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理念: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2020年把孩子从南京带到新加坡的我们父母的朋友--Kevin的妈妈。
Kevin从2020年开始和我一起学习英语。 是个很有灵性的男人。 而且Kevin非常有天赋,每次上英语课,他都能根据课程内容即兴画画,让人印象深刻。
自从2020年Kevin和妈妈一起去新加坡学习后,我们就一直保持着联系。 我和Kevin的妈妈说她想让我来分享自己对新加坡教育的体验。
结果,她非常认真,给我提供了不用把文字和文章并排修改的长篇大论。
在此深深感谢Kevin的妈妈。 从她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她的严格。 我相信这种态度对Kevin的成长也有很大的正面影响。
鸡娃果然不是鸡娃我是陪读妈妈,带着儿子凯文去新加坡看了一年多书,印象很深。
随着疫情的持续,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新加坡成为留学移民的热门地,像我这样低龄化的陪护家人也在持续增加。
新加坡的教育系统主要有政府学校、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
政府与中国比较相似,重视基础教育,小学阶段主要是英语、数学、汉语、科学,但对音体美的重视程度超过中国。
与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新加坡不是全民鸡娃,普通父母非常淡定,课外学乐器、舞蹈、跆拳道等课程都没有功利心,要求老师不要鼓励表扬、严厉。 参加考试或在比赛中获奖等要求不高。
但相反,准备报考名校或者已经进入名校的父母们都很勤奋,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排得很满,有很多孩子在婴儿车里吃晚饭,好的补习老师也很抢手。 国际学校小学阶段课业负担较轻,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探索和思考,鼓励孩子尝试各种活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选择私立学校的父母因为迁移而很多。
三个系统让父母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学校空间。
进入国际学校的体验根据KEVIN的情况,我为他选择了英语过渡很长的国际学校--Nexus international school。
班上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孩子很少,多样性得到保证,孩子最有可能接触和理解多元文化。
学校的课程是IB系统,儿子编入二年级下学期,课程内容只能听50%左右。 但是老师和同学很亲切,他很快就交到了朋友,第一学期完全适应了英语教学。
头三个月,我跟踪了他的作业。 我觉得和中国的差异非常大。 很多主题是开放的,而且需要孩子自己查阅和总结资料。 想法的转变,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举个例子,科学探究课的第一个主题是系统。 为期两个月,围绕城市的快递系统、运输系统、电力系统、商品供应等话题进行介绍,了解作业系统的概念,可以为孩子制定包含环保要素的交通、电力等系统的城市地图。
这样的工作往往需要两三个晚上构思完成。
收集、整理、总结这些资料,形成观点,并据此说明的学习方法,可以切实锻炼孩子的逻辑和思辨能力。
一开始我觉得有点难,但是孩子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三个月后就不用跟进他的作业了。
数学教育也有点不同。 虽然进度很慢,但大部分工作是关于原理和思考,而不是锻炼计算本身。
比如乘法运算,相对于加法运算这一简单的概念,作业大多是分组图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九九乘法等完全不要求死记硬背,做作业,把打印好的乘法表发给孩子参考,理解概念就可以了。 减少计算的熟练度,在三年级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也是同样的类型。
初中二年级的中国孩子和我吐槽说,考试允许带计算器,但她的母亲根据中国的要求不允许带计算器。 她考试的时候拿到了诀窍,但即便如此,她还是A,中国孩子的数学基础确实很扎实。
想起在外国菜场买菜就不找零的小视频,失笑了。
国际学校的教育和国内印象最深的区别在于材料的教育。
每门课都是根据学生程度分组,课堂作业是根据孩子的水平做的,每个小组孩子的作业都不一样,真的是个性化的。
过了一段时间,如果一个孩子发现有明显的进步,就做个小测试来判断他是否能进入更高一级的小组。 每次KEVIN参加高级考试都很兴奋,即使没有通过测试,只是接到测试通知,他觉得自己的进步被老师看到了,非常高兴。
他的幸福生活开始三个月后,凯文习惯了学校生活,交了几个朋友。 小组活动中总是有人和他组队,午休时开始交到很多玩伴,每天开心地去学校,笑眯眯地放学后分享白天的趣事。
新加坡重视课外活动,KEVIN在学校参加了戏剧、乌克莱、空手道、网球、足球、田径等CCA活动,还参加了游泳队和数学俱乐部。
因为作业很少,所以放学后有充分的时间做喜欢的事情,每天都很精神。
课间休息很丰富,孩子的节奏变慢了。
来新加坡之前,每天两点半到三点放学,马不停蹄地去接孩子上各种培训班。 在时间上基本无缝对接,道路时间精确压缩,孩子基本上要在车上吃水果点心,晚上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在自己头上安装闹钟,感觉孩子也有压迫感。
现在时间很充裕,移动站正在坐地铁。 凯文彻底研究了新加坡的地铁路线图。 外出该去哪个站,坐哪条线,在哪里换乘,怎么看指示牌出站,孩子们都安排清楚了,从来没有错。
孩子说,在这里他很放松,没有过去的压力。
事实上,课余时间也依然很忙,钢琴、击剑、奥数一直持续着。 我不总是以结果为导向来评价孩子的学习成果,他觉得那些是游戏,所以我觉得没有压力感。
国际学校的老师善于鼓励孩子,总是让他们感到自信和放松。 孩子喜欢这种教育方式。 KEVIN在我批评他的时候,一开始我要求我的语气和音量合适,后来直接对我说:“这件事我错了,但是如果你这样说——就好了。” 如果你能这样改善的话,就更好了。” 我想多改一下。
作为中国父母也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学习成长,有时兼容,经济上有时衡量取舍。
另一个我觉得很棒的地方是有太多好用又有趣的学习网站。
KEVIN的二外选择了法语。 老师推荐了一个网站,让他挑战回家连续21天完成任务。 结果,贪玩,不休息,每天都参加任务,赚取积分,提高自己的排名。 男孩的血液里可能有这种胜负欲。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正面反馈,他觉得学法语并不难,反而觉得很有趣,在初中可以选修三门外的时候,他帮我讨论选择西班牙语还是日语。
上个月,我带他在法国的文化交流中去了巴黎圣母院的3D展。 他和拼命在门口查票的法国哥哥打招呼去聊天,回家学法语更积极了。
和我初中的时候每天早上6点被妈妈从被窝里拖出来打哈欠背英语单词的痛苦相比,这个学习方法也是YYDS。
国际学校虽然纸质作业不多,但很重视阅读。 除了每周布置读书作业外,图书馆课上每周都可以自由地选书回家看。 学校提醒父母每天保证孩子有30分钟以上的课外阅读。 学校提供免费账号,让学生在家上网看书。
Kevin坚持在线每天看一本图画书,题材从漫画、小说过渡到科普和人物传记,习惯后开始看章节书,从学校幽默和冒险类题材开始,现在看《哈利波特》的原著和一些科普读物
新加坡的文化差异以上是学业上的感觉,关于文化的差异,也有一些体会。
中国的教育环境强调服从、竞争和基本功训练,新加坡国际学校强调尊重、开放、团队合作和独立的见解。
在这种价值观多元化、不过度强调竞争的环境下,我们发现孩子们在享受别人优秀的同时,也很自信。
小学生家长们看成绩单时,最重视的不是各科的成绩,而是成绩单前端的综合评价。 是学习能力、完成任务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社会合作能力,很多外国家长如果这四个是A,就会奖励孩子。
这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
当然,国际学校也同样有名校和普通学校之分,80%的陪读家长给孩子设定了报考名校的目标,并或多或少上了补习课程。
这就是中国的父母。 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都是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