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维京人哈罗德
时代无论多么辉煌,总有自己结束的一天。 公元1066年是英国历史上极其特殊的划时代的一年。 熟悉英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公元前55年、公元41年、公元410年、公元866年和公元1066年是决定英国三岛命运走向的象征性时刻。 但就影响力之深而言,它在公元1066年位居榜首。 因为这一年相继爆发的两场战争彻底改变了英国人的历史命运。 而且,其中一场战争结束了持续300多年的维京人时代。 战斗的主角是最具传奇色彩、被后世称为“最后的维京人”的哈罗德哈德拉达。
1、祖先的荣耀
维京时代是英雄们的时代。 支撑整个时代的主角是传说中的维京英雄,他们惊人的成就、饱满的个人形象、令人愉悦的经历,都详细地记载在吟游诗人优美的诗篇里。 维京人登上长船,就像最倚重信任的龙骨,英雄们的决绝、震撼、勇气构筑了那个时代的主轴和轴心,指出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方向。
1015年哈罗德出生于挪威一个小领主家。 他的父亲是不知名的“母猪”西格德( Sigurd the Sow )。 之所以有如此滑稽的绰号,是因为西格尔德为人有名的保守温和,对征兵、探险、航海等非常“自助餐”的事情一点也不感兴趣,只想着守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上妻儿热炕的小日子与自己的父亲不同,哈罗德明显继承了母亲阿斯塔的勇敢气质。 他从小狂野、雄心勃勃,而且非常崇拜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奥拉夫哈尔拉德森。
古代的维京人以雄心勃勃闻名于世
我哥哥奥拉夫比他年长很多,是个伟大的战士,正在征兵以夺回挪威王位。 当时的挪威处于丹麦国王“八字胡”韦恩的霸权体系下,由几个受外邦征服者支持的傀儡领主代为统治。 奥拉夫作为挪威历史上第一位国王“金发王”哈拉尔德的后代,夺回了王位,试图将丹麦人的势力完全逐出挪威土地。
在哈罗德出生的那一年,奥拉夫终于成功获得了权力,“金发王”的正统后裔终于恢复了自己无上的权力。 但过了一段时间,奥拉夫开始大力推广基督教。 他必须通过基督教君权神授和普世理念加强中央集权,让原本政治结构四分五裂的挪威成为铁板一块,把丹麦人反击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强硬的手腕加剧了国家不稳定的局势。 挪威的下层农民固守着他们传统的古老信仰,对基督教非常排斥的贵族们担心王权的过度膨胀会压迫他们的既得利益,警惕奥拉夫的丹麦人抓住机会,等待卷土重来。 所有的矛盾都在1030年集中爆发,决定挪威命运的苏迪尔雷斯塔德之战来了。
哥哥奥拉夫二世以挪威统一为目标
哈罗德当时只有十五岁,年纪轻轻就老成,渴望战斗的他,竟不惜组织六百多人投奔哥哥,亲自参加了血腥的战斗。 战斗过程迅猛,兄弟俩都很勇敢,年幼的哈罗德显示出了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军事才能。 挪威人在奥拉夫的指挥下抵御了丹麦人的多次冲击,但浴血一线的奥拉夫在身体里倒在了三支箭之后。 由于领导人的战死,全军开始溃败,在叛军中浑身是血的哈罗德艰难地爬上战壕,用其他士兵的尸体掩盖自己,终于逃脱了敌军的搜索和追捕。
奥拉夫生前毁誉参半,但他作为基督徒牺牲了,死后被教会封为圣人。 挪威正式皈依基督教国家后,成立奥拉夫为国家的守护圣人圣奥拉夫,至今仍是挪威最具代表性的历史人物。
奥拉夫死后,圣徒被追封,至今仍是挪威的守护神
2、东方之路
哥哥战死,国家被破坏,房子也没有了,哈罗德现在孤立无援。 斯克里斯塔德战役结束后,他不得不隐姓埋名,逃到挪威和瑞典边境地区,在当地农户的照料下受创,继续向东流浪。 据说在遥远的东方,雅罗斯大草原上的雅罗斯拉夫大公正在招兵买马。 经过仔细考虑,哈罗德认为斯堪的纳维亚充满敌人的眼线不应该久留,只能投靠大公。
基辅罗斯的雅罗斯拉夫大公本身就有维京人的血统
所幸的是,渴慕贤明的雅罗斯拉夫大公热情接待了年轻的哈罗德,把他视为可靠的心腹。 由于基辅公国被敌人包围,非常有军事才能的哈罗德受到大公的特别评价。 他与500名维京武士组成精锐的“特种部队”,为大公保驾护航,由哈罗德亲自担任队长。 在后来的一系列对突厥游牧部落、波罗的海蛮族等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名声大振的他得意地向大公求亲。
哈罗德一开始有所成就,但对于年龄、资历、财富和威望还是太软了。 罗斯拉夫大公婉拒了他的婚事,他意识到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只能去更高的平台。 南方的拜占庭帝国是中世纪欧洲首屈一指的老大帝国,不仅拥有难以想象的巨大财富,军事、政治和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当时欧洲最先进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选择去那里试试运气,会是多么棒的人生经历。
中世纪欧洲第一帝国拜占庭可以提供更高的发展平台
3、地中海嗜血鲨鱼
中世纪最宏伟的巨城,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有一支精锐武士团——瓦朗吉卫队,主要由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维京人狂暴战士组成。 他们是一支非常忠诚可靠的皇帝直属民间武装力量,拥有最精良的铠甲和最尖锐的武器,跟随职业化的军队进行训练,曾在几次战斗中取得惊人的好成绩,震惊了所有的敌人,拯救了风雨飘摇的拜占庭帝国。 毫不夸张地说,瓦朗西卫队是中世纪欧洲战斗力最强的步兵力量。 作为回报,他们的工资待遇、荣誉地位也无与伦比,历代皇帝对他们都很信任,非常受器重。
非常专业、战斗力强的瓦兰吉卫队
哈罗德凭借以前出色的从军经历顺利加入了瓦朗西卫队。 他的挪威王室血脉、高超的战斗技术、勇猛勇敢的性格和机智的头脑使他在卫队中很快崭露头角。 作为帝国的王牌部队,哈罗德及其瓦兰吉武士们参加了几乎所有帝国内外的战争。 在爱琴海的各个岛屿上,他那锋利的斧刃喝足了穆斯林海盗的血; 在小亚细亚荒凉的高原上,他的盾牌挡住了阿拉伯士兵无限进攻浪潮的多瑙河以北的草原上,他的名声震撼了保加利亚人,由于他对保加利亚反叛者的无情屠杀,拜占庭人送给了他一个响当当的称号“保加利亚焚烧者”。
以太好的战果,他很快就被皇帝提拔为首席瓦兰吉武士,也就是瓦兰吉卫队队长。 1035年,在皇帝米哈伊尔四世的指挥下,哈罗德率领瓦朗西卫队前往小亚细亚前线,经过一系列战斗,拜占庭人与八城相连。 他们将阿拉伯残余势力完全赶出小亚细亚,乘胜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使拜占廷人时隔400年再次出兵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威胁下游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迫使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贝拉和拜占廷皇帝就范
对哈罗德来说,和阿拉伯人战斗是家常便饭
此后,哈罗德接到新指令,开始带王室使团前往圣城耶路撒冷朝圣。 由于拜占庭和阿拉伯两国长年混战,通往圣城的道路陷入了强盗统治的无政府状态,去朝圣的基督徒面临着抢劫和绑架的危险。 但这对于身经百战的哈罗德来说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他清除了朝圣路上的盗贼叫声,确保了朝圣者的安全。
群敌环等待的拜占庭帝国总是面临着多线作战的境遇,东部战线暂时停止后,皇帝又开始马不停蹄地盯上其他方向的战区。 1038年,哈罗德再次接受了新的作战任务,跟随拜占庭将军乔治马尼亚克乘船南下西西里岛,夺回了沦陷约200多年的战略要地。 凭借马尼亚克将军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拜占庭军队作战前的充分准备,以及哈罗德率领的瓦朗吉卫队的凶猛和战斗力,西西里岛很快恢复了。 但是原盟军诺曼人突然举起反旗,联合南意大利伦巴第人向拜占庭军队发起了攻击。 哈罗德在第一次战斗中粉碎了敌人的几次攻击,但最后被诺曼人击败,并很快被召回君士坦丁堡。 这对哈罗德来说是一场极为罕见的败仗,但这与他以往辉煌的战果相比,缺陷毫不掩饰。
在拜占庭镀金留学的经历将终生受益
四.衣锦还乡之路
他的贵人,老皇帝米哈伊尔四世不久就病逝了。 作为前王朝皇帝最宠爱的爱将之一,哈罗德自然在新皇登基后迅速冷落,在宫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无所事事的哈罗德即使在家也频繁地被新皇帝吵架。 他首先被指控玷污了贵族妇女的贞节,另外还被指控侵吞了超过他应得数量的战利品。 不管是不是真的,哈罗德和新皇帝的关系迅速恶化。
幸运的是,新皇帝米哈伊尔五世很快遭遇政变,哈罗德越狱逃跑。 面对充满阴谋和波折的君士坦丁堡,哈罗德意识到,虽然这里充满了荣华富贵,但无论他为帝国做出了多少贡献,他都只能聚在一起成为宫廷阴谋的棋子,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他自信地认为,他决定重返北方草原,凭借在拜占庭帝国参加十八次大战役获得的巨大荣耀,加上十年内地中海作战斩获的惊人财富,他完全有资格迎娶雅罗斯拉夫大公的女儿,洗刷了多年前被拒绝了的耻辱。
以前被自己拒绝的穷小子如今成了掌握财富荣耀的传奇人物,但这次雅罗斯拉夫大公一改变常态,甘愿把女儿埃利西夫许配给哈罗德。 因为,他不仅被女婿惊人的财富吸引住了,30岁就成名的哈罗德认为将来会有更宏伟的前途。 通过婚姻在斯堪的纳维亚获得潜在的盟友是非常划算的。
和大公的女儿埃利希夫结婚是哈罗德梦寐以求的事
如今,财富、女人、名声都在的哈罗德唯一缺乏的就是王冠。 哈罗德在妻子父亲雅罗斯拉夫大公的支持下,率军返回故乡挪威。 他仍记得早年血海的刻骨仇恨,哥哥战死、贵族反叛、艰苦逃亡的过程。 反攻的反算之日到了。 打着复仇旗号的他不会轻易原谅曾经背叛自己家人的仇人们。
是时候回到故乡了
五.留学回国的铁腕雄君
当时挪威王位的是侄子“善良之王”马格努斯。 他是一个在内政方面立下丰功伟绩的和平有为的你,但对武装到牙齿的哈罗德却无能为力。 虽然想尽办法阻止叔父获得权力,但马格努斯的死正好阻止了血腥的内战,让给了临终前摩拳擦掌王位的哈罗德。
哈罗德登基后不久,挪威历史上最有力的中央集权改革开始了。 他在拜占庭帝国迄今为止的经历,不仅给他带来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巨大的财富,而且让他学到了如何才能真正统治帝国。 拜占庭先进的政治、经济模式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被他积极吸收引用。
首先,君权最有利的保障是忠诚的精锐部队。 拜占廷皇帝能以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如此辽阔的领土,多亏了让所有潜在反叛者恐惧的瓦兰吉卫队。 只服从皇帝命令的杀戮机器有力地保护了皇室的无上权威。 从瓦兰吉“毕业回国”的哈罗德很清楚这一点。 但是,他通过早年征兵积累的人脉,再次聚集了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团兄弟们。 跨越沙场的老杀手们再次团结起来,成为哈罗德为自己定制的“新瓦朗吉卫队”。
国王卫队是权力的重要来源
其次,削弱地方贵族,用武力无情镇压任何叛乱。 挪威破碎的地形和漫长的分裂传统使这个国家难以达到统一的中央集权。 哈罗德之前已经有几个先辈想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专制统治。 例如,他一族的祖先&; #039; 金发王&; #039; 哈拉尔德,传奇英雄奥拉夫特里格维森,自己的哥哥奥拉夫哈拉尔德森,他们的措施没有贯彻,或者以失败告终。 面对这种复杂严峻的形势,从小从军的哈罗德深知,只有通过最无情、最强大的军事手段才能驯服桀骜不驯的维京人,才能征服那些占据军事巅峰、只崇拜“实力至上”原则的维京人他以武力镇压为主要手段,其间辅以灵活的外交手段,使所有挪威地方贵族都承认他无可争辩的最高权威。 此外,还下令严禁任何地方贵族私自培养、雇佣私人武装力量,这将大大加强王室在全国军事资源垄断的地位,使一切潜在的反叛分子无兵不入。
镇压叛乱必须用铁拳
第三,改革货币制度,鼓励国际贸易。 当君士坦丁堡还是瓦兰吉卫队成员时,哈罗德的部分薪金来自皇家财库定期发放的薪金。 这些制作精良、价值高的银币具有很强的购买力,在市场上得到广泛认可和流通。 而且非常便于携带,这就是货币系统带来的巨大价值。 当时的挪威,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哈罗德登基后,仿照拜占庭的货币体系,制造了印有他本人头像、尊号和宗教标志的银币,为挪威参与国际贸易奠定了基础。 此外,挪威地理条件有限,无法发展大规模农耕,因此积极参与北海地区的航海贸易成为哈罗德的摇钱树。 他充分开发了挪威人在设得兰群岛、赫布里底群岛、冰岛和格陵兰的殖民地特产,并通过商船队加强了与这些挪威海外殖民地的商业往来。 在得知冰岛最近遭遇饥荒后,组织了粮食运输船队前往救援,他的声誉和支持度与日俱增。
经济开放
第四,迁都奥斯陆,打造挪威政治、经济、文化枢纽。 奥斯陆是现代挪威王国的首都,挪威最大繁荣的城市建于哈罗德统治时期。 哈罗德选择挪威南部最肥沃的领土建设新城市。 新城市位于奥斯陆峡湾的最深部,腹地是挪威唯一适合耕作和畜牧的平原。 从奥斯陆出发的船向南通过斯卡格拉克海峡进入波罗的海,向西进入北海航行到英格兰,西北可以去法罗群岛和冰岛。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这里很快成为挪威最繁荣的城市。 只有掌握绝对权力的君主才有迁都的实力,可以从侧面看到哈罗德中央集权改革的成功。
奥斯陆成为挪威第一大城市
最后,继续推进挪威地区基督化。 哈罗德在东方的拜占廷帝国作战多年,在个人信仰上信仰拜占廷帝国的国教基督教,也认识到统一的宗教对王权巩固的作用。 作为王后登基时,从基辅罗斯和拜占庭引进了数名基督教传教士和主教,进一步提高了基督教的传播力。
六.再次袭来的维京风暴
巩固王位后,哈罗德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海外。 当时,英格兰国王“忏悔者”爱德华去世,男性子女也没有留下。 英格兰王位处于悬空状态,哈罗德公开要求继承王位。 一个远离挪威的君主为什么对英格兰王位提出合法要求呢?
原来,在哈罗德夺取挪威王位之前,挪威王马格努斯与统治英格兰的哈德克努特签订了君子合同。 也就是说,先去世的人无条件地将自己统治的领土遗赠给了对方。 克努特是“北海大帝”克努特之子,这位伟大的君主首次将英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合并,形成了横跨北海的“北海帝国”,得到了两地人民的普遍认可。 因此,斯堪的纳维亚在与英格兰共存的君主统治下具有合法性。
英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的联盟已经是先例
现在哈德克努特和马格努斯去世了,作为马格努斯的继承人,哈罗德当然也获得了英格兰王位的继承权。 因此,哈罗德远征英格兰的计划并不是无名的,他的要求是合理合法的。
1066年4月,哈罗德出航前往英格兰。 到达英格兰之前,他在挪威的殖民地奥克尼群岛,设得兰群岛招募了一些士兵和小领主。 顶风掌舵的苏格兰国王又向他提供了数千名步兵的支援。 哈罗德现在拥有12000多名精锐步兵和300多艘战舰的巨大军事力量。 就这样,拉格纳的儿子“异教徒大军”和“八字胡”韦恩的铁血狂澜之后,第三场猛烈的维京风暴降临在多灾多难的不列颠。
哈罗德登陆后第一站是北部的诺森布里亚,他计划按照半个世纪前的“八字胡”韦恩路线从北到南实施自己的征兵计划。 诺森布里亚前伯爵托斯蒂格戈德温森不久前被伦敦当局剥夺了头衔和土地,心怀怨恨的他当然要借此机会东山再起。
哈罗德没有理由拒绝托斯提格的联盟申请。 两个士兵在福尔福德之战中,大败了马克西西亚伯爵艾德迈尔斯诺森布里亚伯爵摩卡,成功获得了不列颠北部枢纽的约克,哈罗德的维京人军队在不列颠获得了立足之地。 出乎意料的是,这是历史上最后一次维京人取得的对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胜利。
维京人会守护他们最后的荣耀
七.斯坦福桥
1066年是不列颠命运攸关的一年,除了北方虎视眈眈的哈罗德维京人之外,在英吉利海峡另一边,蠢蠢欲动的诺曼底公爵威廉也在积极觊觎英格兰王位。 因此,威廉已经日夜在海峡南岸赶船,士兵们也已经集结完毕。 但是,天公没有尽善尽美,没有给海峡适当的风向。 因此,威廉的远征军从港口出发晚了,作战也暂时搁置。
这让海峡北岸的哈罗德戈德温森松了一口气,作为伦敦的实际掌权者,英格兰的无冠之王,他已经率兵在岸边等了三个多月。 这是为了确保威廉的入侵部队能顺利登陆。 目前威廉不会北上。 北哈罗德的维京人军队可以抽时间应对。 这个莫名其妙的海峡风向,影响了英国此后千年的命运。
事实证明,迟来出手的威廉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戈德温森以最快的速度向北进军,一边赶路,一边像周边地区一样招募民兵,增加人数。 哈罗德对此一无所知。 这是他在战略上犯了致命的错误,是情报信息的重大缺失。 直到盎格鲁-撒克逊人千里迢迢接近约克,他散漫的士兵们才大吃一惊。
当时,由于不知道敌人的到来,维京人穿着轻便的护甲,没有穿铠甲。 然后,所有人没有分散聚集在一起。 但在紧急集结令中,大多数维京士兵没有时间戴铠甲,只是戴着头盔抓住盾牌,组成队形。 血腥的近战中没有铠甲的防护,之后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但此时,一个高大魁梧的维京巨人手持双手斧,一枪拦住了蜂拥至桥头的英格兰人。 我看到他发出了可怕的怒吼,不知疲倦地在人群中挥舞着斧头。 滴滴的血、散落的肉、刺耳的悲鸣一时涌到桥头,多达40名英格兰士兵在斧头下成为亡灵,惊慌失措的英格兰人遭到了这位猛者的袭击,一时不敢过桥。 再没有“一夫关万夫莫开”了。
狂暴的自助餐
最后会游泳的英格兰士兵游过河,像从背后偷袭一样暗杀了这位维京勇士,这样盎格鲁-撒克逊人就能过斯坦福桥了。 过了桥,组成了与维京人相同的盾墙阵线,双方一步步逼近,立刻开始了血腥的厮杀。 战斗过程非常激烈,英格兰方面有很多前国王&; #039; 北海大帝&; #039; 因为有克努特从丹麦带来的丹麦精锐武士,所以他们是我方战斗力输出的主要来源。 因此,这场战争与其说是盎格鲁-撒克逊和维京人的战争,不如说是维京人自己的内战。
哈罗德的手下是和他一起在遥远的拜占庭帝国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百战勇士,有很多人来自北欧多神信仰的最后一块土地挪威。 古老的信仰让他们嗜血,想进入瓦尔哈拉神殿与诸神共饮的愿望让他们流连忘返。 哈罗德信仰基督教,但体内流着狂暴祖先的血的他勇猛地战斗着。 像他的祖先一样,神勇是挡不住的。
浴血的哈罗德勇猛挡不住
尽管挪威人在盾牌下浴血奋战了好几个小时,甲斐短缺的弊端却逐渐暴露出来。 越来越多的勇士死于无甲伤。 而且全队因为没有护甲加成,所以在重量上不占优势。 这样很难抵抗对方的突击和护盾。 尽管所有人都竭尽全力,在哈罗德的鼓励下保持着高昂的士气,不透风的盾牌墙渐渐支撑不住了。
这时,从对面射来的冷箭击中了哈罗德,不幸贯穿了他的喉咙。 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武士,一生经历极其传奇的哈罗德就是因为这个被杀的。 他的战死让整个队伍失去了灵魂人物。 原本支撑不住的战线开始崩溃,四散崩溃的士兵再也不想重新战斗,被英格兰士兵追赶着。 决定英国命运的斯坦福桥之战,在1066年9月25日下午画上了句号,一切都尘埃落定。
致命的箭夺去了哈罗德的生命
八.最后的自助餐
斯坦福桥之战就是以这样的结果结束的,但哈罗德恐怕不知道,他一生几乎没有失败过,这样会被后人铭记。 因为他之后,曾是英格兰无尽噩梦的维京人再也不能登上英格兰的土地,持续300多年的维京人时代结束了。 动摇的英格兰后来被诺曼底公爵威廉的铁骑彻底征服,这片土地在王朝更迭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 一切都和以前大不相同。
虽然哈罗德本人在一场名誉扫地的败仗中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维京人300多年历史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维京人领袖。 凭借警察和聪明,他在少年时代逃过了敌人的袭击。 白手起家在基辅罗斯名声大振,得到了大公的好评。 凭着在拜占庭帝国夺取财富和荣誉的勇气,足迹踏着地中海的荣誉回国,衣锦还乡,登上挪威王位; 扬帆起航,不安逸重建祖先霸业。 作为一代“海龟”,哈罗德无论资历、视野、财富还是荣誉,都达到了同龄人和祖先望尘莫及的高度。 最具传奇色彩的维京人结束了维京人的时代,也不得不说是历史的偶然和讽刺。
无论如何,哈罗德的传说和不朽的荣耀已经铭刻在历史上
通报/反馈