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留学热”或要降温?有一类学历可能不被认可,读了也是浪费钱

2025-04-12 01:00:27编辑:头条共创

留学还能“镀金”吗?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自己花上百万送孩子出国读书,结果孩子回国后找的工作月薪才四五千。有位北京家长就吐槽,儿子在美国读了四年商科,学费生活费加起来花了140万,现在在一家私企做销售,到手工资还不够他付房租。这钱花得冤不冤?

一、从“黄金门票”到“烫手山芋”的学历

十年前,海外学历确实是块金字招牌。小张的堂姐2014年从英国硕士毕业回国,直接进了某外资银行的管培生项目,年薪20万起步。但现在,小张自己从澳大利亚读完会计硕士回来,投了三个月简历,最后在老家二线城市找了个月薪5000的财务助理岗位。他苦笑着说:"现在海归找工作,HR第一句话就问是不是网课拿的文凭。"

这种变化背后藏着个大趋势。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出国留学人数回升到66万,但同年有超过80%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当"海归"变成"海待",市场开始用放大镜审视每张文凭的含金量。去年湖南某高校被曝花20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这些博士的毕业论文只需要写4万字,还不用公开发表,消息一出直接冲上热搜。

二、“注水学历”的三大套路

市场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钱到位,文凭送到家。"有些中介公司专门做"保录取"生意,明码标价:

- 东南亚某国硕士:18万包毕业

- 欧洲某国博士:35万免考试

- 美国社区大学转常青藤:80万起

更夸张的是疫情期间兴起的"云留学"。小王同学2021年花了25万报了某英国大学的线上MBA,两年课程全程在家上网课,连时差都不用倒。结业时他连伦敦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却拿着和线下学生一模一样的毕业证。直到今年教育部新规出台,这类网课文凭突然变成了废纸。

还有更隐蔽的"学历加工厂"。在马来西亚某私立大学,中国留学生占到七成,课堂里老师用中文讲课,考试前直接发答案。这些学校专门开设"国际商务""酒店管理"等看似高大上的专业,实际课程内容还不如国内专科实用。

三、教育部出手整治乱象

今年5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放出"大招":不再认证通过远程教育获得的海外学历,严厉打击"花钱买证"行为。这意味着那些全程上网课、没踏出过国门的学生,手里的文凭可能变成一张废纸。

政策刚出,留学市场就发生了地震。某中介公司经理透露,原本占业务量40%的"速成硕士"项目全部下架,公司三个月内裁员过半。在留学生论坛上,有人哀嚎"三年网课白读了",也有人庆幸"还好去年咬牙去了英国"。

不过新政也留了"活口"。在乌克兰战区的留学生、因疫情滞留国内的学生,只要能提供学校证明,仍然可以获得认证。这种区别对待,就是要让真留学和"镀金留学"泾渭分明。

四、什么样的留学才不算浪费钱?

在深圳某科技公司做HR的李女士说,现在她们筛简历有个"三看原则":

1. 看学校是否在教育部认证名单

2. 看专业是否与岗位对口

3. 看是否有海外实习经历

真正吃香的,是那些踏踏实实在国外学习的学生。比如在德国读机械工程的小刘,跟着导师做了两年新能源汽车项目,还没毕业就被国内车企预定。又比如在荷兰学农业的小周,把欧洲的智能温室技术带回国创业,现在年收入过百万。

北京某留学机构负责人建议:"选学校要参考三大榜单——QS世界排名、泰晤士报排名、U.S.News排名,同时避开那些中国学生超过50%的'国际班'。与其砸钱混文凭,不如选个有专业优势的学校。"

五、未来留学的新风向

现在聪明家长开始算新账:与其花100万送孩子去英国读商科,不如用这笔钱支持孩子在长三角创业;与其赌孩子能靠"海归"身份逆袭,不如先在国内打好专业基础。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国内本科+海外硕博"的路线,既省钱又能真正学到东西。

有些家庭更是另辟蹊径。杭州的徐先生让女儿高中就去新加坡读公立学校,三年总花费不到50万,最后成功申请到剑桥大学。"关键是要早规划,不能等到高考失利才病急乱投医。"他说。

这场留学市场的"大洗牌",正在把投机取巧的人清除出去。那些真正想深造的学子,反而迎来了好时机——海外名校的录取竞争变小了,企业更愿意为真才实学买单。就像上海张江的某芯片公司主管说的:"我们要的不是盖着钢印的文凭,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脑。"

留学从来都不是人生的捷径,它应该是一把打开眼界的钥匙。当泡沫被戳破,留下的才是教育的真金白银。

举报/反馈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