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如何走向未来乡村?超20国家学者参与首届未来乡村研究国际论坛

2022-12-31 04:18:52编辑:冬偶

近日,首届未来乡村研究国际论坛在线召开,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本届论坛由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主办,以“全球面向南方的发展研究范式”为主题,专家学者探讨了如何在全球视野下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徐秀丽和诺丁汉大学研究员武斌共同创办了这个论坛,这次论坛组织了来自中国、英国、印度、加拿大、瑞士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发展专家和青年研究者,讨论了“全球南方农村发展研究范式”

,如何走向未来乡村?超20国家学者参与首届未来乡村研究国际论坛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徐秀丽。

回答者供图

未来乡村发展必须保证自己的独立性

“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从国际援助中‘有选择地’学习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方法,同时保持适合自身发展步伐的独立性和自决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注粮食安全和工业化等问题,以21世纪以人为本、五大发展理念等为核心的多元发展

徐秀丽在发言中通过对我国农业发展中“选择性学习”形成机制的介绍和分析,提出未来乡村发展需要保证自身的独立性。

讨论强调,如何实现本土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平衡,如何建立乡土知识和结构性知识的沟通渠道,将成为应对未来世界南方各国国际合作和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从本土挖掘发展转型力量,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讲师徐思远在发言中提到。

他以中国育种体系转型为案例,围绕“种子市场化如何影响育种体系转型”和“创新育种体系对可持续育种的价值”两个核心问题,逐步在中国育种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与实现经济效益之间取得平衡的过程中

他说:“中国育种体系的变革表明,公、私合作和重视乡土知识能有效实现粮食安全和利益的双重追求,这是确保自身独立性下发展的优势。

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将在线参加首届未来乡村研究国际论坛。

回答者供图

未来乡村发展需要知识交流

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农民等主体对地方发展实践和发展知识具有创新作用,知识交流影响着农村发展。

在这次论坛关于“促进世界南方农村发展的知识交流”的讨论中,共有三位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分别列举了中国、印度、老挝、坦桑尼亚的农村实践案例,指出了知识交流在未来农村发展中的重要性。

“正是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创新活动,搭建了自下而上的城乡交流平台,推动了农业整体政策创新。

"西班牙维戈大学副教授波南潘迪在报告中以民间社会团体网络ASHA为例,介绍了ASHA在讨论农业持续危机、农民困境、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破坏等方面的积极意义," ASHA由民间社会团体、农民和志同道合的个人组成

中国农业大学讲师张悦则以中国向非洲坦桑尼亚提供农业援助为例,提出了创新的“国际农业合作的国家市场混合机制”,“该机制可以为中国通过公私合作提高国际援助效率和探索可持续性提供参考,明确了知识交流过程中‘公共利益’的定义和主体

未来乡村创新创业必须可持续

诺丁汉大学研究员武斌及其团队的研究表明,当前农村发展的背景是基于许多新兴国家和转型经济阻滞国家经历城市化和农村衰退,这给农村转型带来了挑战和创业机会。

在此背景下,武斌及其团队引入了“可持续创业”概念,并以此来考察创业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和贡献。

通过收集和分析中国黄河流域12个农村企业家的微观叙事,该研究团队为可持续创业研究建立了体系框架,确定了创业成功背后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关联。

他们说:“农村转型是重构农村经济和社会体系,可持续创业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

“农村地区女企业家的参与不仅能提高收入,提高家庭地位,还涉及子孙后代的营养和教育等代际发展问题。

”来自诺丁汉大学的普罗尼塔伯特博士在发言中介绍了将视野转向印度,聚焦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妇女创业的研究计划。

她们认为,在关注世界南方的性别问题时,应特别推动农村妇女的贡献。

“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农村妇女普遍面临着教育低、基础创业技能不足、无法创业的现实困境,农村妇女也是农村创新创业的主体之一。

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世界南方小农和社区面临着许多挑战。

“例如,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农村地区能力不足、粮食浪费等。

希望广大青年学者参与农村发展规划、社会创新、南南合作、三方合作等领域的研究,为世界南南农村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知识成果。

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小云教授和团队在云南省进行农村振兴的实践。 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只有解决农业功能与收益的矛盾、农村生态涵养功能、人的现代化这三个问题,才能实现中国式农村的现代化,走向未来的农村。

北京新闻记者陈璐

编辑唐峯校对柳宝庆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