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人的教育理念一直受到外界赞誉,人口500万,但有13名诺奖获得者。
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丹麦乐高积木、丹麦主张“自由第一,人人平等”的大教育家格朗威……丹麦的教育有什么奥秘? 亲历“丹麦式”教育给笔者留下了很多印象。
图1
孩子是学习的主人
走进任何一所小学的教室,都感觉进了我们的幼儿园。 无论是墙上的音标、画、随处悬挂的学生作品、可以坐地板的地板和地毯,教室的布置都是为了孩子们的需要,孩子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丹麦小学每班最多只允许28名学生。
在学校,一年级的课程以丹麦语为主,补习简单的数学、音乐、美术和体育课。
他们没有作业,下午2点之前结束全天的课。
从三年级开始增设英语课,五年级学习德语,之后逐渐增设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科技、自然课等。
对于高中学生,学校重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丹麦的许多学校都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使学生能积极掌握跨领域的知识。
某个项目有时长达4周。 孩子们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2点,在教室和图书馆讨论。 每组由四年级、五年级和六年级组成。 他们不是被动地听课,而是积极地做实验,或者在网上查资料。
在教师层面,丹麦语、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8个不同领域的教师打破各自的课程框架,在旁边随时合作,帮助孩子们在探索主题的过程中同时学习丹麦语、英语、数学、科学等跨领域的知识
除了创新项目外,学校还设计了“怪兽”计划和“如何创造美好生活”科学计划,比如“友谊”等加强学生社会化能力的课程。
这种教学法会让孩子更积极、更好奇,更喜欢学习新知识。
每个月,小学生都有机会去大自然中,去森林、动物园、古城、海边、农场等。
春夏秋冬,不管刮风下雨,户外运动和玩耍,融入自然的学习在丹麦是必要的,也是孩子们的最爱。
除了上课,其他各种活动都很丰富。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快乐地学习。
随后,学生根据兴趣分组,组内学生自行安排每个人的任务,通过互联网和自己的观察、提问、讨论、整理得到最终报告。
每个小组通过在全班面前创建的演示文件,说明自己小组报告的内容。
丹麦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即孩子比天大,做孩子本身就有价值。
丹麦的孩子们有自由、时间和玩耍的空间,可以接近自然,爬树。
到了期末,丹麦孩子给父母的是“四格成绩单”,没有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的分数,没有老师的评论,也没有排行榜。
其实,这张成绩单上只有四个格子。 各自最喜欢的事、最讨厌的事、最擅长的事、最想学习的事。
很多还不会写字的孩子,会在第四个方格里用画来表现。
这份“四格成绩单”是期末老师与家长面谈的依据。
丹麦学校不选择“模范学生”,人们更关心落后的学生。
因为已经很棒的孩子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可以有很好的表现。
没有模范学生,只有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造就了孩子不需要和别人比较的文化。
图像2
课程注重能力培养
丹麦的实践教学丰富多彩,开设的烹饪课、手工课、缝纫课和木工课贯穿于小学各年级。
它不仅能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还能与人脑配合使用,开启孩子的思维,开启初步的职业认知。
丹麦父母强调,孩子只有先成为有生存能力的人,照顾自己,才能照顾别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样的课每周上两次,每次两节课(约90分钟),在整个小学阶段进行。
学生按年级分为三个组,每三个月轮换一次。
参观时,我们第一个进的是缝纫教室,看到男女学生分别做抱枕,剪裁、缝边、量尺寸。
一个男孩坐在教室的地板上,为抱枕填充纯棉,非常认真,非常慎重。
教室后面的储物柜里,整齐地放着收纳箱所需的各种颜色的绒线和剪刀等。
木工课上,学生们拿着电钻、锯等工具,在自己的操作机上,兴致勃勃地做着东西。
在烹饪课上的教室里,一进教室的门,就闻到了浓浓的香味。 孩子们做烙饼,做汤。
他们兴致勃勃、动作娴熟,有的往平底锅里倒油,有的揉面,有的调浓汤……
在这里看不到忙不过来的场景。 不管最后做的味道如何,这都是孩子们自身劳动的成果。 老师只会在孩子们需要咨询的时候帮助他们,但大多数时候孩子们会根据教室里的“食物制作说明”自己解决。
老师在这样的课上,是合作者,真正的主角是孩子们。
孩子们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后,会清洗锅和盘子,为下一个来上课的班级做准备。
示意图3
养成阅读的习惯
在安徒生的故乡敖德塞市的路边,笔者发现了几个天蓝色的小书柜。
当地老师说,这样的书柜在丹麦的城乡路边和公园随处可见,是书籍漂流的一种。
民众可以把喜欢的书带回家看,也可以把自己家里的闲置书拿来分享。
我还关切丹麦儿童的阅读情况。
在我们参观莱特小学的时候,五年级的孩子们正在上读书课。
据老师介绍,小学阶段每个孩子每天至少读20分钟,老师不会定书目,也不会检查。
上二年级的时候,学生要写研究报告,不看书不查资料就写不完作业,所以他们自觉地继续看书。
五年级学生必须在第一学期精读和深入阅读三本书。
老师出几个开放的主题。 孩子们读书后,制作——读完这本书后,根据自己的想法重新设计书的封面和插图。 在书中的某个场景下,如果你是主人公,用自己的想法重新设计主人公的对话; 如果你是作者,想象这个故事如何继续,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读这本书,根据体验写诗; 合上书,闭上眼睛,画出在大脑中产生的画面。
孩子们经历了读书、理解、思考、做插图、写自己的想法的过程,锻炼了阅读、理解、表达、写作、创造、语言、想象力等。
由此可见,“丹麦式”教育是不竞争、不比较、低控制、低评价的教育,是自由宽松、自然成长的教育。
(作者:王艳芳,单位:山东省威海市塔山小学)。
本文来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更多详情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http://app.cyo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