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产业20年,通晓行业之路。 我不是所谓的“专家”,我只用20年的实战经验帮助大家答疑解惑。
这个系列只是一个回忆,勾沉了北京20年来的楼市碎片。
只有随笔。 不映射现实,也不预测未来。
楼市的历史有点特殊,我总是感激和后悔。
不过,情况就是如此。 普通人的生活就是错过了一次好运和机会。
后悔也好,高兴也好,往事都在这里。
一、
上一篇写的是望京的早期,后来一直没写主要是因为记忆力变差,很多事情都想不起来了。
所以放在脑子里,偶尔想起什么就只能马上记住。
这个我不太想起来,还是写一下哪里是哪里吧。
我从几个人那里听说过望京的韩国人的历史,集中在以下几点。 最早在望京的韩国人是禹东硕,最初起源于望京西园三区。 望京高峰时期有三分之一的韩国人。 今天,望京至少有5万韩国人。 今后也会有韩国人来中国,来望京……
那我告诉你吧。 以上这些都是胡说八道。
二、
我也听过这个禹东硕的故事,一听就是胡说八道,韩国净是这种人,自夸不打草稿。
他可能是第一个住在望京新城的韩国人,之前望京有花屋、南湖等小区,韩国人已经在这里租房子或租房子住了。
这源于1992年中韩建交,此后,韩国留学生和商务机构大量来到中国。 他们在上海住在古北,青岛住在城阳,北京先是在五道口最多,后来发现望京。
没有其他理由。 当时的望京房租很便宜,但离大使馆和机场很近,离有好几个中文留学生的大学也很近,自然优先。
当时的望京还没有正式规划。 不能和酒仙桥燕莎等相比,比亚运村差多了。
印象中只有一辆巴士。 好像是409啊。 我从广营去过阜成门。 我还坐过。 有坑洼的路,破了。
禹东硕这个韩国人其实也是照片中望京的性价比。
当时望京新城和A4区刚开业,房子的新租金还不高,自然成了首选。
当时北京市内的房子动辄2/3000,这里有1000多间。 为什么不租新房子?
于是,韩国人陆续从花圃等老小区搬到西园三区四区。 2002年以后,有些人干脆买了房。 北京取消了内销的出口限制,所以外国人可以买普通住房。
其实早就买了,只是不符合规则。
大概是2006年吧? 北京还制定了外国人买房子的规定。 主要以韩国人和日本人为对象。
三、
望京西园三区并不是第一批韩国人聚集的地方,但它是后来规模最大、占有率最高的一个。
到2003年左右,望京的韩国人达到2万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三区和四区。
据当时的官方派出所介绍,70%的居民是韩国人,派出所甚至配备了懂韩语的警察。
不仅要管理治安,后来还要帮韩国夫妇吵架劝架。
调查过一段时间呢。 因为租赁的行为不合法或不合规。
但是,因为韩国和中国的关系很好,所以谁也不再用力了。
顺便问一下,为什么这么多韩国人来中国,为什么开始看望京了? 其实除了留学生和大公司常驻外,当时还有重要的群体,有逃避债务的老赖。
中韩建于1992年,但来华韩国人在1998年以后有所增加。 这也与中国的住房货币化改革相重叠。 为什么? 由于1997年发生了亚洲金融风暴,中国香港没事,在中央的支持下汇率市场没有崩溃。
但是损失也很大,所以没办法只能开源节流,启动了房地产市场促进了经济。
韩国,不是在97风暴中胜负的事,而是能否生存的事。
他们并没有真正退缩,而是在美欧的胁迫下,被用手枪逼着,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从那以后,韩国完全成了欧美的附属国,再也不能回天了。
尽管如此,韩国经济还是受到了很大打击,连韩太、起亚等财阀都破产了,其他中小企业更是破产了。
韩国股市下跌了70%,韩元下跌了约一半以上。 (请记住这个数字。 后面有对应场景。
结果是什么? 是能扛得住的企业带着资本争着逃跑了。
老百姓首先在爱国心的驱使下献出了自己的金钱和财产,毕竟几百万人失业,被债务缠身的老百姓也只剩下两条路了,要么等死,要么跑路。
其结果是,韩国国内自杀率急剧上升,同时向他国移民避债的浪潮也达到了高峰。
其中中国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政局稳定,成为部分韩国人的避难所。
山东、东北、北京、上海,涌入了很多韩国老赖。
这也不是他们想背井离乡的老赖,但是国家经济破产了,作为个人个体会怎么样呢? 仿佛飘着时代的风,飘到哪里都可以吧。
而且那个时代的韩国已经很发达,人均收入达到数万美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中国,北京的平均年收入不过一万元,差距很大。
那个韩国人如果还有一点积蓄,或者能在中国的韩国企业工作,就能生活得相当好。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在韩国受罪,还不如来中国呢。
所以他们大批来到北京,选择了当时看起来性价比非常高的望京。
四、
我不知道韩国人已经在望京定居了,我还以为他们还在五岔路口。
后来,公司让我参加了什么仪式。 韩国一家高科技基地在望京落地,说来了多少企业。
我到了之后觉得没什么,十多家小公司的联合体,一共人都不多。 面积也不太大。
但听了介绍后惊讶地发现,这样的企业在望京已经达到百家,从业规模近万人。
当时是2001年夏天,中国还没有问世,但这些韩国中小企业,都在赌中国的问世。
他们赌赢了,不到半年,也就是年底中国入世成功,这些韩国企业借势赚得盆满钵满。
之后,据说2003年SARS后,在望京的韩国人达到了2/3万人。
真假不得而知,西园三区四区、望京新城等地真的满是韩国人,各种饭馆的店铺也都是韩文标志,望京真的成了韩国城。
后来,韩语翻译成为望京的标配。 不仅在派出所,卖场里也有。 必须赚韩国人的钱啊。
既有中介,也有人很容易就能交流。
也许从那时开始,望京有三分之一韩国人的传言就成了几乎标准的说法。
其实没那么多,但差不多。
高峰时期望京有10万韩国人,传言望京总人口为30万。
实际上韩国人有7万人左右,望京的总人口不到30万人,也就是四分之一。
当然这个也已经很多了。 只是,韩国人的外表不太明显。 如果换成黑人,想想四分之一在马路上闲逛是什么场景。
韩国人多就多,刚开始无所谓,后来随着人的增加,韩国的跆拳道、高尔夫这样的当时还出现了小地方。
传说韩国的学校也变多了,也有韩语报纸和专业的邮递员。
我从没见过这个,也觉得不可能。 媒体和邮政系统很难得到批准。
但在望京的论坛上,曾有一段时间关于试图在路标上加韩语的争论,但有支持者,反对者更多。
我看了那个之后感到了违和感。 果然这里是中国。 说在民间超市里摆弄韩语也没关系,一点也不过分。
但是,官方的路标上也刊登了韩语,那么在那之后,所有的商店招牌上都必须有韩语吗? 不太现实。
但是,据说得到了。 我从没见过。 我想是民间自己弄的吧。
当时的反对声不仅如此,还上升到了租界、殖民地、侵略者的高度。
我觉得这也有点比不上我。 我也不喜欢韩国人,但我不认为他们过分。 另外,也不能达到这种水平。
换句话说,当时的韩国人就像现在的中国人在非洲和南亚的一些国家一样。
把自己的钱多当作好事,因为当地的物价低,所以花钱也没关系。
这并不一定真的来自骄傲的心理,但在当地人看来就是这个效果。
我问过几个韩国人的收入和消费观,简单来说,就是能赚钱。
特别是在2005-2007阶段,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中国的韩国企业赚了很多钱。
他们在本国的话,大概可以赚2万元以上一个月,但是在中国,如果加上补助金等,一个月3/4万是常态,7/8万的高管并不新鲜。 那是年薪一百万。
例如,有一家制造某种机器的公司。 是半导体吧。
普通员工租金补贴1万多人,高管达2万多人。
当时望京100多套平整的三居室也不过5/6000元,房屋租赁比为200-300,非常符合国际惯例。
那套100万美元的房子,年租金在4万美元左右,200万美元在8万美元左右。
房价也不是很贵。 即使在2007年房价高峰期,望京的房子均价也在1.5万美元左右,不是很贵。
这也可以说是住宅年龄新的好小区,但之后到2008年下跌了20-30%。
那些韩国人有很高的工资,所以当然在中国也成了大富翁。
所以,有一种说法,韩国人不砍价,只要觉得大体上合适就买。
当时在望京的保姆拥有率在北京排名第一,大部分都是韩国家庭雇佣的。
即使只有妻子在家带着孩子,也不能马上雇中国保姆,没有别的,我觉得很便宜。
中国人怎么看他们的态度? 很矛盾呢。 做生意的希望是从他们那里赚钱,但普通老百姓有点厌倦和扭曲。
你们有钱是自己的事,但不要在我们面前乱晃。 羡慕嫉妒恨对大家来说不好。
当时,有一种说法认为望京的物价之所以很高,是因为韩国人很吵。
一定有关系。 我也觉得望京的物价很高。 特别是韩国的烤肉店等,动不动就每人200美元,进入今天就不便宜了。 更何况是10多年前。
但是,对我来说没关系。 我觉得贵也可以不去。 并不是没有中国本土的超市饭馆。 没有必要和韩国的商品进行比较。
但望京是时尚板块,很多人为了追求“韩流”而来消费。
这些人收入不一定高,但追求这种感觉,那也没办法,自己会给自己带来违和感。
五、
另外,有些麻烦是不可避免的,是民族性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比如说,就是这种说话方式吧。 韩国和中国人大不相同。 中国人不管怎么吵,他们都不吵。
一家店里只有两三个韩国人,就等于满屋子都是,还有几个人是癞蛤蟆坑。
所以我现在也不喜欢去韩国料理店,留下了阴影。
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多的饭馆不吵,但我觉得这不一样。
如果能理解我们的话,就好得多了。 如果听到有趣的东西的话,想多听一些呢。
你能听懂多少个韩语? 啊,已经只剩下思密达了。 和噪音一样。 越听越烦。
另外,还有中韩邻居的问题。 望京西园还好,望京新城、夏都盈座、大西洋新城、华鼎世家等社区都有过激烈的矛盾冲突。
主要是韩国人晚上喝多了闹,年轻人晚上骑摩托车,在家门口放什么鞋,孩子在楼下闹。
房地产町内会的成员曾经试图组织中韩联谊会,但中国人不喜欢组织,韩国人不喜欢参加,几乎不能。
我没见过中国人和韩国人吵架,但我听说过。 饭馆发生的事情很多,不清楚就动手。
居民区很少吵架,毕竟语言不通,鸡和鸭不能吵架。
我只听朋友说,两家吵架了,要找翻译,但是翻译来了,翻译两边都不喜欢,心烦意乱之后,我合作殴打了翻译。 是谁惹谁生气了?
所以翻译不是个好工作,搞不好会两边都有罪。
在我印象中,中韩商业纠纷发生得比较大是在2006年前后,商业地产引发了矛盾。
望京北部的宝星国际招商开始,宣布引进韩国新世界集团的“易购”百货公司,宣称向望京的6万韩国人提供故乡的商品。
当时是望京的高峰时期,如果是商业地产的话,想和韩国人交往,还想开大的韩国商业街。
于是几乎在同一时期,望京南的望京国际也宣布将与韩国最大的商管公司合作,提供更大更完整的韩国商品。
两边开始了竞争,我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但是望京国际与韩国商管公司合作,仗着有韩国中小企业的资源,去了首尔招商。
那个时候我问了一些中国的商管公司代理商,招商效果怎么样?
回答非常成功,但我想会引起麻烦的。
因为他们在韩国卖了几百家商店,至少是预定了。
但想想看,谁还敢投资这种没去过的外国小商店? 一定是资金不多但急于发财的人,也就是韩国的小商店。
那么,他们不能自己经营,也会用自己国内的商务思考。 开业后能不在管理方面惹麻烦吗?
其实想得太多了,没有开业就出了问题。
不知道为什么,总之易买得和宝星签约前不久,望京国际的韩国城说已经解约了。
然后,中国和韩国人互相推诿责任,做了无聊的事。
暂且不论谁对谁错,反正影响两边商人的声誉是不好的。
而且,两边还在内部被勒住。
中方对此非常理解。 商家付钱也看不到约定的效果,所以当然要吵。
韩国方面当时想投资的,是和在望京生活过的故乡商量之后,就烟消云散了,那当然也是怨恨。
无论如何,之后都是围成一个圈,一地鸡毛。
六、
韩国人在中国,至少望京的衰退发生在2008年末,高峰延伸到了2009年初。
原因很简单,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韩国作为美国的忠实弟弟当然逃不掉,而且首当其冲,幸运地成为炮灰。
那是在经济危机下,结果自然是出口受阻,投资收缩和消费下降,三驾马车都受到很大影响。
企业扛不住了就要自救,自救的办法只能是裁员、紧缩资金。
那不仅是本国,在国外的投资也要进一步缩小,这自然影响了望京。
算吧。 韩元是2005年到2006年的高峰期,人民币和韩元的汇率是1:120。
如果他们在本国赚了4/500万韩元的话,在中国加上补助金等的话就是千万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8万月薪,可以吃到好吃的东西。
毕竟当时北京的平均收入有四千多元,几乎是他们平均值的十分之一。
但经济危机爆发,人民币基本坚挺,而韩元却大幅贬值,与人民币的汇率最高跌至240。
也就是说,望京的韩国人什么都没做,收入减少了一半,从8万变成了4万,从4万变成了2万。
之后的汇率大概稳定在220了吧。 总之至少下跌了40%。
那就想想自己的收入突然减半是什么感觉吧? 从每年100万美元变成了50万美元。 我必须说,这是在高管没有降薪的情况下,降薪后也只剩下30万美元。
普通职工,原来总共3/4万元,在望京生活得很好。
现在,突然剩下不到两万人了。 神马心情? 而且也有被裁员的风险。 那更别扭。 小菜一碟。
结果,在望京和五道口等地,卖房和租房的人层出不穷,最后统一出现。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能做生意了,或者被裁员后不得不回国。
有些人还没有被裁掉,因为担心被裁掉,担心回来晚了找不到好位置,所以提前回国抢工作。
不是什么错吧。 总之韩国人开始撤退了。
我不知道韩国人去了多少,但我觉得30%是有底气的数字。 也就是说,可以认为期待北京的韩国人从高峰时期的7/8万人左右,下降到了至少5万多人。
房租,从高峰期到2009年春节后,五道口和望京几乎都跌了10%,20%也不少见,但无论如何,肯定没有涨。
我可以理解韩国人回国后退房不再租了也是正常现象,但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必须卖房。 而且,有的还真是抛售甩卖,最狠见过华鼎世家。 200多套平整的三居室,一套装修精良的家具,居然不到9000促销,全额的话也有可能是8000。
这在我看来很疯狂,真的体会到了什么是崩溃,什么是竞相践踏的逃脱。
实际上,即使没有韩国促销,望京的房价也在下跌。 因为全北京、全中国的房价都下跌了。
北京还不错。 高峰时期也不过20-30%。 其他地区的破碎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60%以上有的是。
但望京即使再跌,当时也几乎单价在一万美元以上,花圃和南湖的老房子还超过万美元。 并不是跌得太狠。
但是,加上韩国人的大甩卖就不一样了。 虽然未必真的跌了多少钱,但无疑破坏了市场信心,使交易量更加惨淡。
例如,这几年很受欢迎的橄榄城,在当时最低谷的时候一定能用1.2万美元买到。 再低也没关系。
只要你厚颜无耻地交涉,多少都可以说。
我不能理解这种情况,和中介的韩国翻译讨论了好几次。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是炒房客的心态使然,正因为看不到真正的希望,不敢相信有希望,才会不惜血本大甩卖。
中国人没有经历过多少悲惨的经济危机,无论是1988年、1993年还是1997年,都有很少一部分人有记忆,大多数人没有感觉到。
与韩国不同,1997年的记忆太深,教训太惨痛。
那不是普通的危机,是亡国灭顶的恐惧,是丧权辱国的无奈和愤怒。
而且在中国工作的人,本身对经济有很强的敏感性,他们还记得十年前的惨状,所以不相信中国能扛得住。
这不能说是韩国人在使坏什么,但往往有种天然的优越感,认为本国资本主义时间比中国长,经济更好,制度更先进,人均收入更高。
那连韩国都扛不住美国的危机冲击,中国用什么扛得起来?
所以他们迫不及待要卖房子,即使真的想卖也要逃离中国。
据说这种人一开始并不占多数,但这种感情会传染,所以在望京,离开的人占30%,而卖房的人占业主的50%左右。
所以,在望京,这些“逃韩”是最有经验的,他们曾说已经预感到中国楼市即将崩溃,便坚决卖房。
我也发呆,不知道该听谁说。
但最后我坚定地相信租赁比,相信北京房价不会有太大泡沫。
特别是暴跌后,租赁比下降到了合理的范围,先看看情况吧。 不卖。
但是,我什么都不敢买。
那时,有人计划仿制望京,特别是与中间人勾结,从韩国人手里接收。
但是,我觉得这件事有点疯狂,所以不敢这么做的情况不多。
但是,如果那一年真的来接的话,我觉得那绝对赚钱了。
例如橄榄城,也许当时以最低价1万日元以上就能买到。 1.3万以下就可以了。
现在动辄上涨11万美元,这个涨幅远远超过大盘。
无论是望京新城、西园等,还是华鼎大户型,只要是望京的普通住宅小区,据说当年买就能赚钱。
但是,当时的人们有几个有这个头脑和决心的人呢。 在富贵危险中寻求着。 如果这个市场不按套路出牌怎么办? 而且,也没有得到这么多钱的地方,只是想想而已。
那个时候价格很低,但是老百姓的投资意识也很弱。 我见过在卖场买房哭。 我觉得自己的一生结束了,被一所房子束缚着,每个月都得还上千。
不知道过去十年,这些人是否还在后悔?
七、
当时住在北京的韩国人中,卖房的人大多都回国了。
租赁住房不一定。 由于收入减少,有的搬到了广营、北苑、酒仙桥等周边房租和消费较低的板块。
第二年,也就是2009年的夏天,据说稍微回流了一点,但是再也回不到曾经的辉煌了。
之后,希望北京的韩国人应该在逐渐减少,到现在为止还剩下多少还不知道,根据官方的说法2万多人不到3万人,差不多有可能吧。 只不过是高峰时期的30-40%。
我想韩国人再也不会回来了。 今后也不能形成韩国村。
当时他们来中国是基于我们各项落后,所以在科技和商贸方面也需要他们。
但是以中国现在的基础和发展速度,韩国的并没有什么优势,来的很正常。
另一个是收入。 即使现在韩国人也一般赚4/500万韩元。 换算成人民币是两万多元吧。
那到中国再翻一番也是4/5万,高管依然是8万,和当时一样。
但是,这个时代不同。 到2008年的数万月薪无法与现在的购买力相提并论。
所以,中国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 也许你可以去印度或南亚国家。 收入差距越大,吸引力也越强。
八、
总之,望京的韩国城是当时时代的产物,过去了就过去了,我不认为能再次繁荣起来。
特别是“萨德”事件爆发后,韩国对中国不再友好了。
中国也不能把他们太当回事。 平等的普通对待吧。 他们当时在望京的繁荣再也恢复不了。
我也想写关于撤离大望京的事情,但是这个韩国人写了一大堆,下次再说吧。
仅供参考。
关注“章哥说要买房子”公众号,有房地产相关问题,点击“免费咨询”私信提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