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五号发射成功,天宫空间站建设阶段最后任务圆满完成。 外国媒体在祝贺的同时也发出了不和谐的声音。 在这些媒体的报道中,《纽约时报》是其中最泼墨的一家,此前一直以军事用途和军方背景等极不友好的角度报道天宫空间站,这次换了一个角度,再次让大家感到无语。
纽约时报:阿尔忒弥斯十几个国家合作! 2022年11月29日(美东时间,北京时间30日),纽约时报刊登了神舟15号成功发射的报道。 此次神舟十五号的发射,《纽约时报》此次派出了两名记者进行采访,从采访前要求隔离到采访结束一直都在抱怨。 他没有谴责中国的疫情应对政策,而是指责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处处保密,即使看到陌生的工作车,也将其视为洲际弹道导弹的保障车。
这就是纽约时报的部署图。 不凑巧是这个,不管什么角度都不选
比如说,是这样的
如果真的拍不到的话就用官方的配图
但有一个事实是,就连纽约时报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天宫建设的总费用只有80亿美元。 相比之下,美俄主导的国际空间站费用超过1000亿美元,笔者调查后认为这一数字在1850亿美元左右。 中国的载人航天投资效率远远高于美国航天局。
但是,也许正因为如此,记者丢不起脸来,很快纽约时报的报道就从桃乐茜那里提到了阿尔忒弥斯计划。 这是美国重返月球的重要计划,欧洲许多国家都争相参与。
另一方面,关于中国的天宫空间站,欧洲正在派遣宇航员到中国进行训练,但到目前为止,欧洲对中国的天宫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兴趣。 此外,《纽约时报》还列举了德国联邦经济事务和气候行动部的书面答复,称德国和中国在空间站方面没有双边项目。 (请参阅。
阿尔忒弥斯计划:十几个国家合作是真的吗?
阿尔忒弥斯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双胞胎姐姐,此前阿波罗计划NASA进行的登月计划于1969年7月20日将两名宇航员送入了月球。 从这个名字也可以推测出美国的登月计划,但阿特鲁米兹计划不仅仅是登月,它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航天发射系统( SLS火箭); 2、猎户宇宙飞船; 3、月球门户空间站4、商业载人着陆系统( 星船(Starship)月球版); 11月16日,美国航天局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了SLS火箭猎户座登月船。 另外,这次发射只有绕月和一些科学实验性的轨道飞行,宇宙飞船上只有一个模拟人体的载荷。
SLS火箭晚了18次才起飞。
12月10日,结束任务的猎户宇宙飞船将返回地球约一个月。
阿尔忒弥斯计划从来就不太顺利。 屡次落后的元凶是与宇宙发射系统有关的SLS火箭。 这是用航天飞机的发动机、助推器和阿波罗时代遗留下来的上位火箭“组装”的火箭,但在这个阿尔忒弥斯计划中非常重要的火箭总共落后了18次。 虽然现在成功了,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整个阿尔忒弥斯计划按时完成的信心明显不足。
另一个是那个巨大的系统。 目前成功的系统只有SLS火箭猎户宇宙飞船,下一个更大的月球门户空间站和星船(Starship)的月球表面版还没有着陆。 这个巨大的系统运动如下:
1、SLS火箭将猎户宇宙飞船运送到月球空间站2、在月球门户站进行维修并准备登陆3、脱离航天器月面版宇宙空间站并在月球表面着陆,完成任务后返回宇宙空间站4、猎户宇宙飞船携带宇航员返回地球。 根据美国航天局的计划,月球空间站和月球与地球之间有“定期航班”。 从美国航天局计划的角度来看,这个计划确实相当好,但太庞大了。 例如,月球空间站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能源和推进单元: ( PPE )用于空间站和离子推进器发电的月球居住模块:为空间站提供长期居住条件,提供猎户座宇宙飞船的对接口。
后勤支援模块:为空间站提供后勤服务和实验条件,附带加拿大航天局制造的机械臂气闸模块。 用于执行舱外活动,为深空运输提供停靠点。 除此之外,还有太阳能电池、对接和实验等相关模块,参与国为空间站各舱制造任务分配,如下图所示
按模块数量计算,美国航天局占5个席位,欧洲航天局占4个席位,加拿大和日本、俄罗斯航天局占1个席位。 现在,由于美俄对立,俄罗斯的推测无法完成,但没有关系。 这不是主要模块,比较大的问题是欧空局。 因为俄罗斯纷争对欧洲航天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宇宙活动都处于停滞状态。 例如,ExoMars 2022 (欧洲航天局火星探测器2022年底计划)
所以,月球门户站能按时建成真是见鬼了。 美国航天局计划在2025年登陆月球。 除非改变方案,否则在月球门户网站登陆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了。
另外,登陆月球的宇宙飞船由SpaceX负责开发任务。 目前,地球着陆版的宇宙飞船还在“紧张”的开发中,我想月球版还没有决定日程。
笔者不是对SpaceX无法完成这项任务,不怀疑美国航天局的执行力,而是在这个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时代,策划如此庞大的计划真的是认真的吗?
阿耳忒弥斯计划参与者和阿耳忒弥斯协定
迄今为止,阿耳忒弥斯计划的参加者为欧洲空间局( ESA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 JAXA )、加拿大宇宙局( CSA ) ),指导者为美国国家宇宙局( NASA ),其中欧空局参加国为卢森堡、意大利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阿耳忒弥斯计划的参加国共有8个,《纽约时报》用十几个国家来形容还没有火起来。
阿耳忒弥斯协定和阿耳忒弥斯计划不是一回事。 后者是“重返月球计划”。 前者类似于《联合国外层空间协议》,只是美国武断地制定了在月球、火星、彗星和其他天体科学上进行探索的规范,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有22个:
国际舆论称,美国召集乌方达成山寨版外层空间协定。 因为有实力的俄罗斯和中国没有参加,所以这个协定和废纸也没什么区别。 在签署协议的这些国家中只有美国有实力在这些天体上真正“开发”,所以中俄如果不鸟美国,美国人只能玩泥巴。
中国天宫空间站各国真的不感兴趣吗? 《纽约时报》比较了阿尔忒弥斯计划的许多参与国和天宫空间站只靠中国支撑,总觉得不对劲。 美国航天局原本打算将阿耳忒弥斯计划作为类似国际空间站的跨国合作计划,但天宫空间站建设者中国的载人航天在这方面根本没有考虑。 或者说,美国凑钱一起办民宿,而中国可以说是自己盖别墅。
另一个是双方的路线也完全不同。 美国计划重返月球,中国计划低轨道空间站。 两个不在一个路线上。 完全无法比较。
阿尔忒弥斯计划侧重于月球的研究,其月球空间站位于地面月系拉格朗日点L1,距离地球约31.9万公里。 去一次看看成本太高了。 如果要配合阿耳忒弥斯计划和空间实验,就必须选择价值更高的实验。
从这个角度看,天宫空间站的优势非常明显,目前国际空间站还可以运行几年,但2030年后,国际空间站也将坠入大气层。 按照目前的全球太空计划,至少在一段时间内,低轨道只有天宫空间站,其他国家要完成在轨试验,只能与中国合作。
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大家真的不感兴趣吗?
据《纽约时报》报道,欧空局的宇航员来到中国参加训练是真的。 2018年6月27日,BBC FUTURE报道了德国宇航员马蒂亚斯毛雷尔( Matthias Maurer )和法国宇航员Thomas Pesquet在中国训练的过程。 内容包括常规训练和搜救,以及对宇宙飞船环境的熟悉等。
纽约时报也确认,德国和中国在天宫空间站没有实质性合作。 笔者也没有找到类似的合作协定。 但并不是大家对天宫空间站不感兴趣,最近的合作在2019年就已经安排好了。
2019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在维也纳联合宣布,来自17个国家的9个项目共有42个申请落空,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
这些项目有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挪威、法国、西班牙、荷兰、印度、俄罗斯、比利时、肯尼亚、日本、沙特阿拉伯、中国、墨西哥、秘鲁等17个国家
项目涉及的领域包括空间天文学、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新技术、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
除了这些无人照料的实验设施外,比较有趣的第五个项目是太空肿瘤实验。 空间飞行条件下个体健康和肿瘤组织3D类器官培养物早期突变特征研究是一项有负荷专家参与的实验,负责该项目的是挪威科技大学医学博士Tricia L Laros,计划于2025~2026年登上天宫空间站开展为期31天的轨道研究
所以纽约时报说找不到合作者吗? 空间站的规模是国际空间站的1/4,常驻宇航员为3人,可在短期内增加到6人。 另一方面,Laros博士也乘坐轮流的上行船乘坐天宫宇宙空间站,然后乘坐下行船返回地面。 现在的宇宙飞船只能坐三个人。 我觉得Laros博士还没有座位,但是下一代的载人宇宙飞船有6~7台,走到那里的话应该就能进行“宇宙旅行的开发”。 我想除了三个以外还没有宇航员
有问题的实验室大模块
问天实验室还有一个扩展区域,2028年将在该区域安装高能宇宙辐射探测( herd )模块。 总重量约2300公斤,这是包括西班牙、意大利、瑞士在内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意大利航天局的合作协议,将参加该研究。
安装了HERD模块的天问实验室示意图
除了这些之外,预计法国、瑞典、俄罗斯等国也会参与天宫空间站的国际合作,所以纽约时报的报道真是不负责任,当然纽约时报的风格也一直如此。 我们也不足为奇。
参考:
3359 liuxue time/2022/11/29/world/Asia/China-space-launch-astronau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