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在《留学》杂志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liuxuezazhi上
国外高校对诚信要求严格,很多国内学生想象不到的人们对留学生的负面认识,也并不突然吧
我是在美国学习的大学二年级学生。
最近,我的一些朋友频繁收到关于美国“高考”SAT、ACT的高分喜讯,比如“SAT读书790”“建议230”等。
看到如此完美的成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怀疑,“这个学生不是事先找了答案吗? ”你可能会怀疑。 中国留学生并不是一两天就成为社会大众讨论的焦点,他们的诚信问题常常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在我摇滚的留学考试过程中,父母经常对我说。 “不管你最后去哪个大学,请记住,这些前期准备只是留学的开始。 真正的留学是在走出国门之后。
所以,现在要多涉猎锻炼。 出了国,什么事都只能自己做。
现在我大学一年级毕业了。 这一年来,我遇到了很多新人和事,他们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含义,也告诉了我更广泛谈论的中国留学生诚信问题。 只是见树不见林的讨论。 我们得摘下有色眼镜,再看一遍留学生这个大团体。
虽然道路不同,但同样困难
我曾在北京一所普通的高中上学,到了高二的时候我决定出国。 因此,对国内国外的教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比较两条不同的道路,我惊讶于社会对留学生群体的各种偏颇看法。
在普高的日子里,我的生活很紧凑,学习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周测、月考、分班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考试,课程随时由老师点名,一下课就要投身到作业和复习的海洋中。 这些对国内同学来说是日常生活。
出国考研后,老师的催促和同学们丰富的学习氛围消失了,我不得不重新调整,进入新的学习和生活模式。 因为所有关于留学的事项基本上都要自己操心。
刚准备考试的时候,我特别崇拜成绩优秀的前辈们,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们一样优秀。
上高中的时候,考试的努力和成功可能并不总是挂钩的,但所有人都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在最后的高考中一定会取得相应的成绩。
在国内教育环境下,高考在很多人眼里意味着寒窗苦读12年的结果,意味着绝对的平等,分数决定一切。
什么让留学生“不诚实”?
但是,留学的世界并不一样,比我选择时想象的还要复杂。
我按部就班地准备了第一次SAT考试,但成绩意外地落到了和预想相差很大的分数。
我并不失望。 在第一次考试中,我想普通考生应该就是这个水平吧。
但后来听说有个同学买了答案,打中了机经,第一次得了高分,非常惊讶,不知道有人会做这样的操作。
从2014年到2015年,SAT试验在亚太地区掀起了诚信风波。
一个原因是,很多留学机构为了帮助留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学生也有运气,想把多年的试卷和老师给的可报考的考题全部熟悉。 二是美国考试机构明知自己出题有漏洞,亡羊补牢,借口亚太地区作弊,大面积取消三四次大面积地区考场,连累千万考生。
在我报名的前一年,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前辈受到考试被取消的影响,来不及早点提交报名的文件。
到了我这次,美国考试机构故意降低中国考生的分数,推迟或取消考试。
身处留学圈的我,陷入了不诚信的漩涡,开始反省诚信问题是否真的蔓延到了所有的留学生群体。
答案是否定的。
大侠对留学生群体不诚信问题的根源,首先在于对留学生群体缺乏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对这一群体多是“标签化的片面解释”。
留学是近年来热门产业,但高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八股”式的办学方式。
对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高考仍然是未来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因此对于高考,人们评价说学生学习太多,高考结束后要好好放松。
但是,对于留学,大家又是另一种态度。
首先,留学标准化考试不是终身考试,留学生的学习态度当然有疑问。
再加上留学行业鱼龙混杂,随着媒体关于诚信问题的报道和信息的出现,随之而来的是网民的各种负面评价,长期以来,诚信问题与留学行业密切相关。
请想象一下,有关高考的报道,是在“寒窗苦读”背景下煽情激励考生的文字。
但是关于留学,留学生作弊等不诚实、学术能力低下的文章很多,所有这些舆论都会给广大留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令人意外的是,在这些负面评价的背后,大部分留学生也付出了超乎想象的努力。
我认识和接触的大部分留学生,都要在非母语环境下每天通过十几个小时的练习听说读写,背上万个单词,挑战夜战,仔细猜测不同文章的不同题型。
每一条路都有相应的难度,我不会偏袒任何一方,但留学生考研的辛苦,谁知道呢? 绝对并不比高考生少。
美国教育重视学术规范
诚信是中国留学生的“出柜”
有以国内国外的教育为形象的比喻。 在国内是“前紧后松”,在国外是“前松后紧”。
经过中国的高考,大部分学生似乎都解放了。
但是参加美国考试,真正来美国大学之后,就像我父母和我说的,真正的留学从这里开始。
美国大学对学术诚信有非常高的要求,除了通常意义上的考试诚信外,美国大学还重视个人的独立思考。 也就是说,你的文章必须是你的思维,引用别人的思想,需要用一系列的书写方法来书写。
新生见面会时,学校特地向全校同学宣读了学校的学术制度。
各课程教授给出的课程大纲中表达了明确的学术规范和要求。
大学一年级上学期的作文课开始前,教授特意讲解了如何在文章中引用他人的句子; 第一学期第二学期,老师特意安排我参加学校教育中心开设的关于学术不诚实定义的课程。
从最初的战战兢兢,到探索的第一个学期后,我在美国大学适应了各种关于诚信的框框。
我不是唯一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 我身边的留学生都经历了同样漫长的探索过程。 除了写作外,所有学科在美国大学都有相应的课程要求。
虽然应试学习很辛苦,但是大家都觉得对真正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一个留学生在准备考试后一直聪明地“拿”并通过了高分,去了一所与他水平不相适应的学校,真正入学后,迟早会被刷掉。
假充真货保存
个别留学生不能代表整个团体
媒体喜欢有话题性的负面报道,但很多优秀努力的留学生却视而不见。
我见过非常极端的例子。 文章名叫《在爱荷华堕落》,一名学生张洋正在国内考研,但他的成绩和经历大部分都是伪造的,到了美国大学,才一个学期,他就因为分数太低被学校开除,不能入境。
由于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每个留学生都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负面标签。
举个最近的例子吧。
今年5月份的美国毕业典礼上,马里兰大学中国女留学生的演讲引起了广泛的舆论反响,由于该演讲中有很多偏激的话语,留学生的行为再次成为风口浪尖。
这几天,微博的话题几乎都是以留学生这个群体的各种不满为中心进行讨论的。
但也是在同一次毕业演讲中,一年前在哈佛大学来自湖南的何江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言。
与此次“辱华事件”女主角杨舒平不同,何江全文退稿,源于他小时候在农村被蜘蛛咬,母亲用泥土的方法给他治病,无法忍受他的痛苦,为了思考为什么不能用更科学的方法治疗伤口,他努力学习
这样一边表达事实问题,一边作为科学家跨越国界阐述如何让世界变好的演讲,在那一年里没有得到今年这样的点击量和热议。
大众将更加关注今年的辱华演讲这样的事件,以巩固对留学生的消极印象。
所以,这种偏见会越来越大,无法挽回。
作为留学生,我确实想为这个群体中大多数诚实向上的学生正名。
因为留学圈的不诚实,不仅仅是留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如果留学行业的教育者能更好地提高素质和诚信,不给学生提供考试的便利,让他们进行诚信考试、诚信教育的父母能更关心自己孩子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给他们树立榜样,社会上很多人就会正视对留学群体的偏见
那么,摘下有色眼镜,我觉得大众化地看待留学群体会更公平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