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国教育交流具有良好的历史传统,近年来两国语言合作和双向留学继续发展,多层次、多类型合作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合作特别是高等教育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本文聚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中俄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了哪些合作。
——————————————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搭建了新平台,中俄教育合作特别是高等教育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泛。 本文从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中俄合作办学、合作办学、中俄语言推广四个方面介绍中俄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合作。
双向留学稳定发展
中俄互为对方主要留学目的地国,互派留学生是两国教育合作的传统项目,近年来各类留学人数稳步增长。 2014年,到中国的俄罗斯留学生总数为17202人,到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总数为18269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我国赴俄留学生人数不断变化。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我国在俄留学生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不稳定,部分年份在俄留学生减少。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赴俄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2015年赴俄留学生达到2.8万人,2017年赴俄留学生人数增至3万人左右。
2018年底,俄罗斯制定了国家教育项目( 2019—2024年),希望到2024年底提高俄罗斯教育的全球竞争力。 俄罗斯许多高校都将争取中国留学生作为招收留学生的重点,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官方网站可以用中文浏览部分内容,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和圣彼得堡理工大学分别在哈尔滨和上海设有代表处从2017年到2018年,俄方向中国留学生发放了约1000份奖学金。 从2020年到2020年,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获得了1011个预算援助学习名额,比2020年增加了71个。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及相关入境限制措施对国际交流产生了一定影响,但2020年仍有4.2万多名中国学生赴俄留学。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和提出后,俄罗斯来华留学生人数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倡议提出后增速加快。 2020年,约1.4万俄罗斯学生在中国留学。 2019年,中俄双向留学交流者规模已突破10万人,两国提前一年实现双向留学人员规模达到10万人的目标。
多层次、多范畴协同研究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除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外,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三个组成部分。 截至目前,中国在人文交流方面已建立了8个高级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其中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是最早建立的之一。 2000年12月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成立,2007年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 为了使双方高校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的推进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双方于2017年9月正式成立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 目前,该联盟已有60多所高校加入,包括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和20多所俄方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太平洋国立大学在内的俄罗斯一流大学40多所。
中俄合作办学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俄罗斯已成为继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之后中外合作办学的第四大合作国。 截至2020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和地方审查的中俄高校合作办学单位和项目共115个,其中合作单位16个,合作项目99个。 不包括中止的合作项目。 截至2018年1月,中俄两国已在中国境内共建立了10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专科三级,本科及以上七级),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35个)专业教育12项,本科教育120项,研究生教育3项)
2016年4月,中国教育部批准成立中俄第一个非独立法人合作办学机构。 该办学机构由江苏师范大学与圣彼得堡理工学院合作设立,办学规模1200人,办学水平为本科学历教育和外国硕士学位教育。 教学模式本科为2.2模式,硕士研究生为1.1模式。 中俄首个联合办学机构成立后,研究水平和规模得到提高,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2016年11月,第二个非独立立法人中俄学校机构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成立。
中俄高中合作办学历史悠久,合作专业多样,采用国内国外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授予中俄高中学位。 虽然机构运营在中国国内全面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授课,在规模上大于单独的项目合作运营,但中俄机构合作运营在2016年首次成立了中俄合作运营机构。 成立延迟的理由是,根据俄罗斯宪法,向俄罗斯大学授予学历学位,学生必须在俄罗斯国内学习1-2年以上,并在俄罗斯大学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机构合作学校必须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我国境内授课。 2014年5月,中俄两国教育部合作举办“中俄大学”备忘录。 2016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特别修正案,允许俄罗斯大学在国外上课,并向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颁发俄罗斯毕业证书。 自此,拓展了中俄机构合作办学的方式,提高了中俄合作办学水平。
“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中俄合作办学还有其他形式。 例如,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研究生院是两所大学开展的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合作项目,每年双方都会派硕博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达到毕业标准后颁发双方大学学位。
共同培养多点并进
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形式相近,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完全独立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学生管理体系,实质上是否引进和使用外方大学的优质课程和师资。 与中外合作办学不同,中外联合培养没有相应的国家法规,在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实践中,一般指以学分互认和双校区培养的形式授予两校学位培养国际型人才的合作。 2016年7月,中国教育部下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通知,实施“丝路”人才联合培养推进计划,推进沿线国家之间的研修访问活动,鼓励沿线各国高等院校在应急专业领域联合培养学生,推动联盟内或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共享。 今年10月21日,俄罗斯两所大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莫斯科国立大学相继开设的“一带一路”系列课程正式开课。 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将大大拓展“一带一路”倡议对俄罗斯的影响,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和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表示,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莫斯科国立大学相继开设“一带一路”课程,是中俄“一带一路”合作的大事,也是海外大学开辟“一带一路”课程的先河。
目前,合作培养分为本科合作培养、本硕联学合作培养、硕士合作培养、博士合作培养四种形式。 例如,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与俄罗斯喀山联邦大学、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本科生培养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开展俄罗斯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俄罗斯秋明工业大学“23”模式本硕连读项目, 天津外国语大学与莫斯科师范大学等俄罗斯大学联合培养硕士学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与俄罗斯南联邦大学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十一”项目。 目前中俄联合培养项目主要集中在本科层面,从这种分阶段培养模式来看,中俄双方教育优势相结合。 例如,俄罗斯学生在中国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语言课和文化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以及实践教学的部分课程。 俄罗斯留学生用中文和俄语两种语言进行答辩,成绩合格并授予中俄双方大学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俄罗斯学生直接到中国留学,有助于了解中国的人文背景、生活方式,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可以大大提高汉语听说能力,非常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双管齐下”促进语言合作
俄罗斯是来华留学人数最多的五大生源国之一。 2019年,中文正式纳入俄罗斯中学生毕业考试(相当于我国高考),学习中文的俄罗斯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俄罗斯大学约有2万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在学习中文。 其中,46%的人将汉语作为专业或第一外语学习,34%的人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学习,20%的人以选修课或高中学习班的形式学习汉语。 中俄双方将建设孔子学院和俄语中心,构建中俄文化交流载体。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已有7所大学与“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合作设立俄语中心,俄罗斯在中国设立的俄罗斯文化中心达到35个。 截至2020年9月,俄罗斯开设了19所孔子学院和4所孔子课堂。
同时,民间语言学习渠道日益丰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有18所汉语私立教育机构,哈巴罗夫斯克有22所,共青城有4所,布拉戈维申斯克有7所。 截至2018年9月,俄罗斯有168所教育机构参加了中文教育。 各种形式的机构和平台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协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官民间“两管齐下”语言学习的良好发展趋势,为培养两国精通语言和文化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7年,俄罗斯大学俄语专业22.5%的中国留学生通过短期语言班、预备班或进修学习俄语。 与此同时,在俄罗斯的汉语学习者中,39%在大学学习,31%在中小学学习,25%在语言学习班学习,5%在孔子学院学习。 10年来,俄罗斯来华留学生和汉语学习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中俄两国学习对方语言的热情高涨,为两国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注入了新动能、新活力。
中俄两国互为友好邻邦,而且拥有比较丰富的教育资源。 加强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是双方提高各自教育水平,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面对教育全球化,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发展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对提高两国人文交流水平,推动两国双边关系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合作程度不断加深,逐步实现机制化和多层次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作者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 2022年11月09日第3版
作者:潘玥集
通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