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天又有大学入学考试。 说到高考,我曾经认为那是中国最重要的考试。 后来,朋友对我说。 现在,其实不仅仅是高考,公务员考试,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国家考试和省考试是中国的第一考试。
总之,伯仲之间的两者无疑是中国最重要的考试,前者提供了培养和筛选人才的基础,后者为人才进入职业生涯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其实古代还有一种制度。 那是将两者合二为一的东西。 那是中国的科举制度。
船夫先生在以前的文章中谈到了科举制度的诞生和发展,我想这个内容已经很熟悉了。 在科举取士的制度下,学校不重要吗? 古人也在唐朝初期看有名的学校,为什么诗人职业生涯往往不顺利? 在中后期能成为大官的中国古代历史中,唐代诗词为什么会盛行一时呢? 虽然你不知道的是古代的高考导向,但是关于科举制度的消亡和之后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的影响,大家其实知道的并不详细。 那么,下次再说吧。
十九世纪末的晚清就像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生命垂危,这是大家看得见的事实,被强敌包围拯救是当时所有中国人的想法,但具体方法却分为两派。 其中保守派首先提出稳定局势,乍一看像坐以待毙,但以光绪皇帝为首,康有为辅佐梁启超的改革派选择了非常激进的方法。 那就是变法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珠玉在前,但不容忽视的是日本自身的特殊性和当时的客观环境。 首先,日本是岛国,人口比中国少得多,在统治难度上完全是悬殊的。 其次,日本当时面临的是亡国灭绝的威胁,因此一些新闻团发育不俗。
反观中国,首先是危机四伏,内部矛盾错杂,满汉民族仇恨和新旧势力矛盾。 这决定了清政府很难像日本那样单纯地用变法来改变现状,百日维新( 1898年)注定要失败。
光绪皇帝仓促出台的政策相当于猛药,初心固然好,但对晚清这位濒死老人来说,几乎是老命。 所以慈禧太后要赶紧回去救援。
这里绝对不打算洗清慈禧,想分析一下光绪皇帝废除科举制度的事情。
光绪皇帝废除科举的诏书被慈禧废除了,但仅仅几年后,科举制度就真的消失了。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其影响十分深远,科举制度本身也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命运,即使相差一千左右,想要废除他,首先应该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替代其作用和价值。
有经验的慈禧太后也这么想,在实际废除科举制度前两年的1903年,清政府公布了《鼓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在这个规章制度中清政府规定:
中国留学生如果获得外国学位,初中学位跟贡生一样,高中学位跟举人一样,大学学位跟进士一样,研究生学位更是了不起。 和中国传统翰林学士一样,博士再升一级,符合上述五个等级的人,将被安排进入清政府公务员体系。
正因为有了留学代替科举的制度,清末期的留学生又被称为洋进士和洋举人。
最初几年大家都在观望,但也有科举制度。 没想到不到两年,也就是1905年清朝才真正地玩了起来,科举制度就结束了。
这一下子就炸开了锅,全国范围内开始热衷于出国留学。 也许连清朝自己都没有想到,几年前谁也不想出国留学,但很快全民就开始热衷于出国留学了。
这样的变化让清朝政府措手不及。 每年招聘官员的数量都是固定的,一下子这么多了,留学生留学回来该怎么安排?
之所以鼓励民间自费留学,还是因为清政府的国库空空如也,不可能为公派留学生出那么多钱。 但是,即使鼓励民间自费留学,也必须设置一定的门槛。 宽严相济,能不能出国回来有待考核,严严相济,出国前严格筛选,回国后给予相应待遇,可惜清朝政府反映的时候已经晚了。
如上所述,出国留学的学位相当于相应的官职,去欧美各国留学需要费用。 于是,聪明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最经济最划算的留学攻略。 那是离中国最近的日本。
当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发展迅速,但本质上与西方欧美国家的差距很大,即使设立了很多西洋式大学,知识和理论都是西洋的二手货,当然“卖”的不是好价钱。 另外,由于日本离中国很近,出差的成本也远低于欧美各国,所以可以看出清朝末期的日本成为了中国老百姓最热衷的留学目的地国家。
这不在于日本人的教育有多优秀,而在于最经济,鲁迅、陈独秀、蒋介石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就是在这个时期到日本留学的。
同调
比政府预想的还要多的留学生,直接导致新制度的崩溃,很多觉得被骗的留学生心怀怨恨,做出过激的行为,都发生在清朝末期科举制度消失之后,此后的发展非常清楚。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彻底走下历史舞台,成为历史车轮下的尘土。
从这个角度再次审视清朝的灭亡,与科举制度的废除有微妙的关系,没有完善的继承科举制度的高考制度,这无疑成为了促进清朝灭亡的重要因素。
步伐不能太快。 如果要取消科举制度,最少也要制定2-3年的“五年计划”,让大部分家庭在制定新一代教育计划的同时,也能让那些为科举准备了多年的人抓住最后的机会。
与此同时,清代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教育制度,比如我们熟悉的高考制度,同时出国留学的相关制度也是严格规范的。
教育还是民族的精神摇篮,老师更是新一代的精神园丁。 这种事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最安全。
2021.06.05 (清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