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瑞士留学真实生活感受,瑞士留学的利与弊

2023-01-02 01:35:43编辑:宿醉

回去吃饭说的第一个奶酪锅是开玩笑的。 那味道和之后在瑞士上学的三年多时间里所经历的吃不饱的痛苦相比,简直就像魔女看到了大魔女一样。

买一百公斤蔬菜

所有去苏黎世的留学生都会买一张叫gleis 7的火车票。 这是27岁以下的人可以在早上7点之前,晚上7点之后全国范围内免费制作列车二等座的年卡。

瑞士留学真实生活感受,瑞士留学的利与弊

我买它的理由是苏黎世的物价太高了。 大家每周五晚上下课后开车去边境的德国城市。 有两个选择。 在北方黑色森林最南部的waldshut或东北的康斯坦茨买菜。

waldshut近几十公里,康斯坦茨100公里左右。

价差像我一开始说的,平均是2-3倍,肉类是5-8倍。

所以每周五晚上都会看到中国留学生在kaufland (德国伙伴知道的超市)买菜的样子。

没错,你看到的是在瑞士发生了10多年,中国留学生跑了100多公里坐火车去买菜,又原路返回。

欧洲不像美国一样什么都便宜,很多人都买得起车。 瑞士又在特殊情况下特殊,所以制造了很多人难以置信的情况。

我开始觉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回国两年多了每次聊天,国内的伙伴都像看到稀有动物一样露出惊讶的表情。

更令人吃惊的是,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业,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瑞士人,每次每人出国,可以带回瑞士的红肉(也就是通常你想买的猪肉牛肉)只有500g,也就是一斤。

这里不展开具体的原因,在下半部分一起解读,读了这个的朋友只需要记住这些事实就可以了。

但我相当懒,看着这些人跑了100多公里去康斯坦茨,能省不少钱。 但其实能买到的肉食和瑞士非常相似,不太适合中国人做饭。 (毕竟那中牛和猪里脊多,只能煮牛排又不会煮汤,几乎没有排骨) (综合性价比) (考虑到时间和劳力)没那么有吸引力,所以瑞士这几年基本上

买菜三百公斤

相比之下,去米兰买菜对我很有吸引力。

走278公里的高速(这个数字我记得很清楚。 多年后当被问到苏黎世到米兰的距离是什么时,我总是脱口而出。 )但是东西会比德国便宜一点。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很多。 还有著名的保罗大街( via paolo sarpi )的唐人街。 至少像涮羊肉卷一样,正确部位的骨头什么都能买到。

每次只能带500g瘦肉回瑞士的限制还是让人头疼的,一般周五晚上走,周日晚上回去,周末放假买菜,在米兰喝咖啡广场喂鸽子还是不错的。

买菜的瑞士

看了这个,你自然会问。

你到底为什么不在瑞士买呢?

第一,成本太高。

第二,对中国人来说,不应该买。

贵是不言而喻的,至于如何对中国人买法,就得拿出我以前用过的比喻方法。

与以往瑞士人的身体素质、阿尔贝斯山风景、对驾驶超速的限制相似。 欧洲各国为90%左右,瑞士为99.99%左右。

至于在买菜上的表现,那就是中国人去德国法国意大利后感到不方便。 因为买菜和买肉的选择都减少了很多。 但是,可以买到很多东西。 那就是,没那么方便。 另外,老实说,在巴黎和米兰这样中国人非常多(司徒和慕尼黑近年也有这种倾向)的地方,比这更几乎没有问题。 不仅有小超市,还有中国人的大型超市

但是瑞士真的没有中国人。 这也与他排外、不舒服有关。 整个苏黎世有两家烂中国超市,而且很庞大,一瓶空心菜只要抄半盘就能卖到5欧元。 所以苏黎世的中餐馆随便一盘菜30欧元。

不仅是中国的超市,瑞士的超市和周围的德国、法国、意大利相比,种类也在90%到99.99%左右。 什么意思?

从质量上看,他超市的产品可能比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产品质量更好,但鸡蛋用得很少。 你的瑞士质量很好,但其他国家的也很好。 你的quality是99.9999%,人是99.9%。

但是瑞士所有超市的种类和数量真的太少了,和德国、法国、意大利相比,我觉得自己像在监狱里一样,做出了无可非议的选择。 中国人来看的话几乎都要疯了。 德国、法国、意大利人也对此感到纳闷。 即使我赚了那么多钱在瑞士,也不能享受生活。

更有趣的是,整个儿童国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共只有两家超市Coop和Migros。 而且,任何超市哪里卖的都是一样的。

对中国人来说,这还没有结束。 在这些超市里,你可以买到做饭用的原材料。 真的几乎没有。

儿童超市里整个肉的部分,都是以肌肉的名字分开的肉类,瑞士这几年几乎都清楚牛肉叫什么,但你要找的真的只是瘦肉,不会做饭。

所以,这些情况回答了为什么不能在瑞士买菜。

在瑞士的三年多来,每天最大的头痛到底是做什么吃,去哪里买。

下图是我学习各肉部位的照片。

瑞士烹饪的方法与思考

当然,来这里,瑞士人怎么吃饭? 我很想回答这个问题。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在瑞士超市有限的种选择下,瑞士人会如此幸福满足,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自豪。

以使用胡萝卜的料理为例。

首先在中国人看来,胡萝卜是不能单独做饭的。 当然也可以混合萝卜丝等,但我想和其他什么食材组合起来,比如做鱼香肉丝,或者炖在牛皮里。

但是,瑞士人不这么认为。

他的想法是,这道菜是做胡萝卜,他一定是好胡萝卜,必须是符合瑞士标准的胡萝卜。 什么意思?

首先,他必须有非常环保的生长环境。 必须符合各种有机蔬菜的国际标准。 这样的话,他就是个好胡萝卜。 其次,我必须选择个头足够大、非常周正的东西。

当然,中国也有把蔬菜区里卖得很贵的胡萝卜挑出来洗的,但是瑞士包装的、符合瑞士标准的,只要每根胡萝卜99.99%一样长,就叫做符合瑞士标准

然后买那个回家吗? 我一定要用德国双立人的一整套胡萝卜专用厨具来削胡萝卜。 有的专用于刨皮,有的专用于剪线。 总之,没有一个工序就要精心准备。 同时把胡萝卜放整齐,每根线必须一样长、一样粗。 那么,这就叫做制作好的瑞士胡萝卜所需要的准备工作。

瑞士是料理和美食

基本上是西洋风格发展到了极致或极端。

究其原因,西方把重点放在高质量的原材料和制作过程上,偏重直接感受食材的原味和营养,比如水煮蔬菜和烤牛排,而中国人则注重搭配和口味。

但即便如此,德国、法国、意大利还是和中国站在同一个水平上,或者很大程度上是靠中国的(至少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还可以,但就欧洲范畴而言,和中国很像。 德国英国差一点,但不如瑞士)。 人们至少有一点概念。

瑞士真的完全没有。 完全没有传感器。

当然这个时候,英国和德国的伙伴来了,说我们那里才是黑暗的料理。 我说。 不,你们实力不够,所以退下。

这通常是我这样比喻的。 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相对于普通的普通中国人,吃一顿饭,你第一次去,一定会有吃不惯的东西。 但是,基本上能吃的东西,或者让你感兴趣,我觉得你没什么大不了的。 5-7天左右可以吧。 之后,稍微重复一下。

我想德国英国也只吃1-2天,但我想我会不想吃的。

瑞士的话,基本上你进入这个国家就会吐(因为有奶酪锅的味道)。

以英国人为例,我回国前的室友是伦敦人。 我过去常在家里做包子,做红烧羊肉、炒葱。 他每次都很不好意思和我一起吃饭,生日那天我们一起喝酒吐得满地都是。

那个时候一喝酒,话就多了。 英国人都知道。

我们谈谈在瑞士各种虐待的悲伤经历。 当然,最多的吐槽是吃饭。 他当时说的让我印象最深的话,你们说我们英国是黑暗料理,瑞士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吃shit。 他们也太奇怪了。

后来,他的朋友们也来玩,经常说类似的话。 只是,在这里太悲惨了,吃不了啊。 贵的食堂像屎一样。

在英国,那些用黑市料理虐待中国同胞的伦敦人在苏黎世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当然也有瑞士人各种内功的深深鄙视和挤兑)后,瑞士意识到谁是鄙视连锁第一的王者。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吐槽瑞士的难点在于,其他西方国家占90%左右,他占99.99%,很多只在某个国家学习的朋友,他的经历并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欧洲各国的情况

所以,以自己有限的经验和角度谈自己的出发点,很多人都会回答:我们英国怎么样,我们法国怎么样。 这对理解欧洲的全貌和瑞士尤其没有帮助。 这些回答还停留在50-60分左右大环境的中国人第一次来欧洲看到80-90分情况时的心情。

所以我回答瑞士情况的这个答案,往往是把读者的伙伴拉去普通欧洲人看这个问题的状态的心态和范畴,那就更客观了。

所以,我只说这么多,总结起来,在饮食上,瑞士是欧洲奇妙的,奇妙中的奇妙,奇妙的国王,复杂中的复杂。

因为太在意食材如何、加工过程如何,不知道怎么加工、怎么搭配、什么叫味道,显然后者是吃饭和美食的王道。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人要有对美国人和欧洲人的文化优越感,特别是在饮食方面。

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一些角度来看,西方社会确实领先我们好几年了,但最多也就十几年几十年吧。 最多,在某些人眼里是百年。

但是在饮食上,欧美至少落后了500-1000年,像瑞士这样奇怪的我们至少领先了5000年。 在我看来,这些欧美人是不懂得吃饭享受生活的人,有多少钱也没用。

当然,最后回到苏黎世将近一年,吃的问题解决了很多。

主要是因为经验丰富了。 很多东西都很麻烦,但有解决的办法。

例如,在Coop和Migros只能买到做牛排的Tenderloin和Sirloin,以及我做葱爆羊排的小羊排。

印度的店买蔬菜和葱姜蒜调味料,在Aligro买肉馒头用的五花肉和后来出现的排骨,菜农(法语圈的中国人每周一次开车在瑞士国内巡回卖菜。 当然是违法的。 每周来一次苏黎世) )买韭菜空心菜)等中国人吃的菜,但基本上我们是为了应对繁重的学业,而且买菜都是这样的不方便,所以每周一次

我说这个只是为了说明中国人在瑞士生活有多艰难。 其实我做的这些菜在国内的同行看来很普通,但瑞士基本上很难登天。 因为很难买到你想要的素材。 这种胸闷和痛苦的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

我走后,苏黎世的伙伴多少有点想念我,还有我做的肉包子。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