包括做媒体。 更有趣的人聚集在一起,想大家一起做点什么。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辍学期间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