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0月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访华,这是日本首相时隔7年再次访华。
近年来,中日关系跌宕起伏。民调显示,超八成日本民众对中国“印象不好”。
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对中国缺乏好感和理解。为了打破僵局,一位名叫胡的老人在1984年邀请了3000多名日本人访问中国,中国支付了所有费用。他强调“友谊是最大的政治”。这件事在中日两国引起很大轰动,连抗日将领都帮忙借飞机。
1984年9月24日,3017名日本代表团成员和65名记者陆续抵达中国。除了参观故宫和长城,参加国庆35周年庆祝活动,观看“小平你好”的标语外,我还应邀参观了中南海,并与中国领导人一起在湖上泛舟...每个代表团都被安排参观工厂、村庄和学校。结合当地特色,为他们安排了众多的“友好”活动。在去南京的路上,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日本人要求参观南京大屠杀遗址!
后来这三千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后来成为日本各级日中友好协会的负责人。
本文授权转载。
来源:8字交集(id:cross height)
原作者:威尔
原标题:三千日本人闯入大海
图片:来自中国的大熊猫,“蓝蓝”和“康康”。
1972年10月28日上午10点,一架JAL 空DC-8F巨型喷气式飞机从东京羽田国际机场秘密起飞。
之所以是秘密,是因为这架飞机上没有乘客,只有一堆根据日本检疫法禁止出境的东西:竹子、苹果、柿子。
晚上,飞机载着一对来自中国的大熊猫蓝蓝和康康飞回东京。
随着两国在今年恢复外交关系,周恩来决定向日本赠送一对熊猫。他们舍不得离开家乡,急得把飞机上的日本柿子都吃光了。
整个日本都为之疯狂。
上线当天,上野动物园门口的游客队伍长达2公里。日本各地很多旅行社以“去东京看熊猫”为口号组织旅游团,大赚了一笔。
图:日本民众在东京上野动物园参观熊猫。
那些千里迢迢赶来的可怜日本人,抱着熊猫玩具,手里拿着画着熊猫的横幅和牌子,好不容易排到熊猫的笼子边上想好好看看,却不断被工作人员推搡着,还不时大喊:
请不要呆在笼子前面!后面还有很多游客在等着呢!
日本媒体算了一下,一个普通游客当天要排队等2个小时,只能看30秒。这个比例还不如现在的迪士尼。
然而,十年后,结果却出乎意料。
01
十年后的1983年,日本NHK电视台在青少年中进行了一项调查:日本青少年最喜欢的国家有哪些?
调查的十大结果是:
意大利、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瑞士、荷兰、加拿大。
没有中国。
在日本年轻一代的印象中,中国是一个没有自由,没有人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
这个令人尴尬的消息是由几个对中国友好的日本人直接告诉邓小平的。
显然,中日之间的接触太少,尤其是年轻人之间。
于是,在那年的12月,当一位名叫胡中国的老人访问日本时,他在欢迎仪式上迫不及待地向日本青年讲话。发出邀请:
为了增进两国青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我邀请贵国于明年9月和10月派遣3000名青年朋友访问中国,所有费用由我国承担。
这句话刚一说完,在场的日本人中就一片骂声。
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几次揉了揉耳朵。
一开始他以为翻译错了,就把“三百”改成了“三千”。但是“三百”的日语发音是“三堂弟”,而“三千”的日语发音是“三真”,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日本人没想到中国政府这么大胆。顺嘴一激动?那太随意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数字已经被详细论证过了。
当初在中国政府内部起草方案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这个想法,能不能邀请一万人甚至三万人来中国访问?
经过调查,这个想法被否决,邀请最终定为3000人。因为,那时候北京所有的酒店和招待所都空出来空,最多能住4000人。此外,三分之一的房间已经承包给在中国的外国公司和政府机构。
1984年的北京还是一个极不发达的城市。
图:1984年北京一瞥。
今年,北京街上的人们仍然穿着蓝色和深绿色的衣服。自行车是这个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偶尔有马车经过街道,在路上留下一滩动物粪便。
图:1984年4月《时代》杂志封面,一个普通的中国男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
今年,可口可乐刚刚进入中国。大多数中国人的印象是可口可乐尝起来像一种奇怪的糖浆。只有少数人认为这种碳酸饮料不错。送可口可乐不如送茅台。
相比之下,20年前,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日本战后首次向世界敞开大门,接待了近3万名游客。
邀请日本人访华,不仅是为了黎姿,也是为了面子。
02
领导大胆表态后,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悄然展开。
共青团中央负责组织的具体事务,一位姓胡的年轻人担任组织委员会秘书长。根据行政命令,从全国各机关、高校、旅行社选拔的接待人员组成接待小组,开始培训。因为要邀请3000人,需要几百名翻译。
在当时的中国,要收几百个会日语的人并不容易,全国各地的日语老师几乎都是调过来的。
老师来了,首先要培训酒店、招待所的服务员学习一些简单的日语,比如“空 Nijiwa”(你好)。
工人需要学习更多的日语,尽管只有一句话:
中国,日本,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水
含义: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应该世代友好。
在那个年代,口号是任何事情都不可避免的。即使是日语。
为了给日本人留下好印象,中国的工作人员开始精心打扮,许多人在这个时候得到了他们的第一套西装。
今年西装品牌金利来刚刚进入中国。一套西装的价格是40元,大约相当于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
不要说个人买不起,国家也买不起。
每个人的衣服都是由裁缝做的。就像小学生订购校服一样,根本没有数量。所以大家都穿的很宽松,像难民一样把所有的家当都穿上。很多人没学过打领带,只能提前一天找人帮忙打,晚上睡觉都不敢摘下来。
参与筹备工作的工作人员每人每天伙食标准为2元钱。2块钱里,钱不全是国家出的,个人要出一部分。你付多少钱?看你工资是否超过100元。是的,你每天要付70美分。不行,只能交五毛钱,但是需要再交一斤粮票。
这个节省是因为资金确实紧张。应中国邀请,3000人访华的费用主要由中国承担。中央财政共拨款800万元。
这800万在1984年的中国绝对是天文数字,想想都让人觉得恐怖。但是光是国际机票就花了将近一半。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省钱。
一种方法是请此次活动筹备委员会主任、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王镇帮忙。听完汇报,王镇拿起他们面前的电话,打给了空解放军陆军司令员:
邀请了3000名日本青年参观,这是国家大事。现在交通困难。你的军队空可以借一些飞机用吗?多少?哦,你想要多少?八个?哦,那就九个。好吧。
王镇在军队中有威望。早在延安时期,他就是359旅旅长,南泥湾的直接创建者。
他也是著名的抗日将领。
03
来自中国的邀请再次让日本震惊。
没有一个日本政党或团体能组织3000人访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的邀请发给了日本政府、全国47个都道府县政府,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政党、学会、青年团体和一些友好人士,共200多份邀请。
200多份邀请没有一份被拒绝。
代表团大多数是年轻人,但也有例外。最小的是日本女歌手芹洋子的女儿小雅美,年仅2岁;因为我妈是唱《四季歌》的日本民族歌手,所以被抱在怀里,来到中国。年龄最大的是87岁的ANA 空航空公司空创始人Kaheita Okazaki。这位老人致力于中日友好,一生来过中国100次。
更多的人参加了这个代表团,完全是由于命运的巧合。
一位来自洪敏大坪香川县的30岁农民,有着县青联副主席的身份。中国邀请县里只有一个名额,应该是总统派的,但是总统正好有事。打电话问:
大桑,你能去吗?
平喜出望外:
这是见证历史的时刻。你不能去真是太好了。
38岁的菅直人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这是一所以工科闻名的大学,除了他,从未产生过一个职业政治家。当时他隶属于一个叫社会民主联盟的小党,受到邀请,他成为代表团成员。
《血疑》剧照《血疑》剧照,宇津健饰演父亲世茂,山口百惠饰演幸子。这部剧之后,她成了中国年轻人的梦中情人。
53岁的演员宇井健(Utsui ken)已经与“青年”脱节。但是他主演的电视剧《血疑》今年刚进中国,就有一万人空。每个中国人都认识他,所以他被邀请访问中国。在北京的欢迎宴会上,这个名叫胡的年轻人向他敬酒。
《血疑》1975年在日本播出,现在是一个暴露年龄的名词。大意是,一对恋人相爱至死,才发现是兄妹,不能结婚。这个女人最终得了白血病...
等等,这不是2000年的韩剧《蓝色的爱》吗?
王自健老师曾经说过:世界上所有的苦难都是韩国人分担的。事实上,韩国人遭受的痛苦已经发生在日本人身上。
当日本人发现中国是真的时,他们反应强烈。
日本公明党和社会党多次向中国提出交涉,要求该党最高领导人亲自率团访华;有日本议员提出,中国很重视,所以日本代表不能太低级,需要多派议员参加;甚至有人对中国说:应该派两位日本前首相作为代表团的顾问...
最后,所有这些请求都被拒绝。
因为日本代表团的成员是多样的,他们有不同的地理、工业和政治立场。日本政府提出了一个要求:
每个代表团都要有警察陪同,以免被中国洗脑。
消息传来,中国摆摆手,说“准打”。
其实中国根本不在乎这么几个警察。
过去的1983年对中国来说是是非之年。有严打,有“二王”。
沈阳一王兴兄弟持枪抢劫,连杀十人,从东北到江西。他在被杀前逃亡了半年。这件事直接催生了中国居民身份证、特警、奖励制度的诞生。
换句话说,国内的治安环境还达不到半夜出门的程度。数万名公安和武警官兵被告知,为了确保代表团的安全,安保部门可以采取任何非致命措施。
都快赶上搭便车杀人案后的点滴了。
最后,3017名代表团成员来到中国。此外,65名记者跟随其后。根据中国方面的安排,他们被分成220个队伍,分四条路线游览了上海、杭州、南京、Xi、武汉等城市,最后齐聚北京参加国庆活动。
访问定于9月24日至10月6日。
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考虑来自最高层。
为了减少争议,特别是关于抗日战争的争议,避免中日之间的不愉快,邀请时间特意避开了七七、九一八等抗战纪念日。计划9月下旬开工,正好赶上国庆节。
另一条纪律是:中国员工事先被告知,要少谈“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政治词汇。
胡老头亲自叮嘱:
友谊是最大的政治。
04
1984年9月24日,3017名日本代表团成员和65名记者陆续抵达中国。
每个代表团被安排参观一家工厂、一个村庄和一所学校。结合当地特色,为他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友好植树、文艺表演、体育友谊赛、中日演讲比赛、集邮爱好者交流、围棋爱好者对决...
图:上海青年在虹口公园举行的中日友好科技游戏晚会上与日本青年共舞。
当日本青年踏上上海的土地时,工作人员给他们的第一条戒律是:水龙头里的水不能像日本那样直接喝。但是有些人还是会忘记,导致拉肚子。
一名被派去参加招待会的检察官回忆说:
那时候我才知道,在日本,自来水就是饮用水,我觉得很难解释。我只能在上海向往这一天。
在我访问南京期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日本人要求参观南京大屠杀遗址!
他们来得正是时候。
两年前,日本右翼分子联合部省修改教科书,将“三灯政策”改为“反日运动,迫使日军确保公共秩序”,“南京大屠杀”改为“南京事件”,引起国内极大不满。
这件事最终被日本官方抗议和日本政府及时制止而流产,但还是给中日关系带来了不小的伤害。
这也给中国人留下了一个教训:要留下一些历史证据,让日本人无法辩驳。事实上,一直以来,人们都写信给南京市政府,要求建立一个关于大屠杀的纪念馆。
有个女同学叫崔,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她的信尤其出名。几十年后,她成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对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依然格外关注,严厉批判陆川的《南京南京》。
次年,中国开始在南京修建大屠杀遇难者纪念馆,目前正在建设中。日本人来访,正好在这个敏感节点。
以上说明:
给他们看看。
在过去的40年里,地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几个月的挖掘,南京市政府终于在江东门外找到了这座万人坑。日本代表团就是在这里被带走的。
他们看到了当年遇难者的遗体。遗体排列整齐,很多还留有明显的弹孔和刺痕,还有日军留下的皮靴鞋底、啤酒瓶和皮带扣。
在工作组的情况介绍中,多次提到这种情况:
某某日本人跪在万人坑遗址前放声大哭;一个日本人当场向中方工作人员道歉,说我们对不起中国。等一下。
接下来,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在南京代表团:
一位名叫穗志成的日本年轻人在访问期间突发急性胃出血,急需手术治疗。但他担心中国的血液技术不过关,不愿意输了中国人捐的血。同组的日本人以旅途劳累为由,不愿为他献血。
情急之下,工作人员向中央和日本大使馆汇报了此事,最终决定强制对其进行手术和输血,保住了性命。
访问结束后,隋志成随家人移居中国,只得到象征性的奖励。他在中国教日语已经很多年了。
最后,他们聚集在北京。除了参观故宫和长城,年轻人还被邀请参观中南海,和中国领导人一起泛舟湖上。
这是中国的权力中心第一次大范围对外开放,也是唯一一次邀请外国人参观,有3000名日本人。
有人担心日本代表团中有人会借机刺探国家机密。于是在参观之前,中南海的工作人员提前踩点,指定哪里可以去,哪里不可以去。
整个活动过程中,3000多日本人没有丢一个,没有一个车祸、刑事案件,没有一个包裹、行李。
起初日本人不放心中国人办这么大的事,怕出事。从代表团抵达中国的那一刻起,日本大使馆就24小时轮流值班,与日本代表团保持联系。结果我干了几天,什么事都没有。
一名大使馆官员说:
如果我们知道这些,我们就不需要它了。
与此同时,共青团中央负责接待的指挥部24小时彻夜未眠,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
为了避免混乱,总部要求3000名日本人来中国之前,每个人都必须拿到行程表,知道他们每天的活动,地点,住在哪里,住在哪个房间,房间的电话是多少,坐的车是什么牌子。精确到每小时。
最后日本人按时拿到了课表,发现上面的字都是工整的楷书。据说有些人很欣赏它,认为它反映了中国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时共青团中央连打印机都没有。日程请了一个残疾人学校的学生来帮忙定型,然后一页一页油印。
为什么是楷书?因为刚性活字是楷书。
05
整个日本青年访华的高潮是参观北京,出席国庆35周年庆典。
胡锦涛亲自出席了欢迎晚宴,并送给芹洋子的女儿三件礼物:小棉袄、奶糖和巧克力。一位来自郓城的女歌手和芹洋子一起演唱了四季歌。
10月1日,日本代表团应邀在天安门广场东侧观看了35周年阅兵式。
资料图片:1984年10月1日,日本代表团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观礼台观看阅兵式。
这是自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以来,时隔25年,中国再次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大规模阅兵。也是唯一一次大规模邀请外国人参加的阅兵。
阅兵的开国中将秦基伟担任总指挥。这位将军曾经在山西组织过抗日武装,腰间绑着两把菜刀,连续打掉了几个日军的炮塔和据点。
他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他会在天安门广场指挥阅兵,并展示给成千上万的日本人民看。
阅兵式上,从未对外展示过的解放军第二炮兵和东方1-5洲际导弹,以及从未向公众公布的数十种新型武器亮相。
面对一系列坦克、装甲车、导弹发射器和各军种士兵,日本青年感叹:这是一支多么不可战胜的军队啊!
日本媒体在报道中写道:
相当数量的导弹大放异彩,意味着中国将具备参与任何战争的能力。
这次亲眼看到中国高调的肌肉秀,也让日本人松了一口气。
由于北方四岛等问题,日本和苏联的关系日益紧张。中日建交时,日方急得不得了,也意味着联华抗苏。这一次,日本的算盘似乎没落下空。
日本青年对阅兵印象深刻的不仅有坦克和导弹,还有突然出现的中国女排和一张“小平你好”的历史照片。
为什么中国女排会出现在阅兵式上?我们必须从一年前的洛杉矶奥运会说起。
日本媒体报道,本届女排锦标赛将是一场“日美之争”。结果震惊了整个日本。中国女排奋起反击,先后以3比0击败日本和美国,一举夺得奥运冠军。
在这次阅兵中,中国女排被视为民族英雄,受邀参加。结果,观礼台上的3000名日本青年看到电视上神话般的身影——高大魁梧的女排姑娘们擦肩而过,都惊呆了。
他们和中国人一起喊哑了嗓子。
而“小平你好”的照片,则来自几位向邓小平致敬的北大学生。
图:北京大学生物系学生在游行队伍中展示的“小平你好”横幅,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
在日本代表团观礼台的第二排,中国青年报记者何拍下了他职业生涯中的这一杰作。
当时何还很年轻,没有机会拍摄阅兵。但因为是随团采访日本青年访华代表团的记者,他有机会站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正门南侧的观景台上,拍下了那张日后举世闻名的照片。
在天安门主席台上,一位名叫李瑞英的年轻女教师主持了阅兵式的现场直播。
盛大的阅兵式,来访的3000名日本青年,以及她标准的广播腔里突然出现的“小平你好”的口号。
几年后,她凭借主持阅兵的出色表现,进入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二十年的新闻联播主持人。很多年纪大的人都很喜欢她。
阅兵式结束后,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焰火表演,这成为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的高潮。大家一直跳舞到凌晨两点。
几十年后,菅直人在现场回忆道:
天安门广场聚集了来自中国的10万名年轻人和3000名日本人,他们载歌载舞,燃放烟花,就像共同庆祝一个盛大的节日。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可能是因为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太激动了,这次聚会日本人丢了四个摄像头。它很快被找回并归还给了它的原主人。几个日本人在广场迷路了,最后被找到,送到了他们住的酒店。
北京所有的酒店和招待所都关门了,全部用来接待日本人,还是不够。最后是国务院招待所,部队招待所等。所有人都来急救,仅够勉强生活。
一家旅社的总经理不明白,日本的“县”其实相当于中国的“省”,于是他去找工作组咨询:
为什么日本某某县的人都被安排到我们这来了?他们是不是看不起我们招待所,让我们接待农民?
06
多年以后,一些当初参加访华代表团的日本人还记得在北京学的一首歌:《友谊之歌飞向21世纪》:
全是黑发黑眼。你来我去挨家挨户。我们是近邻,年轻的心,年轻的心。友谊之歌飞向21世纪。那是我们年轻的声音...
这首歌刚写出来的时候,引起了内部的争议。“全黑头发,全黑眼睛”,会不会有种族歧视的嫌疑?
老胡曼亲自检查了一下,做出了最后的决定:就写吧,没问题。
这首歌的作者之一是中国作曲家施光南。因为这次评歌的机会,他才有机会在中南海见到老胡,并当面发表了意见:
目前给词曲作者的稿费太少。我写了一首歌得了奖,而且是一等奖。给我15元就行了。看…?
之后这首歌的付费真的增加了很多。
当然,3000名日本青年访华的后续并不止于此。
回到日本,大家各奔东西,没有太多交集。但或多或少与中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缘分。
据统计,这3000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后来成为日本各级日中友好协会的负责人。有的人成了中国大使馆的参赞,有的人嫁给了日本驻华大使。
图:菅直人,2010年当选日本第94任首相。
年轻的政治家菅直人后来成为日本首相。
那年访华回来后,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年选择一天,邀请母校东京工业大学的50名中国留学生吃几十年的饭。
参与这项工作的中国工作人员也在这次演习后开阔了眼界。后来很多人都有了很好的发展。姓胡的小伙子成了姓胡的老头,唱《四季歌》的女歌手成了音乐学院的教授。
代表团的一名翻译后来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他有一句名言:
感谢国家。
1989年,在3000名年轻人访问中国五年后,冈崎嘉平塔去世,享年92岁。他的遗愿之一是在他下葬时,身边有一张周恩来的巨幅照片。
在那次访华前两年的一次宴会上,冈崎康平对一位中国官员说了一句令人瞠目结舌的话:
中日两国的友谊取决于两国的青年。中国现在发展很快,将来会超过日本。中国是强大的。希望你们不要欺负日本!
听到这里,所有在中国的工作人员都吃了一惊。当时,中国的年经济产出只有2000亿美元左右,而日本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
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冈崎光平做了一个预言。
几十年后的今天,中日年贸易额已达3000亿美元。同时,东海的故事,钓鱼岛,教科书,慰安妇,靖国神社,抗日剧...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产生、碰撞和振荡。
就像两国之间的一衣带水,日夜不停。
在当年的3000人访华代表团中,一位名叫小野寺一郎的日本人担任总代表。
多年以后,当他回忆起这一幕时,他遗憾地说:
日本在七八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青年学生朝气蓬勃,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求知欲,眼睛总是‘向上向外’。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大街小巷都是低着头盯着手机屏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人对日本以外的东西缺乏兴趣,眼光变得‘向下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