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公布了,有些喜忧参半。
“高考=中国式青春”
很多现代人想起青春,话题大多与高考有关。
在堆得比小山还高的试卷上不分昼夜地刷问题,有时担心,有时充满斗志……。
高考结束后,第一次把撕碎的书页从教学楼掉下来,第一次不分昼夜毫无顾忌地玩耍……。
在鉴定问题时想逃跑,但挣扎在必须面对的矛盾中……。
成绩出来后,面对父母、老师、专家的应试建议,迷茫而充满斗志……
这些回忆,是只有参加高考的学生才能体验到的一种无法言喻的共生感和荣誉感。
“年轻的时候没有高考,真的不算辛苦。
”
出于这样的考虑,也有人把每年为了出国留学而放弃高考的10万学生称为“高考逃兵”。
“出国留学,家里很有钱吧? ”
“你真幸福,出国变得轻松了。
”
“学习不好/高考失败的话就付钱去国外吧。
”
令人意外的是,这可能是一条更难的路。
比起高考学生们充满归属感的集体奋斗,他们往往更孤独。
留学使他们不得不离开熟悉的集体环境。
一个人记单词,一个人考试语言,一个人考试失败,一个人流泪,一个人接受邀请,我很高兴。 即使最后出国,也是一个人坐上了去异国的飞机。
由于缺乏集体感,他们周围能产生共鸣的人很少,咨询渠道也有限。
今天,几个留学生选择了讲述他们的故事。
我不是高考逃兵
我是另一个战场的奋斗者。
出国留学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机会
Joey,上海人,23岁,UBC精算专业四年级学生
出国前,我在江苏省最好的高中之一上学。 是重点班的优秀学生,平时成绩稳定。 第一志愿是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但是高考的时候,我的数学疯了,最终和复旦经济学院差了三分,失去了本领。
父亲一直在安慰我,但我知道他有点失望。
看不到前方的路我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知道该怎么办。 是再努力一年,还是去别的好高中?
不甘心,不想再忍耐下去。
想了两天后,我对父亲说:“我要出国读书。
”
接下来的两个月,我疯狂地在家里做雅思习题,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我已经没有退路了。 这是我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机会。 只有成功,不允许失败。
最终我得了7.5分,除了平时成绩很好外,还通过了UBC。
在UBC上学的四年间,我一刻也不放松,一个人在图书管理上呆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我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获得了奖学金。 现在临近毕业。 也有一些条件好的工作报价。
从应试教育的带头人变成了失败者,最后又一次成为人们眼中的“学霸”,我咬紧牙关,勉强再次创造了破碎的名校梦。
我很幸运,多亏父母的支持,有了第二次逆风翻盘的机会; 更幸运的是,面对第二次机会,我破釜沉舟,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我不怎么和国内的同学谈去国外的感受。 因为感到寂寞的时候,可能会被认为太矫情了。 当你辛苦取得一些成绩时,你可能会认为是用钱积累的。
我不是逃兵。 勇敢地面对,坦率地接受了失败。
出国累得孤独的夜晚无数,我也从未放弃过自己。
不管你信不信,这是我为自己写的命运交响曲。
需要新的开始
Sophia,广州,26岁,SFU毕业生
小学生的时候成绩很好,稳定在年级的前三名,直到父母的感情开始破裂。
那时我已经通过了重点中学的实验班,但是因为家里的黑暗气氛,我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成绩一落千丈。 另外,因为当时又矮又胖,所以成了全班同学孤立和嘲笑的对象。
初中三年的黑暗时光永生难忘。
在学校里,我默默地忍受着同学们的变态欺凌和老师的“恨铁不成钢”。 一回到家,就是爸爸妈妈没完没了的骂人话。
每当考试不及格,父亲就往母亲脸上扔试卷,说:“孩子这么坏,是因为像你这样没用的母亲教的。
”,每次我为了母亲挺身而出,怒吼和耳语就会交换。
中考时,经过三个月的模糊学习,我在老师和同学眼里实现了“反扑”,升入了总部高中。
有趣的是,在为中考而努力的时候,我脑子里想着,爸爸不再爱这个家了,是因为我不够优秀,所以我必须更加努力。
但是,中考的优异成绩并没有给家庭状况带来任何改善。
因为直升机总部高中,初中的大部分同学也在年级的走廊里,嘲笑和无视依然围绕着我。
我开始想,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生活,真的能让我幸福吗? 我想要的是什么?
我把这个疑惑告诉了妈妈,妈妈沉默了。
高二的时候,父母终于离婚了,妈妈问已经开始准备高考的我,是否想出国读书,换个环境,有个新的开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于是一个月后,我来到了加拿大。
在这期间,虽然受到了质疑、背叛、绝望、挣扎,也承受了无数无法言喻的痛苦,但出国留学是我人生中最正确的决定。
这条路不轻松,没有人陪伴
Stanley,21岁,UCLA经济专业
初中的时候,父母计划送我出国留学,所以和其他同龄人一样过了三年普通的初中学习生活后,我去了当地有名的外国语学校,走上了和初中同学完全不同的道路。
高二的时候,初中的同学开始准备高考,但我更早的时候把自己埋在了SAT和TOEFL的问题上,周末辗转于新东方等地的学习机构。
有时候,曾经的同学和我抱怨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痛苦,有点羡慕地说:“你很好。 不需要高考。 很轻松吧。
“只有我知道。 这个每天晚上点灯读,绷紧神经咬紧牙关完成一系列题目的强度有多大?
但是第一次考托福的时候,我只得了73分。
回家,自己躲着什么都不想做。 父母跟我说也不理,补习机构老师的电话也不接。 最后六神无主地拿起手机,看了老师的留言:“还想去美国吗? 想去的话,必须输。
于是又更加疯狂地磨练问题,两个月后,我在托福上得了104分。
接下来是SAT的学习。
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了两个月后,我的模拟考试只考了1680分。
绝望再次蔓延。 这次没有让自己继续颓废。 坚持到这里,我早就没有退路了。
最终以托福104分、SAT2190的成绩被UCLA录用。
高考的两天,我去了我曾经上过的中学。 也是大学入学考试的考点。
看着匆匆的考生,脸上一会儿心跳,一会儿平静,他们向往着无数美好的明天吗?
我作为参加者会是怎样的场面呢,会不会紧张,会不会兴奋得睡不着觉?
世界上没有东西。
无论是留学还是高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是最重要的,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 而且,绝对不会犹豫。
相遇,听,陪伴
目前,我国累计留学人数已达到585万人。
仅2018年,中国的海外留学人数就超过了66万人,但这个数字还在急速增加。
同时,国内各种类型的媒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很少有人关注留学生群体。
国内、国外信息大而不对称的状况让很多留学生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亏。
在这种情况下,【遇学edu】应运而生。
选择一个人离开家乡的留学生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经历,习惯了把不安和感慨藏在心里。
也许不是有意的,但是孤独的时间太长了,想被问,也没办法。
虽然想得到陪伴,但也有徘徊的时候。
我们希望见到你,倾听你,陪伴你。
就像海滩边上的小海螺,被无数波浪冲刷得发白,消除了外表的不足,留下最硬的部分静静地躺在沙岸上。
有人相遇,轻轻捡起耳边,虽然不是很大的声音,但能清晰地听到海潮的声音。
然后,我们想成为捡起海螺,听海螺中波浪声音的人。
那是你们每个人的故事,也许我们能理解。
然后,我们掸掉表面的细沙,轻轻拿起海螺,一起往前走。
这次旅行有点曲折,但我不会再感到孤独了。
很高兴在路上见到你。 我希望你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