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很多大神分享经验,不经常参考吗?
为什么即使看到了很多大神的经验并分享,托福的分数也不会上升呢?
托福初学者,还有经过多次考试也不能超过100的钉钉,心情一定非常烦躁。
了解用户@梁跃向我们揭露了一个真相: 99%的经验对你来说毫无价值。
让我们看看他对“为什么看了很多经验和分享,托福还达不到100”这个问题的回答。
PART1:99%的经验贴,你针对那些不值钱的托福考生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培训班太少,不是不靠谱太多的资料太少,不是冗余太多的经验分享太少,而是重复太多
让我们看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我认识三个人。 托福超过了100分。 他们的经验分别如下。
第一个人是我的好朋友,女儿g。 她计划早点出国,整天忙着刷GPA,和领导一起做研究并发paper。
她表示无暇复习托福,在微信语音上练习了几套口语后,进入了考场。 考试结束后,一脸痛苦地对我说考试失败了。 最后打电话给我报告了114(R27L30S28W29 )。 那时,我的心在崩溃…她说,只是运气好,平时积蓄就齐全了。
第二个是韩的l。 好啊。 其实是我自己。 一战进行了一个月的应试学习。 平均每天要花三个小时左右。 分数为104(R29L27S23W25 )。
被问到是怎么准备的,说实话,自己翻了OG,重点看了托福考察的能力点。 然后进行了6套TPO,在做的过程中仔细分析听力和阅读的失分点,进行了改善。
口语练习了黄金80题后,看了一段讲述托福口语的旧视频,记住了几个答案模板。
没时间写文章了,赶紧翻了《十天突破托福essay》摆在鸭架上。
第三个是后辈z先生。 一年半内考了五次托福。 学生从裸体测试79(R22L21S14W22 )提高到106 ( r 30 l 29 s 23 w 24 )。 他的经历是一亩三分地托福版有精华帖,哇啦哇啦地写大页,读听力作文口语,一些考场的
大家说谁的经验最可靠?
第一点一定不靠谱,明眼人很快就知道这姑娘是学霸。
你知道什么是她平时的积累吗? 她在初中学习了新概念的全部4本,进入了“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总决赛。 高中英语作文都被老师当成范文讲; 看美剧没有字幕,参加学术会议和国外的教授们谈笑风生。
所以,这个经历听了也笑了。 学霸的世界我们不知道。
第二个也许可以作为参考呢。 虽然不是大神,但我知道这个人的英语基础还很扎实。
嗯,我当初四六级是裸考,分数在620和560左右,对英语很有热情。 平时,读书的原则是如果能看懂英语原版的话就读原版。 考试前的大半年,即使走了一整天的路,也戴着耳机听ESLPOD、Sixty Second Science等,专门选修口语课,练习过《American Accent Training》
但是,平时没有说话的机会,也很少写作。 口语和文章自然很普通。 所以,我的托福分数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第三,我感觉和很多人很接近。
弟弟老实说,自从他开始学英语以来成绩不好,大学英语差点挂了,多亏了老师把他从及格线上救了出来。
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准备托福,也通过了强化班,总结了各种各样的反思,终于达成了目标。 是个感人的典范。
你认为现在那些大部分经验对你还是有用的吗?
为什么大多数经验不适合分享你的很多高分经验? 逃不出三种类型。 按学霸、学民、学渣划分,学霸提倡英语能力多年积累,考试样样准备即得到。学民表明自己有一定的基础,辅以适当的练习,可以获得理想的分数; 学生渣们大多临时抱佛脚,初赛惨不忍睹,只能不停地挣扎升级,历经各种辛苦才能达成目标。
为什么任何类型的经历对听众(读者)都没有什么价值呢?
因为分享者不知道聆听者,学习本身是个性化的。
这些经历完全不是站在听众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大多像纪录片一样讲述着自己的活动。 你用了哪些书籍,用了哪些软件,做了哪些TPO,背了多少套模板,写了多少次essay,你翻了多少次机经?
听众只能根据其中零星的背景信息(四六级多少分,考了多少托福)来匹配自己的背景,判断这个经历对自己是否有用。
但是人的背景千差万别,仅凭几个分数就能判断两个人的英语水平是否相似吗? 即使分数相近,你能确认词汇量、语法掌握程度、阅读能力和口语写作水平相同吗?
什么样的经验适合自己? 三流经验记流派; 二流经验分享感悟; 那是一流的吗?
我认为,一流的回答和分享有两种。 一个是说教,另一个是讲解。 前者教你如何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教你思考方法。 后者教捕鱼,教你如何做一件事。
有道无道容易陷入空虚,有道无道缺乏视野边界,二者必须相辅相成。
在任何学习平台上,关于阅读/听力/口语/写作方法已经有很多方法,其中有些是优质的回答。
但是,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有人马上,像老虎一样,有人陷入泥潭,一步也走不动?
因为再好的方法也要根据学习者自身的情况加以应用。
任何科学方法的有效实践,都必然有意地应用于以下理论知识。
这个理论是“有意练习”。 是的。 很多人已经听说过,但是很多托福小白和订书机的用户都没听说过,听过的人也不一定能正确使用。
总结其关键,并结合备注实例,说明该理论应该如何运用。
有意练习有三个原则。
1 .在学习区练习
2 .大量重复训练
3 .继续收到反馈
在学习区练习对人来说,可以将学习任务分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三个区域。
舒适区:在能力范围内,可以执行该区域内的任务。
学习区域:稍微超出能力范围,需要额外的努力和练习来完成任务要求。
恐慌区域:远远超出了能力范围,对该区域内的任务感到困惑。
举栗:四肢健全的右撇子,右手刷牙是舒适区,左手刷牙是学习区,脚刷牙是恐慌区。
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人的能力不会提高。 前者太轻松了,后者不现实。
所谓有意识的练习,就是不断地停留在学习领域,在难度稍高的任务中不断地挑战自己,被迫努力提高不熟练的能力和技术。
以一位知名发言为例,“听写是提高听力的唯一途径”、“唯一”这句话必须吐槽,但为什么听写这种方法被很多人证明确实有效?
因为听是输入,写是输出,输出的难度比输入高。
对于你正好能听懂的文章,单纯地听是在舒适的区域内,但是写的话会被要求想起单词的拼写并写在纸上。 这会减缓你的思考速度,同时提高对记忆力的要求——这会带来学习区的效果。
低分的学生们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大牛们推荐的材料到达了他们的恐慌区。 那一年,一个以六级低分飘的孩子问我。 “老师,我听了一个月60 second sicence,怎么还听不懂? ’尼玛,请先听完六级难度的听力再说。
多种反复训练——有意练习中的训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各个能力的多种反复训练。
职业乒乓球运动员在训练中一直在比赛吗? 不,比赛中需要综合运用发球、接球、按摩球、抢断、拉力球等技巧得分; 训练的时候,这些项目是单独练习的。 而且这些项目可以细分。 单从发球来说,就是正手反手、高跷深蹲、长球短球、上旋球等。
哪个都要做很多日常的练习,练习量很多很无聊。
然而,如此长期、针对性的大量练习,让运动员的天性中蕴藏着每一个动作和意识。
这也是职业和业余差距巨大的根本原因。
所以,在托福考试中,你也要细化自己的弱点,进行密集的训练轰炸。 听力结束后总是忘记观点吗? 它每天练习10篇,专门练习如何记录观点; 读长篇文章总是很费劲? 它每天抽出3个小时进行分析,吃15个长而难的句子; 论证没有说服力吗? 每天找3~5个论点进行逻辑训练; 你看不懂单词吗? 孩子需要回去练习一百次基本音标!
每次你不断收到反馈,你都需要知道你现在的水平怎么样了,距离你设定的目标还有多远。 这些反馈是诊断和修改自己的学习所必需的。
为什么在现代体育比赛中教练这么重要? 因为教练不仅提供科学的方法,还会指出你的不足,告诉你什么地方需要什么样的训练。
所以自学很难吗? 因为既可以成为选手,也可以成为教练。
口语和文章为什么没有听力和可读性? 在听力和阅读方面,粗放的反馈来自测试分数,细分的反馈直接来自句子和单词是否听懂,是否能逐段阅读;
口语和文章的问题在哪里,自己往往很难把握。
对口语,自己录音,与标准语音资料进行比较是一种方法; 写文章,有条件的可以请高手批改你的作品,不条件的人要自己拿刀,比较与优秀作品的差距。
总之,通过尽量获得练习的准确反馈,训练会更有针对性,进步会更快。
虽然一篇文章不能解决所有托福考试的问题,但希望这篇文章能告诉你正确的思路,让考研不要绕圈子,成为更有效率的学习者。
自我提高没有捷径。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大家一起学习。
摘录用户@梁跃的回答版权归其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