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对出国留学的建议,出国硕士留学好考吗

2022-12-27 04:10:33编辑:智库News

“38岁的这一年,我放弃了在国内高中的教职员工的工作,去了瑞典,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 慢慢听听在这期间是怎么辛苦的。 ”

对出国留学的建议,出国硕士留学好考吗

说到“润”,很多人觉得自然需要大量的资金。 我自己办理手续,除了签证申请费以外没有用过其他的钱。 再说“润”,北欧五国包括瑞典在内都是非移民国家,一些国家没有投资移民方式和技术移民方式。 通过来这里工作,累计年限逐渐可以永远居住。

1,背景:海归硕士,数字媒体专业,10年前抓住了硕士进高校的最后窗口进了广东一所一本高校。

2,经济:最初年薪8万-最后年薪24万,在一线城市中艰难生存,有一点点存款,没车没房。

3,生活:一个人在广州,上无赡养老人压力,下无抚养孩子压力。除了教学上课就是写文章码字,业余时间运动,耐得住一个人的寂寞。(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即便生活在千万人口的广州,我也经常一个人待着;来了没什么人烟的瑞典,仍然一个人待着,这样就不会因为寂寞而压抑。)

4,缘起:一方面当年没有完成博士学业心里留了个遗憾,想要继续完成。另一方面在广东工作十年仍然一无所有(干到退休也买不起房),看不到未来。

5,家庭:我所有的家人亲戚都反对放弃广州的教职出国打拼。对于一个早已独立的人,不受家庭约束。当然,有人会说,父母年纪大了怎么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这不会成为束缚我的问题。父母小镇公务员退休,退休金不高,但生活和医疗都有保障。

6,个人:自满的地方就是拿得起也放得下。敢在这个年龄去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我有去刷盘子洗碗启动新生活的觉悟,当年在留学的时候装卸过集装箱,拆过房子,搬石头扛水泥袋子这些工作都做过。

7,现况:瑞典某高校计算机系研究员。

确定去瑞典的进程:

1,读博:

在英美国家学习后,我首先考虑的是在当地找份教师。 后来我发现,如果得不到全奖,我就没有力量支撑学业。

2,北欧的岗位制博士,读博算工作:

由于COVID的加持,申请人急剧增加。 我申请了三年。 我向北欧一半的高中申请了。 最多有376人在争夺一个职位。 至少有68人在争夺一个职位。 只有一所高中进入了第二轮,接受了面试。 最终出价将是0。

3,北欧工作:

和申请博士学位一样难。 据说如果不在北欧,想要申请北欧工作的人几乎会变成0。 如果这个0是可能的,多亏丹麦朋友牵线,我得到了丹麦的报价。 但是,也许是因为COVID吧,签证的一审花了一年时间,最后否定了。 提交申诉已经一年了,但还没有结果。

4,其它国家其它路:

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英联邦国家的读书仍然很高,读不懂。 我有悉尼大学的访问经验,可以很容易地留下读书博览会,但考虑到150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我毫不犹豫地放弃了。 如果有奖学金呢? 如果没有那个呢?

加拿大,这是很多人推荐我的地方。 有人去读移民二硕,直接拿绿卡。 有人投资成立公司拿绿卡。 我没怎么想加拿大,二是遇到了两个坏经纪人,很快就抛弃了我。 一个和我说:“你自己的想法什么都不是,你听我的,照我说的做。 巴拉克。 被我直接牵着鼻子走,这么说不下去还做什么中介。 另一位经纪人很会说话,但他告诉我中介费要100万元。 啊,除了黑她我已经想不出别的办法了。

在日本,投资35万就可以获得经营管理签证,可以永久居住5年。 不管怎么说,其实这条路对我来说是最简单的。 因为硕士学位是在日本读的。 而且,虽然存款不多,但35万美元正好有。 人总是很便宜呢。 最简单的路我不想走。 我不凑巧不选择日本。

关于塞浦路斯、马耳他和厄瓜多尔,那当然肯定没有考虑在内。

6,访问学者:

20年后,加快了出国的步伐。 我超过了35岁,工作比较稳定,但人不能只看眼前。 要看生活,看未来。 我并不只是想做最后一代。 我希望下一代也在优质的环境中长大。 说到下一代的成长,北欧再次成为我的优先事项。

访问学者是最后考虑的途径,首先通过访问学出国,积累当地生活和科研经验,然后申请博士学位留在这里。 这也是基于我现在的背景所能想到的最佳途径。 访问学者中有人有基金,也有人没有。 这必须是个人申请。 但是,总比磨练二硕强吧。 不用交学费哦。 而且还有另一个身份的不同。 我后来意识到这个差异那么大。

很多学校没有公开招募学者。 我去一所大学,找我所在专业的实验室教授是谁,去看看要不要打网上套。 覆盖了北欧一半的大学,拿到了瑞典的报价。 基金,我从国内的大学拿来了一半。 瑞典方面也给了一些。 最低生活保障可能还有点不够。 我需要让我少存的钱生效。 对我来说,这足够了。 毕竟一分钱也没花就出来了。

发生了问题。 国内的大学给我带了一些基金去国外,我不回去怎么办? 出来之前领导跟我说了。 这是一个互惠的政策,我来学习也是让职场有光,职场有业绩。 如果我按时回到学校,会有更多的“回来的奖励”。 但根据规定,如果几年后不回来,将按自动离职处理。 我早就做好了被离职的准备。

7,意外收获:

瑞典工作4年就可以申请永久居住。 瑞典的长居有两种签证类型。

工作签证(一次最多只能签两年)、研究员签证(一次可以签四年)。

访问学者凭研究人员签证办理,一次性签4年,4年后即可申请永久居住,是最高优先级。 我来瑞典那天去政府登记的时候,工作人员让我在预定居住时间直接写下永久居住。 虽然刚来,但他们好像已经向我预付了未来。 这样就可以安心等4年的永住卡了。 当然比二硕强。 硕士是学生签证。 不能把年数积累起来永久居住。

瑞典博士学位( 4年)毕业后就这样永久居住了,但2021年划上了句号。 现在要求毕业的时候,手上必须有至少18个月的工作合同才能申请永久居住。

我原本计划成为两年的访问学者,然后读博士学位。 那么四年后,也就是博2申请永久居住,正好可以满足要求。 这是天意吗!

8,回顾:

从19年开始着手准备资料,从20年发出简历到22年到瑞典,历时3年。 头发变得很大,多了n条皱纹。 多次在不安中失眠,多次在压抑中迷茫。 拿到offer后,不知道签证什么时候能下来,放弃了很多手上的项目,放弃了很多学生。 我不敢报太多项目,怕突然离开完不成。 把学生带走了一半,也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发展。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行事方式,不会给别人添麻烦。 我见过很多教师突然离开。 手里的项目一扔,反正钱也到手了。 其他的事情都无所谓。 学生交给其他教师也无所谓。 我不仅不能,而且为此而烦恼。

这三年,真的很难啊。

这样计算的话,我到了40岁才读博学。 虽然是预想,但虽说在瑞典申请的优势会提高,但也只能预想走上不太绝对的困难道路。 至少我在博学中得到永久居住,在这里定居。

9、接下来:

我刚来瑞典一个多月,什么都还没有正式开始。 后面的路能像我希望的那样,几年后回来写续集吗

通报/反馈

更多排行:[db: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