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纪录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为留学生搭建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

2022-12-21 12:21:04编辑:智库News

在中国的媒体矩阵中,有一个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者团队。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他们分享了一系列可供借鉴的新实践、新思想、新观点。近年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促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本期纪录片人分享他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体会、经验和思考。

多年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坚持提高目标站位、提升服务水平、创新工作思路,把讲好中国故事同每项来华留学服务工作相结合。在保证主体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同时,力争让每个项目、每场活动、每项举措都成为向世界各国、各类人群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助推器。来华留学生和留华毕业生,既是中心的服务对象,又因其对中国文化的接触、对中国思维的了解、对中国生活的观察和对中国事物的参与,成了中国故事的重要讲述者和传播者。因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们眼里的中国客观而生动;因为根植于国外社会,他们口中的中国故事朴实而真诚,让人信服。

实践和经验

纪录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为留学生搭建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

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

中国的故事需要用真挚的感情来书写。

自2017年起,该中心已连续六年举办“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征文大赛和短视频大赛。活动得到了广大在华留学人员和毕业生的积极响应,以及相关高校、驻外使领馆教育处、外国大学中国学院的大力支持。截至2022年,大赛组委会共收到500余所院校、机构和个人的投稿,近5000篇征文和短视频参赛作品,最终评出450余篇获奖作品。

△第三届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颁奖典礼现场

获奖作品全部用中文书写,文章通顺,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它们被人民日报出版社汇编出版为《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系列丛书。这套丛书为在中国的留学生提供了与中国的联系。通过世界之声讲述中国故事,展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辉煌成就,展示中国教育和机构的特色,传播中国文化和教育发展的理念,搭建中外青少年友谊的桥梁。

中国毕业生访问团

中国故事需要用客观之眼记录

近年来,该中心加强了与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的合作,并于2016年至2019年三次邀请在中国留学的日本毕业生访问中国,与中国的大学、政府机构和企业进行访问和交流。代表团由日本政商界、研究机构和在华留学的各大公司的优秀毕业生代表组成,选择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拜访外交部、教育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阿里巴巴、华为等政府部门、机构和企业。此外,在此前的活动中,代表团邀请了在华日企代表和在华企业家介绍在华日企的经验和优势,分享在华创业的机遇和挑战。活动试图通过近一周的密集参观,让会员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高等教育、科技能力、社会治理、人民生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和快速发展。

△2019年9月,日本留华毕业生访华团赴华为参观交流时与任正非总裁合影

这种“身临其境”的活动,将中国客观地呈现给了参访团成员,成员们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耳朵和经历,多维度地了解了真实的中国。“沉浸”活动让团员们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和经济技术的巨大进步,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真挚亲情,体会到了中国对世界开放包容的态度和海纳百川的大国情怀,点燃了他们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的真诚愿望。访华代表团成员希望做中日友好的民间大使,向日本社会介绍一个不断发展壮大、技术先进、包容开放的中国,为增进中日社会和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流继续努力。

“新媒体+中国留学服务”

中国故事需要用现代手段表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心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加强新媒体工具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将来华留学服务进一步从“线下”过渡到“线上”。让来华留学生不受空间时间限制,尽情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来华学习风采。中心通过微信、网站等多种方式搭建各高校在华国际学生与留华校友抗击疫情的信息平台,发布疫情防控的安全提示、通知,讲述各高校来华留学生、留华毕业生抗击疫情或者声援中国的故事,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同时,积极引导来华留学生和国际社会客观认识疫情,展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努力,分享中国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通过“新媒体 + 来华留学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中心有效地加强了对外宣传与沟通,推进了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用现代化手段把中国故事传播得更远更广。

△中心微信“留学中国Study in China”抗疫主题相关推文截图中美创客大赛

融媒体传播中美青年交流的故事。

近年来,中心和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解读中国工作室围绕每年召开的中美创客大赛,合作制作多期《中美创客大赛的故事》系列微视频作品。该系列作品通过国内外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播出,累计观看人次达2.5亿,境外观看人次达1500万,电视受众覆盖欧美、非洲、亚洲、大洋洲近3亿家庭用户。

体验与思考

中国不怕小故事。

如果你充满真情实感,就能以小见大。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深入思考,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只有充满真情实感的中国故事才能引发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们产生相似的感知与感动。虽然语言有障碍、文化有差别,但情感是相通的。多年以来,在征文活动的引导组织和获奖作品的评定选拔工作中,我们一直把真情实感作为重要的评选标准。来华留学生对于中国的真实认知和质朴情怀,正是我们要捕捉和借助的。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却蕴含着生活中的苦与甜、人性中的善与美,能够打动我们的,也一定能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涤荡心灵。中国故事不怕小,只要有真情就能以小见大,在世界各国起到深入广泛的传播效果。

中国不怕短篇小说。

平实客观才能深入人心。

访华团活动促成了留华毕业生与中国的重逢,让他们记忆里的中国更加鲜活,与中国的情感纽带更加紧密。更重要的是,活动让他们有机会沉淀首次来到陌生国度时的不安与浮躁,用更加冷静成熟的视角观察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形成对中国更加客观、全面、深刻的认知。正是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每一次活动路线的提议、参访机构的考量和交流形式的设计,我们都很下功夫,希望通过展现中国的“恒久”与“变化”,使成员们看到让他们“熟知”又令他们“惊叹”的中国,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和深入的思考。他们的中国故事可能不长,只能展示与他们职业、兴趣、生活相关的一个面、一个点。但这些面、这些点都因为经过了时间的长期打磨和思考的反复锤炼而变得平实客观,让他们可以从容不迫地将这些深入人心的中国故事在世界面前娓娓道来。中国故事不怕老精心雕琢就能永放光彩

中国讲述了几千年的故事。他从张骞出使西域,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中国的故事。到唐朝接受使节来华,让唐朝使节亲身体验中国;从凯尔波罗访华促进中西文化科技互鉴,到新中国改革开放,外国友人和青年学生将目光聚焦中国。中国的故事一直在讲,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通过多年在中国留学服务的实践,我们知道,中国的故事不仅要从国际视野中去发现,更要用新的方式去阐释。既要倾注爱国情怀,又要用先进的科技传播。近年来,新媒体工具在我们工作中的引入,让精彩的中国故事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接触到更广泛的受众,进一步拓宽了中国故事的传播路径。

把历久弥新的中国故事讲好,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础、是实施大国外交战略的保障、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深切共识,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国际交流工作者的目标和使命。我们将持之以恒、精心雕琢,让中国故事与时俱进、永放光彩。

+

对本文有贡献: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

更多排行:[db: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