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舒平(Charityi、Shuping Yang),女,汉族,1993年4月16日出生于昆明,留美大学生,就读于马里兰大学。
2017年5月21日,在夏季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中,此人代表中国留学生进行发言。相关视频流传回中国网络,引发热议。[1]
中文名
杨舒平
外文名
Charityi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云南昆明
出生日期
1993年4月16日
毕业院校
马里兰大学
杨舒平(Charityi、Shuping Yang),女,汉族,1993年4月16日出生于昆明,留美大学生,就读于马里兰大学。
2017年5月21日,在夏季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中,此人代表中国留学生进行发言。相关视频流传回中国网络,引发热议。[1]
中文名
杨舒平
外文名
Charityi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云南昆明
出生日期
1993年4月16日
毕业院校
马里兰大学
2017年一个叫做杨舒平的云南女孩出名了,由于她在美国的一次演讲,成功的引起了国人的公愤。
事情是这样的,云南妹子杨舒平考上了马里兰大学,作为中国留学生的代表,上台演讲,她极力地调侃了中国的空气问题,她说五年前当他踏下从中国飞来的飞机,她一共准备了五个口罩,但是从她呼吸到第一口美国的空气时,她就把口罩收了起来,美国的空气竟然如此的香甜。
她的这一番表态引来了网络上的一顿口诛笔伐,各种谩骂纷至沓来,甚至上升到了民族败类汉奸的地步。
在外国调侃祖国的确是不正确的,应该得到谴责,但我更想说的是我们国民对此有些反应过度了,她的这句话有部分还是正确的,尽管她的语气让人不痛快。
毕竟在那个时候,咱们的空气质量确实不怎么地,我记得曾经有一位官员还为此下过军令状,一年之内空气质量如果得不到明显改善,愿意提头来见,都放出这样的狠话了,可见当时空气质量有多不理想。
在那个时候我国的中重度污染的天数很多,有时候会连续好几天看不到蓝蓝的天空,在那个时候我们中有许多人选择了戴口罩出行,这些她都没有说错。
我们不应该这样因为一个人的一句话,就上纲上线,一顶顶各种各样的帽子往人家的头上扣。
我们国人现在的心态,有一点像几年前的韩国人,特别的敏感,变得特别玻璃心,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不自觉地对号入座,总觉得全世界对中国都充满了恶意。
但凡是对中国提出批评的,通通都被视为是对我国取得成绩的污蔑,是外国人眼红,到处都充斥着阴谋论的论调。
比如说前一段时间孙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很少有人能够站在理性的角度好好的分析一下,是不是我们的孙杨在这件事中有自己不足的地方被别人抓住了小辫子了,而是一味地护短,一味的指责国际机构双重标准打压中国。
在这种舆论环境之下,不利于孙杨的成长,孙杨从他为了交女朋友的事情和教练朱志根闹翻,以及后来无证驾驶的事件证明这个人本来就是巨婴,如果我们国人再这么惯着他的话,他永远不会反省自己。
再者就是前几天上海东方男篮的现场DJ只是在社交平台上抱怨了几句,发发牢骚,根本就没有过激的言论,可是瞬间他的评论区就被炸了,一会儿就被套上了很多顶帽子,我们不能太玻璃心,我们应该给别人表达的空间。
其实我们作为一个世界第二强国的国民,应该有世界强国的心胸,能够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把批评与污蔑混为一谈,这才是一个强者的心态。
言不得不归正传,我们再来说说这位杨舒平,正所谓嘴炮一时爽,后路被人抄。
她原本以为自己的出位的言语,能够为她博得一个好的名声,能够很好地融入美国社会,为自己将来毕业找工作打下基础,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尽管你把美国夸上了天,但是你在美国始终只是个二等公民。
她没有在美国找到好工作,回国之后,她的美国毕业证也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吃香,经历了各种不顺之后,她决定再赴海外发展,这次的目的地是韩国。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突如其来的疫情杨舒平同学被困在了韩国,各种东西的价格都在飙涨,她在那里过得并不怎么样。现在她又打算回国了,大家欢迎她回来吗?
中文翻译下、如下:
老师们,同学们,家长们,和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非常荣幸也很感激,能向马里兰大学2017届的毕业生们讲话。
常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来马里兰大学?
我总是回答,因为这里有新鲜的空气。
五年前,当我走出从中国启程的飞机,离开达拉斯航站楼,我准备好要拿出一只口罩戴上,我总共带了五只口罩。但当我第一次闻到美国的空气,我放下了口罩。
这里的空气如此甜美、清新,而且有些莫名的奢侈。
我很惊讶。在我成长的中国城市,每当我外出时我都必须戴上口罩,不然我可能会生病。
但是,当我呼吸到机场外空气的那一瞬间,我感受了到自由。
我的眼镜上不再有雾,我的呼吸不再困难,压抑感也不复存在。
每一次呼吸都是一种愉悦。此时此刻,我站在这里,也不禁回忆起那种自由的感觉。
在马里兰大学,我马上又感受到另外一种新鲜空气,它使我永远心存感激,那就是言论自由的新鲜空气。
来美国之前,我在历史课上学到过《独立宣言》的内容,但是那些字眼,生命、自由、对幸福的追求等概念,对我来说没有任何实际含义。
我只是在死记硬背,为了拿到高分。
对我而言,这些词听起来如此陌生,如此抽象,如此“舶来”,直到我来到了马里兰大学。
我才理解,在美国,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是神圣的。
在马里兰,我每天都受到鼓励,去表达我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看法。
我可以挑战我导师的观点,甚至可以在网上点评教授。
但是有一件事给我带来的文化冲击是最大的,就是我观看学校排演戏剧《暮光:洛杉矶》的经历。
《暮光》是由安娜迪佛史密斯所著的一部剧作(注:安娜迪佛史密斯,美国马里兰人,剧作家、演员,代表作《费城故事》曾被排成电影),讲的是1992年的洛杉矶暴乱。
这次暴乱,始于四位警察,他们在拘捕过程中殴打了罗德尼金,整个过程被录像记录,而法庭宣判这些警察无罪。(注:1992年洛杉矶暴乱,导火线为该年4月29日当地陪审团宣判四名被控“使用过当武力”的警察无罪释放,导致上千名对此判决不满的非裔与拉丁裔上街抗议,最终引发一连串暴动,波及包括亚裔--特别是居于城中的韩裔--在内的各社群。事件本身为三名欧洲裔白人警察和一名拉丁裔白人警察殴打涉嫌交通违规的一名黑人罗德尼金。根据事后统计,整起暴乱造成各方约1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并有约53人于暴动中死亡,数千人受轻重伤)
整整六天,市民们走上街头,城市陷入混乱。
在《暮光》中,学生演员们公开讨论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政治话题。
我被震惊了。我从未想过这些话题可以被公开讨论。
这部剧作是我在政治叙事上的第一次体验,它让观众们辩证思考。
我一直都有热切的,想要讲述这类故事的愿望。但是,我以前一直深信只有当权者才有叙事权力,只有当权者才能定义真相。
但是,在深入马里兰大学多元的学生社群过程中,我接触到各种各样、迥然不同的对于真相的视角。
我很快意识到,在这里,我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机会。
我的声音可以被听到。
你的声音可以被听到。
我们的声音是可以被听到的。
公民参与不仅是政治家的任务。我目睹了我的同学们在华盛顿街头的游行,见证了他们在总统选举中投票,以及为支持各种事业举办的募捐活动。
我看到了每一个人都有权参与,并为改变发声。
以前,我以为,个体的参与并不能带来改变。但马里兰的学生们,我们就是在这么做的!
一起吧!我们可以推动社会变得更公正、开放与和平。
2017届的同学们,我们就要从一个重视人文学科,培养我们辩证思考、关心与感受他人的学校毕业了。
我们学到了许多不同学科的知识,我们已经准备好去面对社会上的挑战。
我们当中有些人会读研深造,有些人会进入职场,有些人会开始全新的探索旅程。
但不管我们会做什么,请记住,民主和言论自由都不应该被视作是理所应当的。
民主和言论自由就像新鲜空气,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自由是氧气,自由是热情,自由就是爱本身。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说过:自由是一种选择,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在今日和明日做出的选择。
我们都是自己人生下一章节的剧作家。我们一起,可以书写人类的历史。
我的朋友们,请尽情享受新鲜的空气,永远别让它被夺走。
谢谢你们。
5月21日,马里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毕业典礼上代表2017届毕业生发表演讲。
杨舒平2012年来美,2017年获得心理学和戏剧学研究双学位,并辅修德语。她写过《金鱼》(Goldfish)《殉道者》(Martyr)等剧本,大二时曾在某兼职网站上表明自己“熟知中国历史、文化”等,并以此寻找兼职翻译的工作。
以上就是关于马里兰大学女孩演讲的全部内容,如果你还有相关疑问的话,记得联系我们。
声明:本网站所发布的文章内容来自用户编辑发布,如有相关版权等问题,可以联系小编处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