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北极之都③|“联通北极”的中国学者

2022-12-31 08:04:37编辑:阿姨

2018年1月21日至26日,以“联通北极”为主题的“北极前沿”大会在挪威特罗姆瑟举行。

挪威外交部长伊娜塞勒德在会上发言时多次提到“合作”。

她说:“气候变化和商业活动增加是北极地区未来面临的两大趋势,有关国家和地区需要加强合作推动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北极之都③|“联通北极”的中国学者

特罗姆瑟海边。

《澎湃新闻》记者康宁图

中国是北极科学国际合作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之一。

由于多年来对北极地区科学研究的贡献,中国于2013年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

迄今为止,中国国家海洋局北极科学考察小组已在北极地区进行了8次科学考察,开展了许多领域的研究。

第八次北极科考任务于2017年秋季完成。

在为期83天的科学考察中,中国科学家首次在北极和亚北极地区开展了海洋塑料垃圾、微塑料和人工核素监测,实地考察了该地区的海洋环境和海底地形。

其成果为北极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在北极工作的中国学者

在2018年“北极前沿”大会上,中国面孔屡见不鲜,挪威水环境研究所( Akvaplan niva )研究员周琴就是其中之一。

这种科研活动需要在当地扎根。

周琴今年四十二岁,和丈夫李纯定居特罗姆瑟已经十一年了。

周琴说,在特罗姆瑟生活的中国人结构简单,大致可以分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和科研人员两类。

前者经营中国餐馆,后者像他们夫妇一样,学习学问,从事极地科学研究。

周琴老家在湖北荆门,199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数学系,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辗转青岛。

在那里,周琴遇到了李纯。

两人毕业结婚后辗转反侧过几次。

2007年,李纯获得挪威北极圈大学(原名特罗姆瑟大学,简称UiT )研究所博士学位,周琴随丈夫来到挪威,获得挪威极地研究所博士学位。

北极理事会永久秘书处设在特罗姆瑟。

靠近北极的地理位置便于从事极地研究的科学家进行实地调查。

这里聚集着世界各地从事极地相关研究的科学家,挪威许多重要科研机构都在这里设有驻地。

作为世界最北端的大学,挪威北极圈大学在与北极地区相关的许多科研领域实力雄厚,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其中不乏中国科研人员。

周琴就职的挪威水环境研究所极地研究部,从事物理海洋学、海洋流、海水的物理特性的研究。

周琴所属团队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冰架融化与海洋的相互作用,通过收集特定地区的环境数据,进一步优化高分辨率的数值模型。

这些模型是理论基础研究,但可用于解决北极地区的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污染物排放和水产养殖活动引起的疾病传播主要局限于以复杂底部地形和多种海洋特性为特征的沿海海域。

优化后的数值模型可用于模拟分析沿海地区污染与疾病传播的关系,评价峡湾和沿海地区的水质。

挪威水环境研究所也是这次“北极前沿”大会的主办方之一。

会议期间,周琴穿梭会场,参加了关于“挪威海洋模式应用”的研讨会。

她认为这种学术交流非常重要。

高北气候环境研究中心。

Ronald Johansen图

在资金和政策方面,挪威政府也为北极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挪威水环境研究所在特罗姆瑟市中心的“高北气候环境研究中心”( The Fram Centre )内工作。

挪威政府运营的这座科研大楼聚集了21个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社会科学领域等跨学科研究的科研机构。

据中心官网介绍,这是挪威国内和国际上重要的学术平台,为气候相关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支持,入驻的研究所也可以申请该中心的专属经费。

北极城市的中国家庭

我在挪威定居多年,周琴和丈夫仍然保留中国国籍。

他们7岁的儿子Ken出生在特罗姆瑟,现在挪威语比父母说得好。

周琴希望儿子不要忘记自己的中国身份。

因此,她和丈夫在家里特意只用中文和Ken交流。

每年假期,他们都会带着儿子回中国生活一段时间。

肯去年在小学的教科书上学了长城。

周琴在回国的路上去看了儿子万里长城。

回到挪威后,她帮助丈夫和儿子,向挪威的伙伴们介绍了中国长城的《体验报告》。

周琴在特罗姆瑟家是一座白色的三层小楼。

不久前,他们把房子重新装修了。

这次请了木工匠来,把客厅的墙壁改造成了落地式玻璃拉门。

这样,站在家里就可以看到远处的森林和大海。

周琴家眺望的风景。

周琴图

特罗姆瑟的森林覆盖率很高,这让周琴很满意。

天气一好,他们一家就驱车去郊外玩。

也许是从小就住在乡下,她自然有一种亲近的感觉。

例如,周琴也和挪威人一样善于在野外找蘑菇,她说自己找蘑菇的眼力可能比当地人还强。

对挪威北部的人来说,天气不妨碍外出。

当地人很喜欢户外活动,滑雪、自行车和攀岩是最受欢迎的。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经常看到骑自行车移动的人。

周琴解释说,挪威谚语——没有坏天气,只有坏衣服。

周琴一家和朋友去滑雪。

周琴图

特罗姆瑟一年中要经历夏天的极昼和冬天的极夜。

1月下旬,极夜刚刚过去。

早上八点,黑暗还笼罩着整个城市,但这里的人们开始了另一天的生活。

从周琴家走到Ken所在的社区学校只要10分钟。

吃过简单的早餐后,周琴带着儿子一起出门了。

时间计算得正好,送儿子上学后,她可以就近坐准时的公共汽车去上班。

周琴家门前的雪堆积在路边,路面覆盖着雪融化凝固的冰面。

这几年,北极地区冬季气温持续上升,很难看到曾经四五米高的积雪,取而代之的是频繁的雨天。

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中,雨迅速凝结成冰,结冰的路面特别滑。

特罗姆瑟结冰的路很滑。

《澎湃新闻》记者康宁图

一路上,儿子迅速往前走,周琴紧跟在他后面。

儿子有时会停下脚步,转身拥抱妈妈。

在“夜晚”中新的一天开始。

周琴还有点不习惯。

她认为,极夜容易犯困,难以集中注意力,但当太阳回来时,人们可以忘记刚刚经历的黑暗时期。

自从开始用微信联系国内,周琴就习惯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发布到朋友圈。 除了温暖有趣的生活片段,最多的是自己做的家常菜。

厨房里显眼的位置放着电饭锅。

虽然在国外生活了多年,但她的食谱中依然有很多中国菜。

周琴还开设了教外国同事中国菜的个人烹饪班,很受欢迎。

在特罗姆瑟定居的中国人大约有20家。

在当地成立的特罗姆瑟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每到春节、中秋节、国庆节都会组织大家的聚会。

周琴通常是活动组织者之一。

她说,这样的平台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中国人之间的交流,并为初次来的人提供必要的帮助。

现在,定居的中国人家院子里有孩子,他们计划今年办一所中文学校。

特罗姆瑟的港口景色。

《澎湃新闻》记者康宁图

2017年11月,周琴收到一封邮件,邀请她参加将于2018年5月在纽约大学阿布扎比分校举行的闭门研讨会。 落款的邀请者是他们科研领域的世界级专家。

她很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发布到朋友圈,并写道:“希望这半年在专业上更加精益求精,在研讨会上不要害羞。”

今年1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向世界表明积极参与北极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立场、政策和责任。

事实上,许多中国科学家已经为北极相关的研究贡献了力量。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