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RAC设计留学
西浦建筑生H学姐,用“情绪稳定”打破焦虑魔咒:凌晨三点翻文件助手找密码、睡折叠床赶图、借电脑抢救课设、凌晨3点扒拉PDF找奖学金数字……从古罗马浴场到上海剧场,她用作品集撕碎“建筑内卷”标签,用射箭校队队长的执行力,证明“淡人”才是申请季最狠的隐藏王者!最终RAC申请老师帮H学姐申请到宾大的语言豁免,还喜获奖学金cover作品集+申请指导费!
HYN
本科:西交利物浦大学 建筑学
托福:86
GPA:3.69/4.00
25FALL申请时间规划:
OFFER(截至发稿前):
宾夕法尼亚大学 建筑学 / UPenn Master of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Degree(奖学金$15,000)
哥伦比亚大学 建筑与城市设计 / Columbia Master of Science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曼彻斯特建筑学院 建筑学 / MSA Master of Architecture
曼彻斯特建筑学院 建筑与城市化 / MSA MA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密歇根大学 建筑学 / UMich Master of Architecture with Advanced Standing
利兹大学 交通规划 / Leeds Transport Planning MSc
Congratulations
家人认为,
学建筑应该要出去见识见识
“收到来自梦校宾大建筑的offer的瞬间...”
“没激动半小时就睡了”
因为在投递后,宾大自动回复的邮件表示会在东部时间3.6号放榜,考虑时差和工作时间,所以从中国时间3.7日的凌晨就开始刷新邮箱。在一点半左右决定入睡的时间福至心灵打开邮箱,发现了录取状态更新,狼狈地从文件传输助手里翻到账号和密码,跳转完的瞬间就开始祈祷通知千万别是Sorry开头。因为当时已经收到Umich的offer,知道如果有奖学金会在pfd里说明,所以又手忙脚乱地扒拉pdf,寻找存在的一连串数字。等确定没有眼花、把消息发给妈妈和我的申请老师Grace,就开始轰炸爱熬夜的朋友们。可惜那天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大家都睡得早,于是一共没激动半小时就睡了。(可以看到一点半左右心率上升了一下哈哈哈哈)
为什么选这个专业... ...
其实我在初中就有一定的意识决定未来学习建筑学了。理性来讲,我从三岁开始学习各种绘画一直坚持到小升初;初中接触了数学物理竞赛,误打误撞发现空间想象能力比其他能力突出,所以在当时的认知里能运用到这两项能力的专业就是建筑。
目前来看学习了之后也没有太大改观。我认为西浦鼓励推敲概念和逻辑链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对建筑学的热爱,当然这也可能带来以后步入职场带来更大落差的隐患。但是未来的事情未来再担心吧。
目前没有什么想要具体研究的方向,但是大的方向是希望自己未来可以投身实践,因为本来在选择这一专业的时,幼稚的理想是给不同的人盖不同的房子。
留学的核心动力有哪些呢... ...
其实在选择西浦的时候,就规划了研究生阶段进行留学。因为对于建筑学的执着加上我的高考分数不上不下,选择不了一些较好院校的建筑学专业。所以在家人“学建筑应该要出去见识见识”的支持下决定选择西浦,从而决定了留学的道路。
关于专业的选择,我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没有抵触,虽然有时非常累但是也转头就忘,所以也就没有转专业的强烈念头。关于国家选择,我其实美国英国新加坡都申请了,“全球乱投”,主打一个谁要我我去哪。但是主要方向还是美国,因为本事西浦是英式建筑教育方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英国的风格与教育体制都耳濡目染;并且也明确自己并没有出众的艺术细胞能让自己的建筑项目成为艺术品。加上美国要的作品集项目多,文书材料也比较复杂,并且截至时间也早;抱着能把美国准备好,别的国家在赶ddl上也没啥压力的心态,最后选择了美国作为主申方向。
每天做RAC守夜人
“RAC每个项目可以选择不同的老师”
“两眼一睁就是画,闭上就是睡觉”
是学姐给我推荐RAC的。因为这边是项目制收费,而且每个项目可以选择不同的老师,但是同时又有主管老师为整个作品集把关,就感觉在保证每个项目不太会同质化的同时保证了基础质量。
在RAC待了算两年吧,分别在上海的线下待了1个月,在苏州的线下待了4个月,因为离我的学校和宿舍都很近,所以直接在苏州线下“安家”了。在上海的一个月印象最深的就是楼下的社区食堂(比外卖吃的让人放心很多,每天菜式还不重样,充值办卡还有折扣),studio的猫猫们以及每天做RAC守夜人hhhhh。
在苏州线下最难忘的就是在Mia Z的线下指导下画的最后一个项目,从开始画到完成满打满算17天。在11月就在焦虑应该怎么能画完,因为当时第三个项目还没结尾,并且12月中旬学校设计课才结束,所以提前和主管Finn Lam老师商量了最后一个项目找在苏州线下而且很擅长这个方向的Mia Z老师带,保证效率最大化。
最后一个月为了节约交通时间,和为了避免和唯一的室友因为作息产生口角买了个折叠床放在了线下,几乎每天睡在RAC,去学校体育馆洗澡,趁着大家都没上班洗漱,两眼一睁就是画,闭上就是睡觉。还认识了苏大的三个同学,人都非常好!我是课设提交海报的前12小时电脑系统坏了,去重装之后Rhino8安装不上了。当时已经11点了,苏大的两个同学刚准备下班,我非常冒昧地请求了借用一下她们的电脑用,她们没有任何犹豫就借给我了!让我的课设没有迟交太感动了...后面还帮我把作品集的模型降版本,非常感谢她们的帮助!
非常感谢的我的文书老师Wahei老师!宇宙最好的文书老师之一!老师会和我约时间针对文书的不同部分“闲聊”,敏锐地捕捉到哪些事情是值得被放进文书并进一步深化的。而且Wahei老师妙手回春,把我写的啰里八嗦的文书初稿(因为担心阐述不到位以及不能很好的判断哪些内容的呈现意义更大)改得非常简练到位,我总是写单位材料的父亲都说好!并且因为后期拖延症犯了,卡着点做完的新国立的文书中文稿,Wahei老师也倒着时差帮我翻译润色完了,非常麻烦以及感谢老师!
整个申请过程中最难忘的是考不出托福...非常感谢我的申请老师Grace老师!老师真的非常善良负责!因为我迟迟考不出托福(请以我为鉴早过语言关),老师并没有压力我说一些丧气话,而是帮我翻阅各种以往案例,看看西浦的英语教学认证最大程度上能waive掉哪些学校的语言要求。也针对我的选校名单给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来看看我的作品集吧
“重塑剧场与城市、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探索创新设计如何打破古罗马建筑的僵化秩序”
▎申请项目1
设计者:个人项目
指导老师:Finn Lam
项目解读:
项目位于上海,一个对戏剧有着强烈欣赏力、文化多元包容的城市,我们希望创造一个“非正式”的剧场,重塑剧场与城市、演员与观众的关系。我们设想剧场建筑内的表演空间是多功能的,在演出时间融入演出,作为故事的背景;在非演出时间,服务于常规的商业或教育活动。我们相信,这样的互动形式可以让更多人有机会轻松地接触、体验和欣赏戏剧。
这个项目我认为最重要的分享意义在于这是一个由课设改动后的项目,让我意识到作品集作为有页数限制且纯图纸表达的方式与课设海报加汇报形式的侧重点的不同。
这两个分别是校内汇报和作品集对于前期概念的解析。设计概念原本来自于戏剧概念“打破第四面墙”,并将观众与舞台以及演员的关系抽象成猫和鱼缸以及鱼的关系,并希望同时打破观众与演员以及城市与剧院之间的隔阂。这其中涉及了许多上海现存传统剧院的空间分析,新型剧场的考察以及理论知识以及历史知识的研究,可能对于作品集来说有些重点不够突出。所以在Finn Lam老师的指导下,将重点放在了传统剧院的空间分析和理论推导(这一部分的文字本意是作为小型essay展现但是目前来看确实是没有达到essay的要求)以及是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打破双重隔阂的展示上。
然后就是在学校的终期汇报结束后进行图纸的重绘。除了平面图,身下的图都是从0开始,这也让我对于作品集的侧重图纸类型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
▎申请项目2
设计者:个人项目
指导老师:Mia Z
项目解读:
项目基于2024年皮拉内西竞赛场地进行重新设计,旨在通过引入新的洗浴空间和临时互动休闲设施来提升哈德良别墅的吸引力,尤其是吸引更多的当地居民和游客。项目不仅注重空间功能的拓展,更致力于探索创新设计如何打破古罗马建筑的僵化秩序,促进空间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设计灵感来源于传统罗马教堂平面的空间布局,整合场地现有的轴线和空间关系,确保新元素与现有结构和环境和谐融合。两个新的建筑体量围绕柱廊定位,通过空间形状、材料选择和施工方法,呈现出永久性和时间性的鲜明对比。这种做法不仅凸显了历史与现代性的对话,也通过不同的空间层次和形式差异使古老遗址焕发活力。
这个项目是在我参与的皮亚内西罗马大奖赛的场地基础上,在Mia Z老师的指导下做出来的。因为这是我最后一个项目,所以希望在节约时间的同时也补充上前三个项目的并且涉及的方面:结构与材料以及空间序列的研究。
关于我... ...
“INTJ ,感觉自己是个淡人”
“兴趣爱好比较广泛”
INTJ ,感觉自己是个淡人,情绪一般不会有太大的起伏。兴趣爱好比较广泛,从小到大分别在不同时期集中投入过精力的爱好有:轮滑,游泳,围棋,扬琴,素描,铅球,篮球,吉他,非洲鼓,魔方,散打,版刻;现在还在颇有兴趣还在进行的爱好是羽毛球,射箭和摄影。大学的前一年半专注于各种“乱七八糟”“不务正业”的活动,担任过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理事长,也参与过篮球羽毛球的学院杯,也代表学校在江苏省内晃荡着打射箭比赛;目前是西浦的弓箭校队队长。学术方面,大一大二都是全额奖学金,暑期跟着校内的城规教授做过小科研,跟着建筑的教授去意大利做过建筑保护竞赛,也跟着我的主管Finn Lam老师做过实体搭建项目。
♯特别感谢
非常感谢我的主管老师Finn Lam老师!因为在11月份左右的时候因为作品集完成不了以及语言考不过和大四上课设因为各种原因我不想让它出现在作品集里非常焦虑,就直接和Finn Lam老师沟通了,老师给了我很明确的时间规划帮我减轻焦虑,能继续高效前进。并且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项目也是在Finn Lam老师的指导下改的课程设计。因为我们的阶段性考核对于图纸和语言的表达重视程度相对一致,所以我的这个课程设计本身的前期概念会出现一些可能配合口头阐述较为容易理解但是光是图纸阅读并不清晰的部分,以及对于很对分析以及研究的图纸化程度很低等等问题,都在Finn Lam老师的指导下一一纠正了。并且这个项目算是我第一个完成的项目,Finn Lam老师的指导让我对于一个作品集到一个作品集内该出现的图纸及他们的排版关系有个一个较为具象的认识,为后面快速赶进度打下了基础。
也非常感谢技术老师Vannessa老师!因为我本身的效果图能力较差,项目三和四都需要效果图作为一个重要锚点展示项目,老师帮我分析不同效果图基于需求应该以什么形式出现,并且也非常细致地教我比如如何把一朵云调到一个舒服的状态,也是拯救了我丑陋效果图。
♯导师寄语
Finn Lam
宾夕法尼亚大学双学位硕士
16年曾被哈佛大学建筑录取
LIN Architecture厸建筑设计创始人 (www.Lin.archi)
RACstudio 课程总监
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从事设计教学研究8年,担任Cornell建筑、波尔图建筑学院客座老师,国内外各大院校评图嘉宾。曾获得A+Award,LOOP design Award, INDE award,WAF世界建筑节,入围Archdaily年度设计TOP10,Dezeen award等国际设计大奖。实践作品以及教学作品曾展览于2016威尼斯双年展 Friends 展区、2018米兰设计周双年展、2020上海城市艺术节、2018、2022深圳UABB双年展等。设计教学经验丰富,累积教授学生超过400人,覆盖高中至硕士各个阶段,超过90%人录取全球名校,美国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等藤校,以及欧洲如UCL,TUD,AA等顶级名校,以及亚洲如香港大学、国立新加坡大学等等。
寄语:又是一位低分语言成绩上岸的同学,说实话录到两个藤校我也是震惊的。不过侧面反映了学校对她其他各方面的认可。她作品集整体构思与单个项目表达我们过了几遍才确定,文书也是侧面展开对她更立体的描述。她和另一位队友也是在我极限劝导下扛下来的,其实回头来看看努努力一下就挺过来了。不过还是要奉劝其他只关注专业不关注语言的同学,还是要花点功夫在语言上的。
Mia Z
慕尼黑工业大学
Master of Arts (M.A.) Architecture
建筑&城市辅导老师
就读于慕尼黑工业大学和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德国TU9联盟),硕士期间师从202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界最高荣誉奖)——Prof. Francis Kéré;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系院长Prof. Hild;城市设计和建筑类型学教授——Prof. Bates, Prof. Krucke;历史建筑改造和保护——Prof. Claudia Marx,Prof. Danzl;等课题。参与过绿色建筑设计、历史保护建筑改造、展厅设计、城市设计、仿生学建筑设计(bionic architecture)、游戏设计等多个项目。德国留学4年,对于欧洲学习、生活、文化圈都十分了解。
寄语:从设计逻辑到项目细节,从时间卡点到精准投递,我对YN的印象就是——靠谱到让人安心,高效到让人惊喜。最后一个项目时间紧得像打仗,我们盯准“结构+材料”两个突破口,直接开卷冲刺。她几乎天天泡在studio,画图像开了挂,节点从不掉链子。所以当她半夜跟我说拿到宾大奖学金offer的时候,我一点都不惊讶,甚至想说:终于有人发现她有多强了!带着这份专注和热情,继续卷向世界吧!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