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拼命努力,也就只能进入美国“二流群体”?留学生机械化人生的无奈

2022-12-18 03:28:51编辑:智库News

文▏钱进来

拼命努力,也就只能进入美国“二流群体”?留学生机械化人生的无奈

在国内的年轻精英中,留学生是最能够代表他们的群体,拥有良好的本科教育,远超于常人,甚至可以跟外国人像母语一样交流。

加上比外国人还要高的英语成绩,以及在知名机构丰富的实习经验,还能能够进入到知名的机构中任职。

可以说在当前教育资源越来越稀缺,竞争,内卷非常激烈的国内,能够在20多岁时交出一份这样的简历,不得不说超过了绝大多数的同龄人,以至于超过了很多过来人。

这种人可以说在每一次的人生节点中都选择了最优解,求学阶段,小升初,初升高,到后来的高考,每一次人生的选择都选到了最好的节点。

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也选择像金融,经济,国际贸易这类的被无数人验证过的专业。

因为沉默成本太大,他们只能在预定的人生轨迹上行走,但对于他们而言,也早已形成了路径依赖,制定目标,直奔主题,脚下是通道,而不再是自己的生活,这种机械化的人生,也为他们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机械化的人生路,并没有带来最初的梦想

今年的校友会上,看到了那个当年光彩照人的同学罗哥,他算是我们班上学习能力最强,也是路走的最顺利的人,当时本科毕业之后,就选择了出国留学。

因为自身能力足够的强,是我们专业乃至于我们学院的红人,不出意料的读研的时候去了美国的前十名的大学。

年轻有为,未来肯定要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是当年我们老师对他的评价。

在校友会后的聊天聚会,我们几个好友问起了他为什么回国的事情。

对于他来讲,当时出国留学后,选择了很热门的商科,也不出所料的是在后来的工作中,因为自己大学时期学历的出色,也很顺利地进入了一家知名的企业做了分析师。

按照他的想法,进入风投公司做分析师,然后做合伙人,再做投资合伙人。

成立自己的公司,跻身美国的上流社会。

原本的梦想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屡屡受挫。

因为自己的能力很强,做分析师的时候,自己还是做了一些业绩的。

但是在后来的晋升中,因为自己的一笔投资没有做好,导致了后来的晋升机会没有了。

再往后就是自己辞了职,原本想着自己依靠在校期间的人脉,能够有一个募资合伙人的身份。但也因为自己并没有拉到投资,在几个合伙人中,他不得不离开。

想要跻身于美国的上流社会,但还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很多时候都是事与愿违。

在如今三十多岁的年纪,还在兜兜转转,因为是好友,也就没有瞒着我们,说出了他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他还在找自己的兴趣点,可对于当前的中国学生来讲,三十而立的年纪,还在兜兜转转,属实有点很难接受,我能够感受到他其实也很难接受这个事实。

中美文化的差异,会对留学生产生很强的排斥反应

其实我们的老师,也会给我们说一些出国留学回来的同学回国的原因,现在想想其实也很深刻。

对于那些发达国家的学生来讲,在进入研究生学院学习之前,都是有几年的工作经验。

因此在学科的选择上,参与后期的讨论以及在完成小组作业的时候,都会带着自己的经验,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在学习的时候,细化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职业兴趣。

相反对于我们的留学生来讲,因为从小的顺风顺水,同时大学毕业之后直接考入研究生进行学习,这里因为没有经历过职场的磨练,仅仅认为研究生阶段还是大学的延续,自己能够考得高分就可以了。甚至为了高分,做出很多的让人难以理解的行为。

经历过高考的我们都知道,自己想要高分,只要熟悉了哪些几何公式,化学方程式,通过不断的练习做到熟练即可。

但是真正需要运用到实践中的时候,很多的问题留学生们就暴露出来了。

再加上内地教育系统训练出来的尖子生,目标感都很强,生活节奏非常紧张,也就导致容错率变得很低,这样也很容易遇到挫折备受打击。

略略寄语

总之,还是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留学生想要留在国外,或者更是在美国跻身上流社会,变得难上加难。

说到最后,如今的中国那些拼命努力的留学生,其实更应该考虑的是回国,就像罗哥一样,在国内有更大的舞台,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我认识的大多数海归中,都比留在美国的同类人过着更加精彩的生活。早点清醒吧!

话题讨论:

你觉得现在的留学生含金量还高吗?

欢迎在评论下方留言分享讨论或吐槽。

举报/反馈

更多排行:[db: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