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们一般的设想,孩子去哪个国家读中学,一般都会留在那个国家继续读大学深造。但对于在德国文理中学留学的中国学生来说,他们拥有灵活多样的选择。
因为,德国高中毕业的ABITUR文凭不仅可以申请德国大学,也可以申请其他国家的大学,比较热门的有英国、美国、法国、瑞士等。根据我们的了解,这几年有不少中国学生考取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有的被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录取,还有的远渡重洋,去了美国东海岸高校。
当然,这部分学生只是少数,约占全部中国留学生的1/5弱。他们之所以离开德国,其核心目的还是追求更好或者更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这里面主要包括两类人群:
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德国高中没有复读的说法,每个学生一生只有一次ABITUR考生的机会,所以大家都格外珍惜,争取考出好成绩。
如果ABITUR分数在1.0-1.3之间,留在德国上大学的学生如果不读医药专业,往往会觉得有浪费之嫌。因为在德国读医是顶尖高分学生的“特权”,但并不是所有尖子生都适合医学方向。
以前曾有1.0分考生读了医学院,但后来发现自己实在不感兴趣,只得转换专业,白白损失一年时间。所以有的不愿读医的学霸倾向于瞄准那些国际排名胜过慕尼黑工大或者慕尼黑大学的院校,比如同样位于德语区的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该校是德国境外最受中国学子欢迎的大学之一。主要原因有四:
l 该学校在国际上声誉非常好,QS世界排名一般在前十之内,教学质量一流。
l 学校本科专业绝大多数为德语授课,对德国ABITUR文凭的认可度非常高,但对中国大陆的录取不太友好,几乎没有中国高中毕业生直接入读本科。
l 从地理位置上看,该校距离德国非常近,公共交通便利。
l 瑞士消费高昂,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费很接地气,每年1500瑞郎的学费和15000瑞郎的生活费,远低于同等级别的英美高校。
喜欢英语授课的学生德国文理中学非常重视英语学习。英语作为第一外语,也是很多课程的授课语言。比如巴登州的某文理中学,9年级的生物、10年级的历史均用英语讲课。中国留学生在高中毕业时一般都会达到英语和德语的高级水平(C2级别)。
如果学生意向的专业以英文授课见长,如商科、计算机、设计等,而德国境内的本科专业英授课程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就愿意“再留学”,到英语国家就读。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由于地理距离、政治因素等影响,这部分同学去往英国居多,美国较少。
或许有的人说,既然大学定位于别国,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孩子在该国读中学?省得周折麻烦,孩子也能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环境,更易融入。
其实,这里面也有几种考虑:
【竞争度】中国是留学生输出大国,英美等老牌留学目的国往往人满为患,竞争激烈。相形之下,德国由于有语言准入的门槛(德语B2以上),留学德国高中的中国孩子较少,每个班级往往只有一人,更有利于快速适应当地教育模式。
【经济性】与英美、瑞士等地的私立高中相比,德国私立文理中学的收费适中,一年3-4万欧元的费用在城市中产家庭的承受范围之内,况且这里的教育质量过硬,更是凸显性价比的优势。
【成长性】很多学生在留学之初(9、10年级阶段)尚未明确自己的治学生涯规划。他们正处于成长期,有很强的可塑性,真正的学习能力、兴趣特长可能要在高中的最后两年才体现出来。所以即便同学们初入德国的时候把德国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但也存在灵活调整的可能。
【适应性】适应能力是留学生的必备技能。大多数情况下,留学生的中学与大学所在地是不同的,学生均需面临生活环境、学习方式、自我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调整。对很多人来说,在德国读大学与其他国家读大学在适应性方面的区别并不大,他们并不觉得这是一种“折腾”。
从某种程度上说,留学是在探究人生的可能性。这部分学生大多独立性强,有自己的主见和清晰的判断,喜欢在“闯荡”中实现别人所不具备的价值。
曾有一个中国男生,中学就读于德国南部的拜仁,本科在瑞士,硕士在瑞典,而博士的时候申请到欧盟玛丽居里的项目,又回到德国。他这一圈留学可谓见多识广,获益匪浅。“一直在路上,始终在前进”就是他的座右铭。
总之,无论在哪儿学习,希望每个人的道路都不是一眼看到底的平淡无奇,以此共勉!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