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到底为什么都是我的错是什么歌,你说到底为什么都是我的错

2023-01-02 17:14:56编辑:虽稚

这两年,网络上流行学历现在不值钱的说法,但表面上确实有这种趋势。 2000年前后,我国每年高中毕业生100万人左右,2022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为1076万人,是2000年的10倍。

学历还有价值吗? 今年计划毕业的1000多万大学生中,985,211所重点高中学生约75万人,其他类型高中学生约100万人左右,二本和专科各400万人。

到底为什么都是我的错是什么歌,你说到底为什么都是我的错

除了这1000万以上的本科生外,还有130万研究生和100万左右的留学回来的留学回国。 也就是说,今年毕业的大学以上学生人数约为1300万人左右。

1300万是什么概念呢? 瑞典全国人口1040万,丹麦人口580万,荷兰人口1700多万。 也就是说,我们每年增加的大学以上的学习数量赶上了北欧一个国家人口的总和。

如此规模的人才供应,世界上前所未有,尽管目前每年新增的大学生数量如此之大,但许多高校仍在继续扩招,大学生还不够吗?

确实不够。 从2010年到2022年,中国大学生的数量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 中国的GDP从2010年的6万亿美元上升到14万亿美元,增长率也有8个百分点以上,人才的增长率和经济的增长差不多,所以从总数量来说,不太多。

研究生数量从2010年的45万人增加到现在的75万人,增长率只有5分左右,跟不上经济增长率。

以上从数量上看,很多人更关心的是收入问题,高中毕业生的人均收入在这12年间也有8%左右的增长率,所以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学历也不能说是贬值。

看看985大学的学生吧。 共有39所985所大学。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15万人左右,在总数1300万的毕业生中,仍然是稀缺人才,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

人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人才增长率也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又增加了人才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对人才的需求,两者之间形成了正反馈。

这几年考研学生越来越多,不是因为本科生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选择考研继续在象牙塔里呆几年的想法其实很狭隘,根本看不出问题的本质。

越来越多的人读书是因为读书在中国仍然收益高,回报大。 去年的考生人数为377万人,创历史最高纪录。 这么多人因为不好找工作而读书吗? 用脚趾想想就知道不可能,如果研究生比本科更容易找工作的话,研究生的数量不会屡创新高。

高学历人才真的饱和了吗? 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中国到底需要多少高学历人才,到什么时候高学历人才才饱和,现在不是读研博跳进红海了吗?

让我们看看其他国家高学历人群的情况。 25岁到65岁工作年龄的人群中,韩国有15.4%

具有研究生学历,英国的比例为14%,美国为13.1%,中国的比例只有0.9%。

为什么他们的研究生学历这么多,我们的学历这么少? 但是,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的研究生们已经饱和了,找工作不顺利吗?

那是因为我们的产业还没有升级。 因为发达国家通过100多年前的殖民侵略,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他们的产业升级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高端产业都在发达国家,所以他们需要的高学历人才很多。

我们还在追赶的阶段,这几年我们的产业升级速度开始加快,效果显著,所以从我大学毕业到现在的十多年间,发展速度明显较快的产业很多,比如互联网行业、芯片行业,硕士学历

但是,我们还有很多传统行业。 毕业制造业、生物、化学、机械等,某种意义上常见的四个大洞“生、化、环、材”。 这些专业高学历人才需求较少,这些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大多拿到互联网公司五分之一的工资,是因为这些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实现产业升级。

如果我们各大产业能够完成升级,到那时,人才需求对研究生学历所占的比例,和现在的发达国家一样,需要10%以上,也就是现在的10倍,也就是7000万研究生。

这个数是什么概念呢? 以目前每年毕业不到75万研究生的速度,没有考虑到人才的老龄化。

如此说来,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旺盛,人们普遍认为高学历人才应该会有好工资,但事实并非如此,学历贬值已经在网络上多次引发热议。

关于学历贬值,争议最大的是著名的成功人士,尤其是商人,虽然不是名校出身,但仍然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所以很多人说不上学的钱比上学多,上学一点用都没有。

真的是这样吗? 财富所占比例基本符合二八原则。 也就是说,80%的人占了80%的财富。 那所名校的毕业生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更低,只有1 %。 在名校出身的人中,他们的收入普遍高于非名校的毕业收入。

所以,从总体数量比例来看,名牌大学毕业生收入较高,但有人发现不符合这个规律的案例,想要推翻这个结论,就不太好说了。

另一个是地区问题。 我觉得在北京呆过的人在北京。 满大街都是大学生、研究生学历。 实际上,北京的大学生占总人口的40%左右,10人中有4人有大学学位。

其他二线城市的这一比例也基本在3成左右,但青海等部分西部地区大学生的比例还不到2%。

所以,关于学历贬值的认识,基本上存在于一线大城市,在一些偏僻的地方,依然觉得大学学位很有价值。

这种城市间人才比例的差异,是人才结构性的浪费,一些偏远地区非常需要高学历人才,但谁都不想过去。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大学生学位确实开始贬值,但以良好的资源吸引了大部分高中毕业生。

过去,大量高学历人才集中在互联网、金融、教育、房地产等领域,但这两年这些领域又有所整顿和调整,一些优秀毕业生在这些领域也不可避免地难以找到工作或被裁员。

但很多行业都有大量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发展空间仍然很大,比如所谓的四大天坑“生、化、环、材”,就显得人才过剩。 因为在这四个行业,很多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都找不到高薪的工作。

但事实上,缺乏能够发展和升级整个行业的人力资源阻碍了这四个行业的发展。 例如,生物医药行业的规模不亚于半导体芯片行业,但还没有像辉瑞制药这样的大企业。

在美国,这个行业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所以很多大企业都可以引进优秀的人才,提供好的工资。 该行业大部分优秀毕业生也留在本职工作,继续促进本职工作发展,发展人才培养,形成人才供给推动行业发展的正反馈。

由于我们缺乏能够发展这个行业的稀缺人才,整个行业发展缓慢,优秀企业吸收人才,无法提供高薪工作,这个行业内很多优秀人才跳槽了。

目前,班上成绩最好的人,如大学材料专业、环境专业、生物专业等,大多毕业后考研转计算机或金融业,毕业后从事互联网或金融业。

这种行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等,表面上看是高学历人才的贬值,但从长远看,高学历人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正如我刚才提到的生物医药行业,如果有足够的人才进入这个行业,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完成产业升级的迭代,真正做一个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不断吸纳人才,以高薪提供工作,这个行业的硕士、博士们,就应该

但目前的困境是没有足够高工资的工作来吸收人才,这是蛋生鸡还是蛋的问题,也是目前生化环材这一行业面临的困难。

为什么大学里女生比男生多? 高学历人才的另一个现象是,大学以上学历人口中,男性比例已经低于女性,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研究生,女性比例超过一半。

这个现象20年前是不存在的。 2000年研究生中只有3成是女性,到了去年上升到55%,正好看起来是一半。 但不要忘记,另一个数据是中国女性总数少于男性。

在一些偏远地区,上学的机会往往偏向男孩。 也就是说,在小学阶段,女性读书的人数比男性少,但上大学反而男性变少。

不仅仅是中国。 美国是2020年的高中生,男性也只占4成,女性也只占6成。 有一个叫PISA的考试。 翻译过来就是国际考试的评价,有72个国家参加,其中66个国家的女生比男生成绩高。

是因为男同胞们更傻吗? 作为男同胞之一,我一定不同意。

原因是现在的教育分流机制,现在的教育分流是从小学开始的,所以学区房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

买了重点小学学区房,孩子就有机会上重点小学,重点小学升入重点中学的概率更高,重点中学的学生中考成绩更好,升入重点高中的概率更高,重点高中的学生高考成绩更好,升入985的概率更高

其中一个环节就是孩子的小学成绩对他的高考成绩有很大的影响,但普遍存在着女孩发育往往早于同龄男孩,小学成绩优异的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在,20多年前我上小学的时候也存在过。

关于学历的另一个话题是,学历高并不意味着能力强。 这么说是对的吧? 确实是正确的,但这和你有什么关系呢?

要理解这句话为什么是正确的,但是,和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无关,需要知道社会上认识人的能力的手段。

要辨别有能力的人,本身就需要极强的能力。 判断一个人的水平是否高、逻辑是否强、见识是否强,需要比他有更高的水平、更强的逻辑、更深的见识。

所以,去招聘的时候,更多的是面试职位更高、职位更低的人,而不是相反。

但这种分辨人能力,本身就是稀缺资源,判断是否真的有能力,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只靠面试20分钟是完全无法判断的。

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有长时间观察才能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有多高。 企业在招聘时,没有其能力和资源在实际操作。 你必须根据应聘者过去的经验来判断。

毕业生刚进入社会时,他长期解决的唯一问题是十多年的学习经验,这种经验是如何体现能力的高低的? 是成绩。

一名本科生,凭着他4年的大学学习经验,加上12年的高考准备经验,企业招聘人员往往更加重视后者。 由于经历的时间更长、标准更统一、公平,普通本科成绩好的大学生往往不如找工作时成绩平平的清华本科生。

很多人都说这是学历歧视,这才不是歧视,这才是公平。

全文结束后,喜欢的话请关注哦~

更多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