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由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的立场和观点。新华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留学的年轻人,家庭小,国家大。
文|本报记者刘晓雷纪欣中国教育报记者金科林焕新
“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打了上半场,世界打了下半场,留学生打了全场。作为一名在德国留学的学生,我是打满全场的球员之一。”正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学习的孙尧尧说,“在这样一场影响全人类的疫情中,我们可以恐慌,可以焦虑,但我们并不孤独,也不处于绝境。在我们身边,有中国使领馆,有中国学生社团,有中国组织,有经常分享每天都在尝试什么新菜的朋友...每个人似乎都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甚至微不足道的事情,但这些足以让人感受到世界的活力。”
孙对的感情,是的。“打满全场”成了这个陌生的春天里,在中国留学的海外学子的真实写照。疫情爆发三个多月来,许多留学生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和爱心。他们中的一些人留在学校支持当地的抗疫工作;有的人回到祖国主动隔离,坚决不把病毒带回国内;还有人用所学,志愿奔赴家乡防疫第一线,书写大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不给祖国添麻烦。
“作为一名留学生,这个时候,我会尽量不给祖国添麻烦!”截至3月21日,在意博士后李青峰(化名)已经两周没出门了。尽管意大利的疫情令李青峰担心,但他认为自己可能在回国途中被感染,并将病毒带回中国。此外,回到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他的学业。权衡再三,他选择了留下。
对于这些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来说,离家越远,越爱国,内心越强大。欧洲成为疫情“震中”,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日本、韩国等国确诊病例与日俱增...危急关头,很多留学生陷入了“回国”的纠结和焦虑中。在西班牙留学的郑潇被怀疑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虽然很想回家,但又担心在飞机上传染给别人,最终放弃了回国的想法。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生王诗涵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做好个人防护。于是,她按照母亲的清单,购买了两个月的日常用品...
即使有些人最终选择回国,也要把自己收拾干净,“打扮”一下。“祖国已经遭受病毒侵扰,不能再遭受二次侵害。千里回国可以,但途中不能‘毒’,千里不能‘毒’!”刚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回国的许说,“一方面,我查阅和了解了回国的相关政策和防疫规定,开始与国内的家长、居委会、街道和区防疫指挥部、国家留学基金委、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联系,做好回国自我隔离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仔细查阅长途旅行中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的各种相关信息,尽可能把感染的概率降到最低。”
身处异国,留学生都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即使从国内回到留学国家,也会在驻外使领馆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自觉接受医学隔离安排。面对外国人对中国的误解甚至歧视,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C for China,not for Coronavirus(C代表中国,不是新冠肺炎)等宣传活动,向更多人普及疫情知识,反对污名化,维护祖国形象。
与此同时,来自国内外使馆和海外中国学生会的慰问信,来自祖国的“健康包裹”,不仅温暖了他们,也让他们更加坚信保护自己就是爱国爱家。学习,在家锻炼,做饭,放松...他们把留下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安排得充实而有序。
但是,千山万水之隔,中国的亲人永远是日夜牵挂的。于是,在书信、照片、视频中,报喜不报忧的孩子安慰着远方的亲人。
打开女儿青青从伦敦寄来的邮件,身在武汉的母亲既心疼又欣慰。“我调整了很多安排,很快进入了自我封闭的状态。我把每天要完成的功课列了一个清单,以确保我能早点睡觉...我买了很多牛奶,以保证我的免疫系统能处于最佳状态。”在信中,女儿还告诉她,在英国大使馆教育处的催促下,学校已经妥善安排了新的学生宿舍,超市、药店、医院都在正常运行……
“储备物资,勤洗手,多通风,减少外出次数。我会认真听取并积极实践你的建议。”在荷兰的留学生在信中让父母放心;正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就读的张默(化名)在朋友圈里用家里的照片安慰家人:办公桌上鲜花盛开,他做的炒饭看起来很好吃;就读于日本帝国茶女子大学的迪利尼戈尔迪丽莎(Dilinigor Dilisha)给母亲写信说:“看到驻日大使馆教育处会给我们发口罩,很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就像母亲不会忘记自己的游子一样,国家也不会忘记每一个生活在海外的公民。苦难过后,我们更强大。祖国,我爱你!”
……
这几封家书的背后,见证了疫情前无数海外学子不经意的成长。
我这里也需要帮忙。
筹集医疗物资、募捐善款、拍摄励志视频……海外学子驰援祖国的行动刚刚结束,全球抗战又悄然打响。
为了给选择留英的同学们提供帮助,为他们建立一个信息共享、互帮互助的平台,在英国大使馆教育处的倡议和指导下,全国学联搭建了由300多个微信群组成、覆盖8万多名在英留学生的微信互助群网络。每个微信群都有志愿者监督,会安抚学生的焦虑情绪,第一时间发布疫情相关信息和建议。遇到紧急情况的同学也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微信群联系学联。他们会不定期分组分享超市用品,督促学生健康作息,邀请北大六院专业人士在线授课,并联合英国杰出自费留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协会英国分会举办多场专家讲座,指导学生如何在英国科学抗击疫情。
面对海外愈演愈烈的疫情,比留守的留学生更焦虑、更慌张的,是他们在国内的父母和亲人。为此,全英学联成立了“全英学联抗疫助手”,为在英留学生家长服务,建立答疑、咨询、援助渠道,帮助两地家庭并肩渡过难关。谈及疫情期间的这份工作,身为“小助手”的志愿者们说,“那些父母多可爱啊,感觉就像我们自己的父母。”“小助手和小伙伴的数量在一个个增加的同时,家长的担忧却在一点点减少。反而在我们心里互相温暖。”
“我的医生父母在无所畏惧地帮助我的同胞,我也应该做点什么!”在驻美使馆教育处的指导下,曾就读于美国中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张金耀拿着学联制定的口罩发放计划,确保学校99%的中国师生拿到口罩;旧金山州立大学中国协会会长罗子君组织志愿者将口罩送到当地在华留学生家门口。在欧洲和非洲,留学生和华侨自愿捐钱捐物,从国内购买物资,支援本国抗击疫情;在罗马,留学生将口罩分批装入信封,挨家挨户投递到邮箱;在东京街头,留学生向市民免费发放口罩...
面对肆虐的疫情,更多的留学生用自己所学,互相帮助对抗疫情。在驻德使馆教育处的指导下,孙作为德国华人心理卫生协会的成员,利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与协会其他成员一起编写了《德国疫情安心手册》,并与在德留学生传递和分享了疫情期间的诸多亲身经历。
“我给英国卫生部的官方推特设置了提醒。每天当他们发送一条消息时,我只需将当天的数字输入到构建的模型中,然后更新图表。我本科专业是社会工作,有这个基础。”从3月5日开始,正在英国利兹大学就读的吴每天都在推特上发布自制的英国疫情图表,帮助大家了解疫情的发展。有一段时间,从英国下议院议员、地方议会议长、医生到民众,很多人都成了他的“粉丝”。英国卫生部的工作人员甚至给他打电话表示感谢。
“请放心,做好居家隔离,减少个人接触,可以大大降低感染几率。”“我们会提供最专业的治疗。”正在法国克莱蒙-奥法内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的翟若阳加入了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的医学顾问团,每天都要安抚和帮助一大批抑郁症学生。在德国波恩做博士后研究的中国医学学者签约支持德国医疗机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醉与重症医学系博士后刘秀云与当地学生学者建立在线咨询平台,举办在线医学讲座...这个跨越人口、语言、文化的互助心连心的故事,每天都在留学生中上演。
这种流行病正在改变我们每一个人。
“当我能回来的时候,我很满足。我感激我的祖国!”最近因为宿舍封闭,室友防疫意识差,一些留学生回国了。在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分享的回国经历中,“感恩”和“遵守检疫规定”是最受关注的两个话题。
春节期间,在韩国大邱读书的赵一麟总会想念在防疫第一线的母亲,但大邱疫情爆发后,全家人更担心他的健康。3月10日,赵一麟经过慎重考虑,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口罩和手套,“全副武装”出发回家。可以肯定的是,他在N95口罩上加了一副医用口罩。经过34个小时的颠簸,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但直到下了飞机,坐上去隔离酒店的大巴,他才脱下防护服。
“武装到牙齿”,主动宣言,自觉孤立,“教科书式回国”在留学生中传播。回国是一个仓促的决定,但留学生们对沿途的保护不敢有丝毫松懈。
“祖国战争‘疫情’的成果来之不易,我们安心隔离是在帮助祖国抗击疫情。”“尽全力做好防护措施,不给祖国添麻烦。”“感谢所有的测试人员,我特别高兴能回来。”......在网上,许多回到祖国的留学生写下了他们的心声。
“疫情正在改变我们每一个人!”回到祖国的怀抱,他们选择站在抗疫第一线,保卫家园。2019年12月底,在悉尼大学读书的方回到东莞准备过年。没想到,疫情突然来袭。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这个活动,把家里正在组建流行病翻译小组的通知转发给他。
“你是哪里人?你转到哪里去了?”“你的航班号是多少?联系方式是……”方每天用英语和日语询问需要集中医学观察和居家医学观察的境外人员。由于飞行时间的不确定性,他需要24小时待命,穿着防护服连续工作几个小时是常事。
在山西太原,在南非读英语教育专业的李瑞鹏帮忙翻译山西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英文资料。他所在的“防疫翻译志愿服务队”里有50多名像他一样的志愿者,翻译语种涵盖英语、日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为海关、机场、车站提供24小时全天候翻译服务。在这里,它成了一个小小的“联合国”。
在社区入户调查小组,在免费的在线英语课程,在居民心理咨询室...归国留学生活跃在基层抗击流行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新时代中国的青春之歌。
来源:新华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