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在美中国留学生突遭签证风暴:无预警吊销引发恐慌与争议

2025-04-12 01:07:48编辑:头条共创

近日,美国俄亥俄州通过有关高等教育法案,其中包含涉华消极条款,对中美高校教育交流合作施加限制。教育部提醒广大留学人员,近期选择赴美有关州学习时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增强防范意识。

2025年3月底,一场针对国际学生的签证“风暴”席卷美国高校,数百名中国留学生因“犯罪记录”“参与敏感活动”等模糊理由被无预警终止F1签证。这场由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主导的行动波及80余所顶尖学府,包括哈佛、斯坦福、加州大学系统等,超500名国际学生被吊销签证。中国教育部随即发布2025年首份赴美留学预警,直指美国俄亥俄州涉华限制法案及安全风险,中美教育交流的裂痕进一步加深。

事件核心:无预警吊销下的个体困境

1. 临近毕业却被迫离境:旧案成“罪证”

在加州某大学就读的小雨(化名)距离毕业仅剩三周,却因一年前与前男友争执被邻居报警的“逮捕记录”遭终止签证。尽管案件早已撤销,ICE仍以“other-criminal”为由将其身份标记为非法。类似案例中,交通罚单、社交媒体言论甚至未起诉的旧案均成为吊销理由。达特茅斯学院一名无犯罪记录的博士生刘先生因程序争议起诉美国政府,成为少数公开抗争的案例。

2. 名校成重灾区,高校措手不及

加州大学系统至少57名学生受影响,UCLA、伯克利等校卷入其中;哈佛、斯坦福、俄亥俄州立大学等亦报告多起案例。与以往不同,ICE此次绕过学校直接通过SEVIS系统终止身份,导致校方难以及时应对。科罗拉多大学等院校公开谴责“剥夺正当程序”,称此举制造了“寒蝉效应”。

政策突变:从“国家安全”到执行争议

1. 模糊标准与政治化倾向

美国国务卿马尔科·卢比奥称,吊销理由包括“破坏稳定行为”及参与亲巴勒斯坦活动,但多数学生未涉足抗议。移民律师协会指出,ICE未明确审查标准,仅依据逮捕记录“翻旧账”,甚至追溯十年前的轻微违法记录。纽约大学学生Jason直言,STEM专业学生因技术敏感性更易被标签化为“安全威胁”。

2. 程序正义缺失引发诉讼潮

两名学生已向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政府“未经正当程序”剥夺居留权。律师协会批评ICE行动“缺乏透明度”,学生申诉渠道近乎关闭。美国大学校方联合570所高校组建“高等教育与移民联盟”,要求公开审查依据。

连锁反应:中美教育格局重构

1. 中国官方预警与民间转向

中国教育部警示俄亥俄州涉华法案风险,文旅部同步提醒赴美旅游安全。留学中介反馈,咨询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的学生激增,日本、新西兰因性价比和移民政策受青睐。2023/2024学年中国留美人数降至27.7万,同比下降4.2%,本科阶段缩减显著。

2. 美国高校的财政与声誉危机

国际学生每年为美国经济贡献超500亿美元,中国学生占比近25%。加州大学校长警告,签证政策将加剧本土生源短缺,削弱学术竞争力。国际教育协会原预计留学生规模持续增长,但中美摩擦或使这一愿景落空。

应对策略:夹缝中的生存指南

紧急措施:受影响学生可尝试通过原校或转学申请身份恢复,若遭拒则需离境等待政策松动。

风险规避:谨慎参与政治活动,避免敏感言论;定期核查SEVIS状态,留存法律记录。

长远规划:同步申请EB-5投资移民等绿卡途径,减少签证依赖。

专家观点

国际教育专家赵刚分析,特朗普政府的“摩尔法案”提案(拟禁止向中国公民发放F/J/M类签证)若通过,将彻底改变留学格局。中美高校合作项目或被迫终止,通过合作办学赴美渠道进一步收窄。他预测,2025年秋季中国留美人数或继续下滑,全球留学市场加速多元化。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