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时期中俄教育合作有哪些新特点?

2022-12-22 13:48:14编辑:智库News

中俄教育交流有着良好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两国语言合作和双向留学不断发展,多层次多类别合作办学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合作,特别是高等教育合作越来越广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着眼于中俄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

新时期中俄教育合作有哪些新特点?

——————————————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中俄教育合作特别是高等教育合作越来越广泛。本文将从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中俄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办学、中俄语言推广四个方面介绍中俄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合作。

留学双向稳定发展

中俄互为主要留学目的国,是两国教育合作的传统项目。近年来,出国留学的人数稳步增长。2014年,俄罗斯在华留学生17202人,中国在俄留学生18269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中国赴俄留学人数不断变化。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中国赴俄留学生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长不稳定。有些年份,赴俄留学人数甚至有所下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赴俄留学人数迅速增加,2015年达到2.8万人,2017年达到约3万人。

2018年底,俄罗斯制定了国家教育计划(2019-2024年),希望在2024年底提高俄罗斯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很多俄罗斯大学都会争取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作为国际学生招聘的重点,官网,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可以用中文浏览一些内容;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和圣彼得堡理工大学分别在哈尔滨和上海设有代表处。在2017-2018学年,中国向俄罗斯学生颁发了约1000个奖学金。在2021-2022学年,中国和俄罗斯共有1011个预算资助的国际学生学习名额,比2020年增加了71个。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及相关入境限制对国际交流造成了一定影响,但2020年仍有超过4.2万名俄罗斯学生在中国留学。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俄罗斯来华留学生人数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倡议提出后增速加快。2020年,约1.4万名俄罗斯学生将在中国学习。早在2019年,中俄双向留学人数已突破10万人,两国提前一年实现双向留学10万人的目标。

多层次多类别合作教育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除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之外的第三大组成部分。截至目前,中国已建立了8个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其中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是最早的一个。2000年12月,中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合作委员会成立,2007年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为使双方高校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中发挥更大作用,双方于2017年9月正式成立了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目前已有60多所高校加入联盟,其中包括40多所中国高校,如北京大学、Xi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20多所俄罗斯高校,以及包括莫斯科国立大学、太平洋国立大学在内的一批俄罗斯顶尖高校。

中俄合作办学已有近20年的历史,俄罗斯已成为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之后的第四大中外合作办学伙伴。截至2020年12月,经中国教育部和地方政府批准的中俄高校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115个,其中合作院校16个,合作项目99个(不含已中止的合作项目)。截至2018年1月,中俄两国在中国境内共建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0所(专科层次3所,本科层次以上7所),开展中外合作办学135所(专科层次12所,本科层次120所,研究生层次3所)。中俄本科合作项目占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总数的10.3%。

2016年4月,中国教育部发文批准成立第一所中俄非独立法人合作学校。这所办学机构由江苏师范大学和圣彼得堡理工大学联合创办,规模为1200名学生。办学层次为本科教育和国外硕士教育。教学模式为本科生2+2模式,研究生1+1模式。第一所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成立后,办学水平和规模得到提高,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2016年11月,第二家非独立法人中俄办学机构渭南师范大学“莫斯科艺术学院”成立。

中俄大学合作办学历史悠久,合作专业多样。它采用国内和海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向合格的学生授予中国和俄罗斯的大学文凭。全方位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来国内任教,规模大于单个项目合作办学。然而,中俄合作办学起步较晚,直到2016年才成立了第一所中俄合作办学学校。其成立较晚的原因是,俄罗斯宪法规定,要在俄罗斯大学授予文凭,学生必须在俄罗斯学习1-2年以上,并在俄罗斯大学通过论文答辩。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机构合作办学必须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到我国任教。2014年5月,中俄两国教育部签署合作举办“中俄大学”备忘录。2016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特别修正案,允许俄罗斯大学在国外任教,并向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俄罗斯文凭。从此,中俄合作办学的途径拓宽了,中俄合作办学的水平提高了。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中俄合作办学还有其他形式。比如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研究生院,就是两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合作项目。双方每年互派硕士、博士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达到毕业标准的授予双方大学毕业证。

联合训练,多点进步

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类似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学生管理制度,是否有实质性的引进和使用国外大学的优质课程和师资。与中外合作办学不同,中外联合培养没有相应的国家法律法规来规范。在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实践中,一般是指通过学分互认、双校区培养等方式,合作向两所大学授予学位,培养国际化人才。2016年7月,中国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通知,提出实施“丝绸之路”人才培养促进计划,推动沿线国家研学访问,鼓励沿线高校联合培养急需专业领域学生,促进联盟内或学校间教育资源共享。今年10月21日,由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和莫斯科国立大学两所俄罗斯大学开设的“一带一路”系列课程正式开班。这意味着“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将极大扩大“一带一路”倡议在俄的影响力,推动“一带一路”的共建和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表示,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和莫斯科国立大学开设“一带一路”课程是中俄“一带一路”合作的一件大事,开创了外国大学开设“一带一路”课程的先河。

目前,联合培养分为四种形式:联合培养本科生、联合培养本科生、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博士。如黑龙江国际大学与喀山联邦大学、普希金俄语学院等高校合作,中国尤氏大学有本科生“2+3”计划,秋明大学有本科生“1+1+1”计划。天津外国语大学与莫斯科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与俄罗斯南方联邦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中俄联合培养项目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从这种分段培养模式来看,结合了中俄双方的教育优势。比如俄罗斯学生在国内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语言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一些实践教学课。俄罗斯留学生用中文和俄文答辩,并颁发中俄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俄罗斯学生在中国直接学习,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他们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汉语听说能力,非常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双管齐下”促进语言合作

俄罗斯是中国留学生的五大来源国之一。2019年,汉语被正式纳入俄罗斯中学毕业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学习汉语的俄罗斯学生逐年增加。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俄罗斯各大学约有2万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学习汉语。其中,46%的人将汉语作为专业或第一外语学习,34%的人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20%的人以选修课或大学课堂的形式学习汉语。中俄将建设孔子学院和俄罗斯中心,打造中俄文化交流的载体。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已有7所高校与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合作设立俄语语言中心,35个俄罗斯文化中心在中国设立。截至2020年9月,俄罗斯已开设19所孔子学院和4个孔子课堂。

与此同时,民间语言学习渠道日益丰富,符拉迪沃斯托克有18所私立汉语教育机构,哈巴罗夫斯克有22所,共青城有4所,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有7所。截至2018年9月,俄罗斯共有168所教育机构参与汉语教学。各机构、平台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协同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官方和民间语言学习“双管齐下”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培养熟悉两国语言文化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2017年,俄罗斯大学俄语专业22.5%的中国学生在短期语言班、预科班或通过进修学习俄语。与此同时,在俄罗斯的汉语学习者中,39%在大学学习,31%在中小学学习,25%在语言班学习,5%在孔子学院学习。10年来,俄罗斯来华留学和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加,中俄两国学习对方语言的热情高涨,为两国高校合作交流注入了新的动能和活力。

中国和俄罗斯是友好邻邦,都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双方提高教育水平,增强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面对教育全球化,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发展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对提升两国文化交流水平、促进两国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密切,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合作程度不断加深,逐步实现了机制化和多层次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作者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中国教师报》2022年11月09日第3版

作者:潘岳编译

更多排行:[db: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