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的人是谁?公元1872年8月11日一批9到15岁的中国少年在容闳的带领下,从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从此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史的序幕。
晚清1872——1911 “留美幼童”
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绝大多数都来自贫苦平民家庭,无一名高官家庭子弟。因此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就是这些出身平凡的中国孩子,在经过了早年的“惊愕”后,很快就以坚贞的爱国心与刻苦的学习精神,不断给美国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以惊人的学习能力,迅速克服语言障碍,不但获得优异的成绩,更完美融入到美国的校园环境里。
在这批“留美幼童”中,绝大多数人都成为了近代中国的脊梁人物。
1881年被提前召回,后来建成京张铁路,成为中国铁路业“祖师爷”的詹天佑;
1881年幸运留在美国继续深造,后来公认“中国机器采矿创始人”的吴仰曾;
背负着“庚子国难”耻辱据理力争,促成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外交家梁诚。
代表人物
民国1912——1949 “留苏热”
近代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出国留学主要集中在社会主义国家,从1905年到1965年公派留学生10698人,去苏联的就占了78%。
20世纪50年代,苏联教授指导中国留学生这些建国初期的留苏学生,都是国家有计划派出的公费学生。这些经国家千挑万选出来的留学人员,肩负着建设新中国的光荣使命,所以一切听从国家的召唤,包括留学的地点、留学的专业和回国后的工作地点,他们都毫无保留地服从组织的安排。
新中国1949——1977 “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留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当时的新中国并未完全与西方国家决裂,1957——1965年向意大利、比利时等国派出了200余名留学生,其中大多数学习外语。
后来,文革十年,十年封闭的生活也让中国人慢慢忘记了外面的世界,此时的留学事业停滞了五年。
“文革”结束初期,我国留学工作开始拨乱反正,留学教育获得了恢复性发展 ,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 办法 ,为后一时期留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奠定了一定 的基础 。
改革开放1978——80年代初 精英留学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留学教育迈入了一个崭新 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之初的留学教育主要是公派和精英教育。
自1978年开始,我国先后与美国、英国、埃及、加拿大、荷兰、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政府达成交换留学生协议。这批留学生在派出时经过严格的选拔,《关于增选出国留学生的通知》对留学生的资格作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并具有二年以上本专业的工作经验,在选拔程序上则需经派出单位初选、省级高教行政部门复审、教育部监察等四道关。
新时代80年代末——至今 留学大众化
80年代末开始在自费留学政策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一波高过一波的自费留学大潮,我国的留学教育呈现出多元、大众化的特色。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在中国出国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另一个人潮开始涌现,这就是“海归”潮。
据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留学数据显示,2003年,当年留学回国人员首次超过2万人,2005年留学回国人数持续大幅增长,总数3.5万人,增长了39.4%。另据2007年的数据显示,1978~2006年,国内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数为106.7万人,而据资料显示,2009年一年,全美留学回国人员就达8万人。
距离1872年中国首次派幼童赴美求学至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四十多年,无论是在清王朝还是在民国时期,无论在建国初期,还是改革开放后,这些留学的知识分子们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力之一。在21世纪的今天,令爱特精英感到自豪的是,这些留学归来的学子们也是社会发展重要的推力之一。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