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在《岛吻岛》栏目中介绍了石凌空老师对形势变化后留学趋势和选择的看法和见解。
不仅如此,在这次讲座中,很多家长还提出了对当今国际教育的质疑:
高考结束了。你选择出国还是留在国内?
出国后,孩子学业中断。我该如何补救?
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是否也存在教育焦虑?
现在,浪潮人是怎么看待国际教育和职业选择的?
针对家长提出的诸多问题,施凌空老师也根据自己多年在留学领域的丰富经验,对这类关于留学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上海天道
一个
尤其是高考刚刚结束。因为一些原因,很多家庭开始考虑把孩子送到国外寻找更合适的出路,于是问了石灵空老师一个笼统的问题:高考已经结束了。你认为出国好还是留在国内好?
石空老师认为,一般有这种疑虑的家长,多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理想大学的孩子,才会有高考后出国的想法。
比如本来能考一个的孩子最后只能上两个院校。为了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他们考虑出国留学。
关于高考后是否出国的问题,石老师根据目前的整体情况总结了三种高考后接触国际教育的方式。
各种大学合作项目
首先,你可以选择各种高校合作项目,比如国内的“1+3”、“2+2”模式。通过这种形式,你可以获得国际教育,你最终的文凭是国外大学的文凭。在外国大学学习也可能在QS排名中名列前茅,相当于中国的211文凭。
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
其次,如果高考大学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但还是有出国留学的想法,可以在大一或者大二的时候转到国外的大学。
这种形式需要学生提前准备。从国内学校转到国外学校,国外大学承认国内学校的学分。所以只要学生在国内好好学习一两年,做好充分的转学准备,也是有可能转到国外排名前100的QS学校的,这也是一种吸收国外教育人才的途径。
研究生选择出国。
另一种方式是在研究生阶段选择出国。
一个学生在山东某非高校读本科,在上天的帮助下,成功实现了在哈佛读硕士的梦想。还有一个成都学生参加了一个普通书和美国一所普通本科大学联合举办的“2+2”项目。在天道申请顾问的帮助下,成功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医学管理硕士学位。
石老师认为,国际教育提供的这些路径的好处在于,让人们一开始就少走弯路,但只要不放弃,最终都能走向实现目标和理想的康庄大道。有了明确的目标,对自己在某个阶段应该做什么有了清晰的认识,就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各种挑战。
另外,如果打算出国留学,最好在初三就做出选择,是选择国内教育体系还是国际教育体系。选择国际教育体系的话,要考虑哪种模式的国际高中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对出国有明确详细的规划和计划,为以后的留学之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2
高中阶段
高中阶段,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回国读书相对容易。因为国内有很多私立高中,国际学校,国际部,学生可以选择转学回国,但同时,还是有挑战性的。转到国内几个特别好的高中还是比较难的。
本科阶段
首先,从国内大学转学到国外。国外一些大学承认国内大学的学生身份和学分。学生可以拿到国外大学的学位,国内大学没有学位。
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从国外大学转到国内大学是很难的,因为国内大学基本不承认国外大学的学分,这意味着即使是哈佛、剑桥等国际顶尖大学录取,如果留学生因为客观原因不得不回国完成学业,继续上大学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第一,寻找可以接受和认可国外大学学分的开放大学继续学习,但是选择相对较少,可以选择的学校都是很一般的学校;二是报读高职院校;最后一个就是回归高考的轨道。无论你在哪个年级,你之前的留学经历都会全部为零。
本科不能调回国内的原因
从我国教育体制来看,国内大学暂时不承认国外大学学分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维护国内高考的公平性和国内人才选拔机制的公平性。否则,部分学生可以避开高考,选择出国留学。
比如你选择去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学习,在国外学习一两年后回国,转到国内的211大学,但是这些人可能很难参加其中一个国家的高考。
但是在疫情期间,国家还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便留学生。比如在常青藤学校就读的学生,可以选择在国内985学校就读,但是学籍和学分不能转入国内985学校,所以在疫情期间只能利用985学校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三
东亚国家
在东亚,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由于重视教育和学历的传统,人才选拔机制所依赖的标准都是以考试为基础的社会习惯,这些国家的内卷化也比较严重,社会上普遍存在教育焦虑。这些国家深受考试制度的影响,重视应试教育而忽视学生创造力的现象普遍存在。
课外补习之所以成为东亚国家的特色,是有其必然性的:在升学制度的影响下,只有内卷教育才是打破阶层固化的上升途径,才相对有机会打破阶层固化。所以这样的人才选拔机制也有其公平性和合理性。
西方国家
欧美以美国为例,在人才选拔方式和录取指标上更具多样性:大学成绩、高考成绩、推荐信、个人简历、专项活动等软技能的渠道更多。,但同时也存在着难以实现真正公平的人才选拔的弊端。
除此之外,美国也有精英大学对校友子女给予特殊照顾,一些名牌大学也通过捐款的方式照顾弱势群体,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不是主流。
在中国,如果你没有很高的智商,不付出额外的努力,即使你有一个强大的家庭,你进入985大学的可能性也不大。在美国,这些还是可以通过正规渠道弥补不足的,比如捐款或者其他条件,比如个人简历,专项活动等软技能。
但是,即使在美国的精英圈子里,内卷化也比较严重,因为靠父母的钱和权能考上常春藤名校的孩子还是少数,靠父母的名气和捐款能考上的也是少数。精英企业高管,普通名人,因为需要保持现有阶层,所以还是要付出很多努力,为子女竞争名校入学。
为了让大家更透彻的了解美国精英圈的涉猎,施灵空老师还向家长们推荐了一本耶鲁大学人文研究博士写的《公园大道的灵长类动物》一书。这本书讲述了纽约上东区女士们的育儿战争。
上东区的孩子在司机和保姆的陪伴下,住在豪华的豪宅里,有时还会乘坐直升机去汉普顿度假。
尽管家境如此殷实,上东区的妈妈们还是会抢着买学区房换一个幼儿园和小学的名额,让孩子两岁时必须上“正确的”音乐课。三岁开始请家教准备幼儿园入学面试,开始教象棋、拉丁语等课程,让孩子全面发展各种技能。到了四岁,不会玩游戏的孩子不得不聘请游戏顾问,因为要参加的“强化班”太多了――法语、汉语、烹饪、高尔夫、网球、声乐等等――而东区精英圈的孩子根本没时间学玩。
四
国际教育观
国际教育和出国仍然是年轻人的倾向之一,但因为疫情,出国可能会不方便,但年轻人仍然向往出国。
职业选择观
70 /80后
70后、80后的人目标明确,以功利为主。在择业时,他们更倾向于关注一些体面的、有声望的工作或金钱方面的工作,比如投行、咨询、四大、律所、互联网大公司、国际大公司等。
90 /00后
90后、90后在职业选择上更注重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不再执着于父辈以为的律师、投行等所谓体面的工作,也不再认可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就有前途的想法。他们也考虑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不仅如此,父母对孩子的选择持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这也有助于孩子的自由选择和发展。
比如北大法学院硕士毕业的张天翼,北大硕士毕业后选择开伏牛堂粉店,四年赚了5亿。面对别人对自己职业选择正确性的质疑,张天翼认为北大的教育带给他的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不仅仅是法律知识,前者更重要,青春就是犯错和折腾。张天翼的就业观也代表了新生代后来者的择业观念。
★
★ ★ ★
在本次讲座中,石凌空老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基于自身在留学领域的丰富经验,对当前变化形势下的留学趋势以及家长关于留学的一些疑问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