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6月29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到北大校园发表演讲时,被现场一位女性提问,哑口无言。
克林顿在演讲中说了什么呢? 这个女人又问了什么问题呢?
这个女人叫马楠,是北大中文系的高材生。
她性格开朗,能说会道,能说会道,在学校组织的辩论赛中,她经常以优秀的辩手获胜。
1998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一行访问北京,定于29日上午在北大发表演讲。
马楠幸运地得到了演讲会的入场券。
6月29日,克林顿如约来到北大,参观校园,并在北大办公楼礼堂发表了主题为“自由”的演讲。
克林顿满脸笑容地走上演讲台,他发表了自己对自由的看法。
他在演讲中,引用了胡适老师的话。
胡适先生说:“你说过为了国家自由可以牺牲个人自由,这句话是正确的。 有时候个人自由的奋斗就是为国家自由而奋斗,个性化的奋斗就是为国民性的发展而奋斗。”
克林顿在台上大吵大闹,但不知道他的见解和胡适话的初衷大相径庭。
所以,当他说到这里的时候,之前安静的会场突然有点骚动,台下的人窃窃私语。
克林顿可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一直谈到演讲结束,随后去了同学们的提问环节。
幸运的马楠得到了机会。
轮到马楠提问时,她先以胡适老师的话为切入点,说出了蔡元培老师的话。 “道并行不悖,万物并行不害。
”
以此为突破口,马楠从容地继续下去。 “个人自由和国家自由应该相互依存,相互依存。
正如国家富强需要个人努力一样,相反,国家富强的结果可以造福个人。
我认为只有尊重他人的自由,才能真正明白自由的真谛,对吗? ”
马楠的奇怪提问让礼堂里的空气瞬间安静下来,人们安静地思考着,不一会儿,鞭炮般的掌声响彻了整个礼堂。
这时,什么准备都没有做的克林顿没想到眼前的女孩子会问这样的问题。 他突然发呆了。 即使政治经验丰富,这时的他还在舞台上手足无措,说不出话来,感到尴尬,一分多钟后,他匆匆结束了演讲。
此后,演讲结束后,由于观点尖锐、倚重美国总统,马楠在北大声名鹊起,成为全校师生眼中的“明星”。
是的,楠的想法是正确的。 人人崇尚自由、追求真理正义的自由才是自由的根本,国家自由和个人自由要在此基础上相向而行,才能使人民幸福、国家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