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这个阶段作出的选择,是和大一大二有关的。要是你大一大二的基础做的很好,这时候的选择就较为容易;要是大一大二比较爱玩,那大三就会更加纠结一点。
大三要决定的事:出国留学、读研(考研/保研)、就业。
说真的,从读大学开始,你就可能要有一个大致的计划,未来到底继续读书还是直接找工作。虽说具体的决定多半是在大四的时候才做,但如果你不从大三开始提前准备,大四时你将会不知所措。
如果你决定出国留学,那么在大三就要准备相关的英语考试,就是托福或雅思,GRE或GMAT。
有出国留学的计划,就应该从大三开始做好准备。不然到大四申请季的时候会非常忙碌。从更长远视角讲,假如你进大学就有出国留学的想法,那么就需要从大一开始准备英语这方面,特别是口语。国外其实真的很重视交流能力,因此早做这一方面的准备肯定是有利无弊。
假如考虑要出国留学,大三的时候最好是可以申请到国外的交换项目,包含去香港或新加坡的交换,对将来都很有帮助。因此,如果你准备申请交换,在大二的时候就要有一个还过得去的托福或雅思成绩,这样子对你申请交换会很有帮助。换句话说,在大二的时候,你就需要开始准备英语成绩,而且要得到一个还不错的分数用于之后申请交换,之后在大三的时候继续刷分用以之后申请留学。
要是你决定考研,大三就需要努力学习专业课了,这样考研复习的时候会比较轻松。
当然,也可以保研。那么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人脉广的导师,和他积极地建立信任,积极地沟通有关学术研究的事情,也听听他的看法。提早和这位导师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进入他的实验室,了解一下做实验,正儿八经的的学术研究,也是可以的。顺便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做科研、做学问。
在和导师建立信任后,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按照导师的要求来提升自己。保研到外校,也能帮你介绍保研的学校、导师之类。
同时GPA也越高越好。关于GPA,我的感受是,在大一的时候所有课程的GPA都很关键,因为对于一个毫无其他方面经验的学生来说,唯有你的成绩是最能说明你能力的。无论你之后是进实验室,还是找实习,大一的绩点都可以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如果能够在大一拿到国家奖学金,那对于你的学习能力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因此在大一的时候,即便是很烦人的思政课也应该尽可能拿高分。
要是你准备保研,从大二开始,保高GPA是要打上绝对优先级。
你打算留学,也是注意GPA的。外国大学不会那么在意你总的GPA,会更在意你某些特别重要的课程的GPA。要是你真的想体现你的学习能力,说明你在成绩这方面很有优势,最好的选择有一段甚至两段交换经历或者海外科研经历,并且在海外经历中做到出色,比如多修学分,拿到全A(在美国,要是你一学期学分在12以上,并且拿到全A,会有president list honor,这个对于外国大学来讲比你在国内大学的学分绩更有说服力)。
三、找工作
对于想要直接工作的人来说,GPA就不太重要。以后的简历上,写出你的专业GPA就好,而且也极少有公司会在意你的绩点到底有多少。但这并不代表你可以所有课都「翘」,那些重要的专业课尽量不要临时抱佛脚,还是得认真上课、做笔记、写作业然后考试。
虽然看起来在考试之前半个月你可以迅速突击并且获得一个还不错的成绩,但是这样得来的成绩是不牢靠的,你看过的知识非常容易就忘记,也没有取得任何有效的学术训练,因此从长期来看,你耗费了半个月的时间,长期收益却几乎为零。
如果打算直接工作,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实习。
如果你在大二的时候已经有了一份实习,在大三的时候申请实习应该不会太困难。以互联网为例,互联网行业本身就十分注重实习经历,因此如果决定工作,那么就应该把实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所以在大一、大二的寒暑假就要好好利用,去找实习。上课的时候,也可以有几天翘课来做一份实习。这样下来,到大三暑期之前,你可以有2~3份实习经历,申请大三暑期的实习会比较有把握。而且大三暑期的实习争取能够找到一个可以留用的岗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大四秋招的时候遭遇让人心累的面试经历,当然如果之前每一步都这样扎扎实实走过来,并且在实习岗位上也十分用心,这些实习也足以让你在秋招时获得一份比身边同学棒很多的工作。
另外,你可以早点关注招聘信息和招聘会,看看公司的要求,也了解一下本专业的师兄师姐的去向。很多同学没有从别人的需求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能力,他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我学了这些东西、我会这些东西、老师教给我这些东西,你为什么找我要我没有学过的东西,这是一个书呆子的思维模式。
一个社会实践能力强的人,他的思维不是这样的。他的思维是,你作为用人企业,你需要什么样的人、你需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那么我结合我的专业所学,再加上我的自学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去帮你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思维就更利于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职场上更受欢迎的人。
找工作相关的,我在读研攻略里已经详细说过,从写简历到面试。
首发自:诸韬Andrey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