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国家送学生出国留学!“90后”小伙子加入院士队伍,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2022-12-23 11:19:14编辑:智库News

“科研工作者不应该局限在自己的舒适区,而应该勇于挑战自我,不断攀登科研高峰。”这是交大青年学者曹晓宇给大学生们的科研建议,也是他自己的科研心得。曹晓宇是Xi交通大学培养的博士。现于交通大学电信系自动化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90后”青年学者,被评为学校第八届十大学术新人。

国家送学生出国留学!“90后”小伙子加入院士队伍,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

曹晓宇,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电网规划与优化调度、柔性电网、云计算资源管理等。2019年6月进入电信部自动化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围绕“双碳”战略目标下清洁能源发展需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等11项。成果转化应用于山西、江苏、浙江等地多个智能微网示范项目的规划和运行,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低碳节能效果;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如《IEEE智能电网汇刊》、《IEEE电力系统汇刊》、《电气工程学报》等。,并已获得4项发明专利和2项软件著作权授权;获陕西省高校科技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IEEE TSTE、TASE、TII、Appl. Energy等众多知名期刊的长期审稿人。

努力工作,学会做一个探路者。

2013年,曹晓宇进入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攻读博士(硕士、硕士),师从王教授。曹晓宇说:“受王老师的启发,我开始了对电力规划的学习和研究。在学院里,我看到前辈们都在努力追赶前沿的研究成果,没日没夜地工作,忘乎所以。这让我不自觉地融入了这种科研氛围,这是我走上科研道路的起点。”

他开始搜索文献,接触校企合作项目。在与电网公司的合作交流中,他深刻感受到了电力规划和能源规划投资决策的“冰山效应”:他不仅能把决策本身视为冰山一角,还能深入挖掘隐藏在海平面下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复杂集合。为了使系统的成本最小化或可靠性最大化,我们需要运筹学理论的帮助。没有运筹学优化理论的支撑,研究只能流于表面,无法高质量完成。

2017年9月,曹晓宇获得了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留学机会。经过努力,他在IEEE Trans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高质量论文。高水平期刊PowerSystems。对于曹小玉来说,这篇论文的发表不仅是学术成果,更是对他辛勤工作的回报,坚定了他从事科研的决心。

要勤奋,要做攀登者。

“科学研究是漫长的,充满未知,但总是令人着迷。”曹晓宇认为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2019年博士毕业后,他加入了Xi交通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教员队伍,成为关晓虹院士领衔的网络化系统工程团队的一员,踏上了科研教学的新征程。

要求团队解决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面临的关键问题,为国家建设提供第一生产力。在入校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曹晓宇围绕“双碳”目标下的清洁能源发展需求,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电网公司科技项目等11个项目。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山西、江苏、浙江等地多个智能微网示范项目,服务于西藏配电网储能规划,助力电网低碳节能。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7项;他还担任了许多知名期刊的审稿人,如IEEE TSG、TSTE、TASE、应用能源等。很久...在众多的成果中,他留下了自己的科研印记。

在相关领域不断学习创新,助力国民经济发展,是曹晓宇最初的科研。作为与国民经济命脉紧密相连的能源电力领域,系统优化问题在行业中一直存在。曹晓宇说,“我认为我们的研究领域是目前能源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我的研究能在这方面有所帮助。”

继承传统,努力做一个西方人。

在Xi交通大学学习期间,曹小玉深受西迁老教授的治学精神和高尚品格的影响。因此,他选择留在Xi安,他选择成为一名新的西方传教士。

“科学研究最大的魅力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它需要我们勇敢,敢于探索,不断攀登,不断前进。”曹小玉说:“西迁精神既是那个时代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传承的精神。我们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响应国家号召,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解决国家面临、人民关心的‘卡脖子’问题。”

学习强国,勤育人,创一流,是我们的职责。“西迁”精神已经成为交大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印记。交大一代代人代代相传,不仅创造了国内外科研领域的100多个“第一”,也培养了一大批扎根祖国西部、建设地方的优秀学子。未来,Xi交大将坚持以德育为根本任务,坚持“四个定位”、“四个服务”,不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一流人才,在黄土地上播撒“西迁精神”。

更多排行:[db: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