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芯国际,都知道是我国大陆最有发展空间的晶圆代工企业。曾经刚起步的中芯国际,凭借着两个人的领导,在代工业务的发展上面侵略如火,如今却陷入了被美方封控的境地,不过好在梁孟松在前几年加入了中芯,还有突破封锁的希望。
这两位在早期领导中芯国际的战神,就是江上舟和张汝京。
如果说张汝京在基建上面为大陆半导体做出了贡献,那么江上舟就是在政治上面为大陆半导体做出了贡献。
江上舟曾经考上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但是在校学习了九个月之后,就因为“改革”开始而离开学校无工学农。后来他去到瑞士留学,1987年获得移动通信博士学位后回国。
由于当时的中国国内移动通信业务发展比较落后,江上舟学无可用,只好转入仕途,去到了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外资企业管理局任职。
1997年,江上舟被调往上海,担任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和市工业党委副书记等职,主导上海的工业规划。
由于江上舟是经过了高等科学教育的人,所以他既懂得经济,又懂得科学发展的重要性。而上海这个城市,给了他大展宏图的舞台。
之前江上舟前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参观,其他人都在看热闹,而江上舟却思考了许多问题。他感慨良多,卫星内部的芯片和精密元器件,中国一直靠进口,不具备研发自主芯片的能力,连内部的自主技术都掌握不了,那么还怎么保证我们产品的安全性?
他还发现,许多高科技产品,内部都需要芯片来进行驱动,这让他意识到了芯片这种半导体产物的重要性。
江上舟下定决心,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产业链。
他把电子信息产品列入上海工业26项重点产品发展规划之首,力求尽快把集成电路产业引进上海,随后扩展到全国。
江上舟当时在政府官员里面,属于是非常有“野心”,非常有血性的一个人。他曾经三次带队迁往硅谷考察和招商,在硅谷给留学生开发布会的时候,可容纳100多人的会议厅涌进了300多人。
江上舟激情澎湃地描述了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前景,鼓舞了许多关注国内半导体发展的硅谷华人,甚至有一些人当场就决定要回到上海看看。
江上舟打破世俗的规矩,他不惜花费巨资,引进海外一流团队,并且还给他们解决衣食住行等各种问题,包括减免税收、待遇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社保。当时很多从海外来到上海的学子,都是奔着江上舟这个人来的。
随后有一批海外微电子的专家访问上海,江上舟带着他们参观了漕河泾的几家微电子公司,其中一位老板抱怨没有好的税收政策:“加在一起共有33%的税,如果缴纳这么多的税,在国际上是没有竞争力的。”
这时候,江上舟意识到,只有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倾斜,才有可能让半导体产业有崛起的希望。
他打算在上海建设10条8英寸的生产线,并且在后续投入1000亿美元,吸引世界华人企业家,团结全球华人资本,将所有的资金全部怼到半导体上面。在后续的发展当中,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随后,江上舟联合海外专家,一起写信给中央领导,以求国家推出相应的政策支持。
1998年,由江上舟引进上海的一位高学历人才马启元撰写了《关于微电子产业发展建议》,呈交给当时国家领导人江主席、朱总理以及相关领导。
这份文件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相关人员开始进行调研。
1999年5月,国家召开了一次关于微电子产业的研讨会。会议达成共识:国家对芯片产业进行特殊的政策扶持,并出台相关的扶持措施。
2000年1月,国家相关部门邀请张汝京在内的技术专家小组访问北京、上海,并与部门领导深层次讨论相应的扶持政策。随后,国务院出台了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拉开了中国半导体产业新的发展篇章。
至此,江上舟对于大陆半导体以及中芯国际的推动已经基本写完。
张汝京有着极强的家国情怀,这也源自于他的家庭。
张汝京的父母都从事工业领域,在抗战时期,其父亲张锡纶炼钢,其母亲刘佩金钻研火药,夫妻二人都在重庆的兵工厂工作,为一线战斗输送弹药。
淮海战役结束之后,夫妻俩就带着家人去到了台湾。
张汝京在台湾大学毕业之后,去往美国深造。后来加入了德州仪器,跟着集成电路的发明人基尔比一起工作了4年。后来基尔比自成一派,张忠谋成为了德州仪器的资深副总裁。
张汝京在基尔比身上学到了认真做事,从张忠谋身上学到了铁腕管理。
在入职8年研发之后,张汝京转入运营岗位。在他的带领下,德州仪器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以及中国台湾等地区建立了10座半导体工厂,张汝京也被大众赋予了“建厂高手”这个称呼。
张锡纶不止一次的问自己儿子:“你什么时候能回到大陆建厂?”
这个问题成为了张汝京的一个宿命,他深知芯片工厂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技术人员,那么再多的钱也运营不起来工厂。于是,他开始默默地准备,打算招聘一些中国大陆的工程师过来进行技术培训。
在新加坡建厂的时候,当地政府允许了张汝京的要求,从中国大陆招聘了300多名技术人员过来学习。
后来遇上了金融危机,张汝京借此提前退休,来到台湾加入了世大半导体。
他加入世大之后,直接进行改革,让一些不合格的员工离职,开除一切违反规章制度的员工和高管,留下精英人才组建研发团队。世大半导体焕然一新,士气大涨。
张汝京根据时代的影响,迅速扩大世大的产能。世大比台积电创立晚了10年,但是仅用了3年,就达到了台积电三分之一的产能,并且开始盈利。他已经规划了以后的发展路线:世大第一厂和第二厂建在台湾,第三厂到第十厂全部建在大陆。
张汝京考虑到香港比较容易获得华盛顿的半导体设备出口许可,所以最开始想去香港建厂。在跟香港政府官员沟通之后,中芯国际在香港大学策划成立。
这时候,江上舟来了,他邀请张汝京来上海发展。
张汝京之前在大陆考察过很多地方,但是有些地方的人怀疑他是骗子,并没有怎么搭理他。
江上舟和张汝京英雄惜英雄,江上舟知道张汝京有能力有实力,而张汝京也知道江上舟有血性,有魄力。
随后,张汝京来到上海考察,最终决定在上海建厂,成立了现在的中芯国际。
张汝京把自己前半辈子所学到的知识全部贡献给了中芯国际,在组建团队上面,有300余位来自世大、台积电的工程师跟随张汝京来到了中芯国际,还有100多位来自海外国家的专家也加入了进来,组建了一支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团队。
张汝京根据之前建厂的经验,他在工厂周边建设员工宿舍、子女学校等配套设施,尽最大努力来给员工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
他还大力推动跟合作厂商的协同发展,帮助合伙公司一起测试产品,在带动国产产业链的发展中,也逐渐为中芯国际打造了一个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2001年9月,中芯国际的8英寸生产线正式建成,从开始到竣工,只用了13个月,刷新了全球最快建造芯片厂的新纪录。
2004年,中芯国际在北京建成了中国第一条12英寸晶圆的芯片生产线。当时有能力投资12英寸生产线的企业,只有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少数厂商。
2007年12月,中芯国际拿到了45nm制程的生产设备,比西方国家晚了1年左右。
2009年1月,中芯国际又拿到了32nm制程的设备出口许可。
从2002年正式投产,到2004年挂牌上市,中芯国际的工厂增加到了7座,月产能提升到了11万块晶圆。张汝京这位“基建狂魔”的到来,给中国大陆半导体注入了强心剂。
后来,台积电以技术专利为由,不断跟中芯国际打专利战,起诉中芯国际。最终,中芯国际向台积电支付2亿美元的罚金,并且台积电还获得了中芯10%的股份。
而张汝京,也在这次事件之后,签约了竞业协议选择了辞职。
张汝京走后,江上舟成为了中芯国际的一把手,但是江上舟的身体状况却越来越差。
在2011年6月27日,江上舟因为肺癌复发,治疗无效辞世。
江上舟在去世前,把他在清华大学电子系的同学张文义引入了中芯国际的董事会。在江上舟去世之后张文义临危受命,出任董事长和代理CEO。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中芯国际不断更换着高管和领导人,从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之后,才稳定了公司的发展局势。
下面等待中芯国际和我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将会是一个又一个困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